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趙雍可謂是趙國最傑出的君主之一,他對趙國最主要的貢獻有三個:
- 1、胡服騎射,使趙國軍隊戰鬥力獲得極大的提升,趙國騎兵號稱是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兵種之一,為趙國在後世爭霸中提供了強大的武力支持。
- 2、在位期間消滅了位於趙國心腹之地的中山國,消除了趙國長期以來的心腹之患,打通了代郡與邯鄲的聯繫,大大提高了趙國的經濟地位。
- 3、敗林胡、樓煩二族,開闢雲中、雁門二郡,並修築了「趙長城」,為後世趙國乃至秦漢抗擊匈奴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我們可以發現,趙武靈王在位期間沒有與中原地區的諸侯進行過多的爭霸,但他做的事情都是從根本上強大趙國,可以說是為趙國的後續爭霸提供了萬世之基。
趙武靈王像
趙武靈王雖然武力滔天,但他的一些作為卻暗符「商人」之道。在與諸侯爭霸的那段時間,趙武靈王最大的特點是愛好「和平」:「有話好好說,能不打架就不打架」。
一、開張大吉,和氣生財
趙肅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26年),趙雍的父親趙肅侯去世,魏、楚、秦、燕、齊五國各帶萬名精銳之兵參加葬禮,想趁趙國新君年幼之際撈點油水。
關於五國會葬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史記》、《戰國策》、《資治通鑒》等書中都沒記載,但有一點應該是可以確認的,五國不懷好意各帶萬名精兵跑去趙國參加趙肅侯的葬禮,結果沒打起來。
關於趙國是如何從五國會葬中死裡逃生這件事,最常見的推測是,趙國與韓、宋兩國形成鐵三角關係,讓魏、秦、齊三國陷於兩面受敵或者三面受敵的局面,從而不敢輕舉妄動。下面我們從地圖上探討一下這個方案的可行性。
韓、趙、宋「鐵三角」可行性分析示意圖
從上圖我們可以發現這個策略是可行的,趙國的姿態很明顯,打我可以,但誰先打我,我就往死里咬誰。這時秦、魏、齊三國就很尷尬了,特別是魏國,如果真打起來,三面受敵,就算把趙國打下了,自己估計也大半條命沒有了。
我們再看看楚國,看地圖就知道,楚國在這件事上最多打打醬油,不可能越過齊、韓、魏把手腳伸到趙國境內。至於燕國,不是咕嘟君看不起燕國,以燕國的國力,最多也是在旁邊打打醬油,看看有沒有油水可撈。
所謂聯盟都是這樣,如果沒有絕對的利害關係,難免會人心不齊,難免會有各自的小心思。我們不管韓、趙、宋「鐵三角」關係到底有沒有搭建起來,我們只要知道一件事情就可以了:五國心懷不軌、來勢洶洶帶着精兵來參加趙肅侯的葬禮,在這生死關頭,趙國卻不費一兵一卒,一場真正的仗都沒打,就把五國的意圖瓦解了。
這是趙武靈王即位後發生的第一件大事,似乎從這件事開始,就定下了趙武靈王與諸侯爭霸時的基調:有話好好說,能不打架就不打架。
比如在「五國相王」時,趙武靈王說,我力氣小,稱不得王,只能算一個小小的君侯。
比如說,趙武靈王對諸侯說,你們打,我無心中原之事,我「家事」都還沒處理好。
說到這裡,咕嘟君忍不住提一嘴,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就是採用了這個方針策略,才發家致富,在戰爭中發大財。
二、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其實趙武靈王前期也參加過諸侯混戰,但時逢齊、秦強兵之際,幾次征戰下來,趙國覺得很不划算,於是改變戰略方向,不再問鼎中原,改處理「家事」,向與其它諸侯國不相關的西北地區擴張,同時還重點關照處於其心腹之地的中山國。
這事說的好聽點,就是趙國置身事外,低調吃獨食,說的難聽點,就是趙國太弱雞。
而作為商人,就要時刻保持居安思危,處盈慮方的意識,於是趙武靈王在一次朝會中提出,趙國北有燕國,東有東胡,西有林胡,又與樓煩、秦國、韓國相接,心腹之地還有中山國,雖然打贏過幾場小仗,但長此以往,趙國遲早要完蛋。所謂窮則思變,於是趙武靈王就順勢提出:趙國要改革圖強!
那改革要怎麼改呢?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常年與北邊游牧民族打交道的趙武靈王很快發現了「胡文化」獨特的優勢,於是他就風風火火地提出了「胡服騎射」這個革命性的改革。
其實說到改革,最大的難點往往不是學習新知識和學習新技術,改革最難的永遠是民眾的支持。關於胡服騎射從提出到實施,司馬遷整整用了五大段將近二千字來講述。要知道,《史記·趙世家》整篇才14000餘字。由此可見在司馬遷眼中「胡服騎射」的重要性和其最終能夠被實施是多麼的不容易。
「胡服騎射」示意圖
三、信息創造價值,做中間商,賺差價
如果問,全天下消息最靈通的人是什麼人?很多人都會說是商人。咕嘟君記得以前公司旁邊有一個職業教育學校,如果哪天,有很多人在路邊推着小推車叫賣時,我就知道今天學校肯定有什麼活動之類的。
趙武靈王雖然不直接參与諸侯之間的戰爭,但他卻比任何人都關注諸侯的一舉一動。
比如說燕國發生了一件很奇葩的事,燕王噲將燕國的君位「禪讓」給相國子之,燕太子平聯合齊國與燕國子之相爭。趙武靈王知道後,馬上看到了其中有利可圖,於是與韓國商謀,擁立在韓國做人質的燕國公子職做燕國的新王。
當時齊國就很不樂意了,於是出兵說要跟趙國打一場。前面我們已經知道,趙國的方針是「有話好好說,能不打架就不打架」,於是趙國就認慫,對公子職說,趙國干不過齊國,讓公子職找他外公秦惠王出兵相助。
最後公子職在秦國和趙國的幫助下成功坐上了燕國的王座,讓燕國一度走向人生巔峰。
就這樣,趙國做了一次「中間商」,不費一兵一卒賺取了大量差價。嘗到甜頭後的趙武靈王,樂此不彼,終於上天不負有心人,又被趙國找到了這樣的機會,這次的事更為奇葩:秦武王嬴盪舉鼎被砸斷腿死了,由於他死後無子,於是一場內亂就此在秦國境內發生。
做中間商,只賺差價
趙武靈王二十一年,趙國打中山國打的正開心,有消息回報,秦國內亂結束。趙武靈王立馬暫停了對中山國的征討。派人給秦國發消息說,趙國和燕國希望秦國能立在燕國做人質的公子稷為新的秦王。由於秦國內亂消耗了大量的國力,另外南邊還有楚國在一旁虎視眈眈,於是秦國只好屈辱地接受了燕趙的要求。
趙武靈王又通過做中間商賺了一筆差價。
此外,《史記》中還記載了一件趣事,趙武靈王退位後,為了看一眼秦王,扮着使者光明正大的跑到秦王宮去看秦王,讓秦昭王後怕不己。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趙武靈王對信息的看重程度,也可以看到其具有商人的冒險精神。
四、消滅中山國,解決心腹之患,建立商業網絡
最後,我們再來說說中山國,中山國一直以來都是趙國的心腹之患,這可不是說說而已。
從軍事上來說,齊、燕兩國一直把中山國作為牽制趙國的最佳助力,經常與之勾結,對其資助良多,趙國的前幾代國君都被中山國拖累過。
從經濟上來說,柿沼陽平在《趙武靈王改革新探》一文中提到,趙國北側有燕經濟圈,南側有洛陽經濟圈,而中山國位於邯鄲與燕經濟圈之間,另外代郡還是西北地區的重要商業窗口。此外,中山國本身也是一個商業發達的地區。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提到:
溫、軹西賈上黨,北賈趙、中山。中山地薄人眾,猶有沙丘紂淫地余民,民俗懁急,仰機利而食。
大意是說中山國是北邊的一個商業地區,百姓比較急躁,靠投機取巧、倒買倒賣謀生。
趙國經過「胡服騎射」的改革,國力獲得極大的增長,又加上趙國一直很少參加諸侯之間的混戰,實力保存得相當的好,於是趙國就順理成章地滅掉了中山國,解決掉了長期以來的心腹大患,在政治、經濟上都取得了較大的提升。
巨大的山字形銅飾,是古中山國的象徵
五、趙武靈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憾事
趙武靈王在很多人眼中是戰國時期最傑出的君主之一,也是中華歷史上最傑出的君主之一。梁啟超還發表了一篇文章《黃帝以後的第一偉人——趙武靈王傳》來歌頌他,讚揚他在中國歷史對抗外族這件事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令人遺憾的是,趙武靈王在其壯年時期死於趙國內亂。
很多人都說,如果趙國在長平之戰以李牧為將,擊敗秦軍,一統中國的說不定就是趙國了。但咕嘟君不是很贊同,咕嘟君認為,如果趙武靈王再活三十年,一統中國的說不定就是趙國了。
為了更好的服務於各位讀者,現咕嘟歷史將文章分為以下四個系列,各有各的特點,歡迎大家關注,謝謝。
解讀系列:以獨特的視角解讀歷史,歡迎拍磚。
故事系列:通過輕鬆有趣的方式講述歷史人物故事,歡迎查閱。
文化系列:將文化與生活結合,可為茶餘飯後助興,歡迎一起來閑聊。
提高系列:以史為鑒,學習有用乾貨,歡迎與咕嘟君一起學習成長。
參考:
司馬遷|《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
孫開泰、陳陣、呂華僑|《試論趙武靈王的改革思想及其相關問題》
田長沛|《趙武靈王其人其事》
柿沼陽平(日)|《趙武靈王改革新探》
(本文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