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着金控監管政策的出台,金控平台野蠻生長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各路資本紛紛「殺入」,中信集團也無例外。其陸續將中信銀行、中信證券、中信保誠人壽、中信消費金融納入金控,時至今日中信信託也將成中信金控的囊中物。
中信信託股權生變。
2月27日,據北京銀保監局公告稱,中國中信有限公司(簡稱「中信有限」)、中信興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信興業)分別將持有的中信信託82.26%、17.74%股權轉讓給中國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簡稱「中信金控」)。換句話說,中信信託將成為中信金控的全資子公司。
這也意味着中信金控的金融版圖再添「新兵」,自去年6月以來,其便開始整合金融牌照之路,陸續將中信銀行、中信證券、中信保誠人壽、中信消費金融「纜入懷中」,合計資產總額近10萬億元。
數以萬億體量的背後是中信金控採用的小金控模式。在龐大的中信集團中,左手囊括金融業務,右手伸向先進智造、先進材料、新消費和新型城鎮化等領域。在此背景下,小金控模式是隔開實業與金融以防範風險的最佳途徑之一。
中信金控將中信信託收入囊中
中信金控的金融版圖再下一城。
2月27日,據北京銀保監局公告稱,中信有限、中信興業分別將持有的中信信託82.26%、17.74%股權轉讓至中信金控。也就是說,中信金控將持有中信信託100%股權。
中信信託被納入中信金控與中信集團設立金控的初衷不謀而合。承接中信集團旗下的金融牌照無疑是中信金控與生俱來的使命。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中信信託面臨的壓力不容小覷。
自2017年以來,公司信託資產規模跌跌不休。據公司年報數據顯示,從2017年的逼近兩萬億元一路下滑至2021年的不足萬億元,為9788億元。
規模一降再降的背後伴隨着「踩雷」的頻發,其中房地產行業是爆雷的多發區。
據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中信信託近10款信託計划出現風險情況,募資總金額超85億元。其中房地產項目是「重災區」,共有5款產品違約,包括皇庭廣場經營性物業貸款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嘉和118號恆大貴陽新世界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等。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1年,中信信託投向房地產行業的資產仍有1600.86億元,佔比為16.36%,規模遠超平安信託、重慶信託、華能信託等行業頭部。
在此背景下,公司的業績表現並不穩定。營收從2019年的71.8億元逐步增長至2020年的87.5億元後,2021年又降至85.85億元,凈利潤同樣一波三折,從2019年的35.9億元增至2020年的38.6億元,隨後降至2021年的35億元。
但與同行業相比,中信信託的營收和凈利潤仍位列行業前列。以2021年為例,中信信託的全年營收85.85億元僅次於排名第一的平安信託;35億元的凈利潤則僅次於華能信託的37.9億元。
採用小金控模式
將中信信託收入麾下顯然是中信金控的必由之路。除中信信託外,中信金控先前就將中信銀行、中信證券、中信保誠人壽、中信消費金融等金融牌照「攬入懷中」,合計資產總額近十萬億元。
其最先瞄準的是中信證券,去年6月,中信有限和中信股份將所持有的中信證券27.3億股無償劃轉至中信金控,此次交易完成後,中信金控一舉坐上中信證券第一大股東之位,合計持股比例為18.45%。
與此同時,中信有限還將持有的中信銀行64.18%股份無償劃轉給中信金控,並將其持有的面值263.88億元的中信銀行A股可轉換公司債券無償劃轉給中信金控,此次交易完成後,中信金控將成為中信銀行的控股股東。
僅隔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中信金控又無償受讓中信有限持有的中信保誠人壽50%股權。
中信金控的整合之路仍在繼續。直至去年11月,中信消費金融變更股權獲批,股東由中信有限變更為中信金控,持股比例為35.1%。此外中信信託的持股比例為34.9%。
能囊括數以十萬計的體量離不開中信金控採用的小金控模式。所謂的小金控模式就是指母公司專門設立金控股子公司,並將金融業務納入其中。
對於既有實業又有金融業務的中信集團而言,採用小金控模式有利於隔離金融和實業的邊界,防範風險跨行業傳染。
中信集團如此垂青金融業務,是該業務在整個集團佔據不可估量的地位。正如包攬集團絕大部分資產的中信股份曾在2021年年報中表示,綜合金融服務板塊仍是公司最大的盈利來源,歸屬凈利潤為521億港元,而全公司的歸屬凈利潤不過702億港元。
其中中信銀行扮演着關鍵角色,無論是資產規模還是凈利潤均是如此。據公司年報數據顯示,資產規模從2019年的6.75萬億元步步增長至2022年的8.5萬億元;歸屬凈利潤也從2019年的480.2億元逐步增至2022年的621億元。
其次便是券業一哥「中信證券」。歷經近30年,該公司的總資產規模在2021年末已突破1.2萬億大關,截至2022年末,資產總額再度擴大至1.3萬億元;歸屬凈利潤也從2019年的122.3億元不斷增至2021年的231億元,不過2022年降至211億元。
縱觀中信集團的業務,除「頂樑柱」金融業務外,據公司官網顯示,其還涉獵先進智造、先進材料、新消費和新型城鎮化四大業務板塊,直至2021年,據中信股份年報顯示,實業板塊利潤貢獻佔比提升至36%。
金控平台群雄逐鹿
中信金控模式僅是市面上金控平台中的「代表」之一。金控監管政策塵埃落定後,央企、地方國資、民營資本也追逐着自己的「金控夢」。
自去年3月以來,中信金控、北京金控首獲「入場券」後,9月18日,第三張金控牌照「花落」招商金控。除上述三家公司外,還有光大集團以及萬向控股設立金控公司的申請也被受理。
縱觀市面上的金控平台,模式各有千秋。除中信金控外,招商金控是產業資本設立金控的樣本,北京金控是地方金控平台的典型案例,萬向控股則是民營金控的「代表」。
以招商金控為例,招商局集團的金融業務不斷注入招商金控,包括招商銀行、招商證券、招商仁和人壽、招商基金等。
其中招商銀行對於整個集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據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招商銀行的利潤總額為1650.9億元(未經審計),占招商局利潤總額2192.8億元的比重高達75%。
「染指」金融外,招商局集團還擁抱實業,涉及行業遍布港口航運、交通物流、城市和園區綜合開發等。實業和金融的支撐也促使2022年末招商局總資產高達12.4萬億元。
除中信金控、招商金控外,北京金控則是地方金控平台的「模板」。
與招商金控、中信金控不同的是,其是將集團整體轉為金控公司。據北京金控官網顯示,北京金控主要涉及的業務包括持牌金融機構、投融資管理、金融科技基礎建設和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四大板塊。如今的北京金控並表資產規模也躍升至萬億元。
除央企、地方國資聚集金控舞台外,民營資本也意圖分一杯羹,而第一家民營金控牌照或成為「萬向系」的獵物。
尤其是近期民生人壽擬「入主」萬向信託的消息再次將「萬向系」推向公眾視野。細觀民生人壽近年來的動向,其參股的金融機構不在少數,涵蓋通惠期貨、浙商基金、通聯支付等。
時至今日,金控平台集齊各路玩家,逐漸形成以產業資本金控平台、地方金控平台、非銀系和銀行系金控平台,民營金控、互聯網金控為主的六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