自3月份以來,銀行危機的陰雲一直籠罩着整個美國金融業。繼美國硅谷銀行、簽字銀行接連倒閉後,又有一家知名商業銀行無力繼續經營,被美國聯邦保險公司(FDIC)接管。
據觀察者網5月2日報道,美國第一共和銀行的股價已從3月初的每股122.50美元暴跌至4月底的每股3美元左右,累計跌幅已超97%,市值蒸發達到了近4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700億元)。
第一共和銀行已成為美國歷史上倒閉的第二大銀行,規模僅次於在美國次貸危機中倒閉的華盛頓互惠銀行。在近兩個月的時間裏,拜登政府曾多次試圖挽救第一共和銀行,但美國民眾已經失去了對第一共和銀行的信任。
美國第一共和銀行
美國媒體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民眾關心的並不是拜登政府為第一共和銀行做了什麼,他們關心的是第一共和銀行在什麼時候會被美國監管機構接管。這樣一來,第一共和銀行根本無法正常展開業務。
該銀行曾是一家備受美國高凈值儲戶青睞的「明星銀行」,它可以為富裕群體提供其它大型銀行無法提供的高端服務。如今,在美國聯邦保險公司的幫助下,美國摩根大通銀行已經承擔了該銀行的大部分資產和債務。
硅谷、簽字、第一共和銀行的接連倒閉對美國金融業造成了猛烈的衝擊,打擊了美國金融市場的信心。在看到第一共和銀行「回天乏術」之後,美國民眾對其它一些面臨困境的銀行也喪失了信心,可能會引發其他銀行的資金流失。
硅谷銀行
除此以外,硅谷、簽字、第一共和銀行曾為眾多美國中小企業提供了大量的融資支持,它們的倒閉使得一些中小企業無法得到足夠的融資,這可能會進一步加劇美國經濟下滑。
相關學者指出,這三家銀行倒閉或許預示着美國經濟形勢變差的趨勢。雖然這些銀行的規模並不算太大,但它們的破產倒閉說明了美國經濟中存在着一些結構性問題。
並且,美國的銀行危機確實存在着向全球蔓延的風險。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銀行是國與國之間貿易和金融交流的重要樞紐。如果美國銀行業的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可能會引發更為嚴重的後果。
拜登
瑞士第二大銀行瑞士信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受美國銀行危機蔓延等因素的影響,在硅谷銀行倒閉之後,瑞士信貸也出現了「閃崩」。除了瑞士信貸之外,德意志銀行等歐洲大型銀行也一度面臨著經營風險。
任誰都看得出來,美國的銀行危機已經造成了嚴重的後果,但美國媒體和政府卻試圖否認這一點。《華爾街日報》表示,第一共和銀行走向破產並不會引發新一輪的銀行危機,美國政府妥善解決這一問題將可以增強外界對美國銀行業的信心。
耶魯大學研究員凱利表示,第一共和銀行走向破產是「恐慌的最後階段」,這一事件源於硅谷、簽字銀行的破產。在他看來,「這完全是『商業競爭』,而不是美國次貸危機的重演」。
次貸危機標誌事件:「雷曼兄弟時刻」
華盛頓方面表示,三家商業銀行的倒閉對美國經濟體系的影響較小。雖然它們在當地金融市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規模相對有限,在整個美國金融市場中佔比不高。此外,在美聯儲等機構的工作下,這些銀行破產清算所帶來的衝擊也不會太大。
事實上,若不是美聯儲連續九輪加息,硅谷銀行等銀行也不會走到倒閉的那一步。美國媒體和政府之所以一再表示銀行危機不會造成嚴重影響,一方面是為了穩定金融市場情緒,另一方面是為了防止拜登丟失2024年大選的潛在選票。
美聯儲
美國媒體CNN就毫不留情地指出,為了應對第一共和銀行倒閉的相關問題,華盛頓當局和美國金融業已經發起了聯合行動,這顯示出美國政府對銀行危機的擔憂。拜登政府也面臨著又一個「取勝無望」的政治難題。
為了把銀行危機的鍋甩到共和黨身上,民主黨官員在當前又開始指責特朗普政府。據觀察者網2日報道,美聯儲發佈了百頁報告,稱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簽署了放鬆銀行監管的相關法案,共和黨人是導致銀行危機出現的「罪魁禍首」。
耶倫
面對民主黨官員的指責,共和黨官員選擇奮起還擊,他們表示銀行危機的根源在於拜登政府的失誤。不難想到,如果兩黨繼續爭執,美國將無法在危機到來時保持團結。
當地時間5月1日,美財耶倫致信向眾議院共和黨官員表示,債務危機或提前到來,最早在6月1日。然而,麥卡錫等共和黨官員卻依舊不願意在債務問題上與民主黨官員達成一致。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當前最大的風險並不在銀行體系之中,而是在於美國日益兩極分化的政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