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從地方的巫女,到聞名天下的女神,她的晉陞之路是怎樣的?

2023年04月19日20:37:12 熱門 1119

每年的農曆三月,世界各地的媽祖廟會開始一連串的慶典,規模動輒數十萬人參與,被譽為全球三大宗教盛世,媽祖是中國東南沿海、東南亞與整個海外華人的共同女神。

而媽祖歷史上曾有其人,且是一名鄉間女巫,以占卜為業。

但令人不解的是,在媽祖死後的100多年,媽祖一直默默無聞,還只是非法的地方信仰。會被政府取締的那一種。

不過北宋滅亡,南宋建立後,媽祖信仰不但就地合法,神格還越來越大,成了全國信仰,不再只是地方小女巫。

歷經南宋、元、明、清四個朝代,此四個皇帝共冊封了媽祖36次,媽祖從夫人,妃子,天妃到天后,封號最長達64個字,並在清朝晉陞國家祭典。

春秋兩季,官員會行三跪九叩之禮,親自祭拜,與至聖先師關聖帝君同等級。

到底媽祖怎麼從鄉間的小女巫變成了天上聖母、國家級女神呢?那麼故事得從媽祖的生平說起。

媽祖從地方的巫女,到聞名天下的女神,她的晉陞之路是怎樣的? - 天天要聞

媽祖不見於正史的記載,畢竟只是鄉間女巫,而各種傳說則有多種版本,但故事大概如下,媽祖是福建莆田人,本姓林,誕生於西元960年,剛好是宋朝建立的這一年,她是湄洲島的一名女巫,或稱為仙姑也行。

以占卜為業,且她是具有法力的,能救助遇難的船隻,不管是遇到暴風雨還是強盜,只要跟她祈禱都能獲救,因而有航海女神的稱號。

在她死後,後人幫她建了座小廟,媽祖信仰就此展開。

雖然說宋朝是一個迷信的朝代,有利於媽祖信仰的發展,但媽祖信仰能發揚光大,還是多虧於行銷。

最早媽祖也是有競爭對手的,與媽祖差不多年代,同樣是女性,同樣在莆田,也同樣是女巫出身的錢四娘,她是位千金小姐,但從小立志興修水利,灌溉農田,以造福後人。

如果說媽祖是海神,那麼錢四娘就是收穫之神,是治水的英雄。

不過後來暴雨摧毀了眾人,辛苦修建的大壩,錢四娘在極度悲憤下投水而死,後人感念她的恩惠,並為她立祠祭拜,朝廷也敕封其為夫人,俗稱錢夫人。

媽祖從地方的巫女,到聞名天下的女神,她的晉陞之路是怎樣的? - 天天要聞

在宋朝末年的莆田,同樣祭祀錢夫人與媽祖的廟,正殿供奉的是錢夫人,後殿才是媽祖。

因此錢夫人的神格可是在媽祖之上。

但最後卻因為行銷不利,錢夫人信仰未能廣泛流傳,媽祖卻逐漸開枝散葉,這關鍵是媽祖信仰的行銷大師。

莆田的白塘李氏,由於莆田人都普遍信仰媽祖。李家又是當地的望族,於是在1086年,在長子李富一到二歲時,以他名義,蓋了全世界首座媽祖廟聖墩祖廟。

不過這時候媽祖仍是地方信仰,屬於陰廟,雖然深受信徒的喜愛,但宋朝政府不斷查禁無牌的陰廟,使得媽祖信徒急於給媽祖爭取合法地位。

終於在四十年後,李富堂弟李振跟着宋朝使節團出使高麗,回程途中遇到了暴風雨,差點死在海上,孩子向媽祖祈禱才獲救。

回國後,李振透過使集團的官員向朝廷請示廟額,朝廷才賜予了順濟。

有了牌照後,媽祖信仰就地合法,這才可以公開傳教。

五年後,北宋滅亡,金兵南下,李富率領鄉勇抗擊金兵,有幾次差點因為海難遇難,還好又是媽祖顯靈,宋金議和後,他回到莆田,開始致力宣揚媽祖信仰。

在1150年,李富60多歲時,又重建了聖墩祖廟,最關鍵的是為了寫重建廟計,李富請的進士廖鵬飛來寫。

這是現存關於媽祖最早的文獻記錄。

包含說媽祖生前是一位女巫,如何就地合法等,為媽祖的生平留下了寶貴的記載。

接着李富又把本來位居右側的媽祖像移到中間,馬祖因此從陪祀神升格為主神,但主神兩側需要左右護法才有牌面。

李富一時不知道找誰,於是找來了朱家兄弟。

話說這個朱家兄弟,正是最早宣揚媽祖信仰的人,比李富他家還要早。

根據記載,莆田的朱墨三兄弟與女弟子六十娘。

是媽祖在世時的門徒,在媽祖死後,他們仍不斷的為媽祖宣揚靈威。

由此可知,媽祖生前絕非普通的女巫,而是有信徒的宗教人士。

可以想像,一群人在媽祖面前感恩師傅、讚歎師父。

但後世的媽祖信徒傳了幾代之後,竟然忘了朱家兄弟的來歷,於是變了一個媽祖斬妖除魔故事。

說這兩位護法本名叫做嘉佑與嘉應,是中國神話中的海怪兄弟,並稱嘉氏二怪。

這兩個怪物頗有威力,經常在海上興風作浪,過往的船隻受害頗多,漁民商船都苦不堪言,最後海神媽祖現身。

收服了這兩隻妖怪,成為媽祖的左右護法後,後來哥哥朱墨變成了穿青衣的千里眼,弟弟朱典變成了紅衣的順風耳

媽祖從地方的巫女,到聞名天下的女神,她的晉陞之路是怎樣的? - 天天要聞

沒想到千里眼與順風耳竟然是最早行銷媽祖的人。

因此,媽祖信仰能從眾多的地方信仰中脫穎而出,關鍵還是後人的傳播。

錢四娘就是沒有朱家兄弟,白塘李氏的宣傳。

才不如媽祖普遍。

而另一個關鍵是官方的大內宣。

北宋滅亡後,南宋敗逃到長江流域,建立起新的政權,並往海上發展。

由於當時航海技術沒有現在成熟,人們遇見狂風暴雨只能祈禱。

歐洲人遇到海難會找上帝,阿拉伯人是阿拉,而福建人就找海神媽祖。

接着南宋定都臨安,就現在的杭州,並大量啟用浙閩兩省人才。

而媽祖信仰的大本營在福建莆田。

更是抗金的中堅力量,像是李富自己募兵就可以招募到3000人,媽祖信仰就隨着莆田士兵從外擴招,兩浙、廣東都受到影響,莆田只要一贏得戰爭,諸位就歸公於媽祖。

朝廷也就屢次誥封。

加上莆田後來出一個宰相陳俊卿,他也是媽祖的信徒,由於陳俊卿位高權重,在他的推廣下,媽祖成為了全國信仰。

元朝建立後,媽祖信仰的重心移到了泉州,因為泉州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港口。

另一方面,元朝的大本營在北方,相當仰賴南方的糧食補給,而海運怕被海盜搶,怕天氣不佳,靠海吃飯拜女神媽祖也就很正常了。

接着明朝道教為國教,皇帝不是在煉丹就是玩樂,特別喜歡拜玄天上帝,由於玄天上帝也有水神的性質。

就搶了同為水神的媽祖生意,更將媽祖納入了道教的神仙譜系,因此明代媽祖並未大力發展。

媽祖從地方的巫女,到聞名天下的女神,她的晉陞之路是怎樣的? - 天天要聞

那為什麼今天媽祖的信仰會如此流行呢?正是因為清朝官方不遺餘力的推廣,1679年底,清廷不但平定了三藩之亂,還想乘勝追擊,聯合荷蘭東印度公司一舉摧毀台灣的明鄭勢力,但當時是冬天,海灣海峽吹起了東北季風,荷蘭巴達維亞援軍,無法及時會合。

隔年2月,清軍水師與明鄭水師大戰於平潭島,起初接戰不利,但忽然海風大作,反而逆轉,擊退了鄭軍。

清水師提督萬正色是泉州人,也是媽祖的信徒,認為是媽祖顯靈,於是奏請朝廷誥封。

清廷不但予以誥封,還請中央官員南下,到莆田湄州天河宮致祭,非常給媽祖面子。

媽祖幫助清軍的消息經過清朝的大外宣,在整個東南沿海傳的沸沸騰騰,而明鄭水軍拜媽祖的特別多,副總督朱天貴更是媽祖的同鄉莆田人,於是內心產生了動搖,覺得媽祖都幫清軍了,我還在幹嘛呀?在清軍的心理戰下,朱天貴最終率領300艘戰船、2萬名士兵投降了清朝,約佔明鄭水師的1/3。

清廷海軍實力因此大增,明鄭則元氣大傷。

1683年鄭經去世,清廷派強將施郎率領這一支媽祖軍隊逼上台灣,將台灣納入版圖。

媽祖竟然為清朝立了大功,清廷也給予了盛大回報。

之後媽祖信仰遍布全台灣,清政府就由媽祖安定民心,處理各族群的紛爭,轉移對政府的不滿。

如當時台灣的8+9械鬥嚴重,各族群都有自己的守護神,如漳州移民拜開漳聖王,安溪人拜清水祖師,同安人則是霞海城隍,唯有媽祖是移民的共同守護神,每當大家打累了,就會請出媽祖仲裁,因此媽祖多次受封,神格就越來越高。

由妃晉陞為天后,列為國家祀典,且台灣移民都來自中國東南沿海,在通過俗稱黑水溝的台灣海峽時,經常發生致命船難,有着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的諺語。

因此,大家上船前都要先去媽祖廟拜拜,甚至把媽祖神像帶到船上,而若可以順利抵台,事業有成之後,往往會在台灣建媽祖廟,進行還願。

這就讓台灣的媽祖信仰越來越盛行,到處都可以看到媽祖廟。

媽祖信仰到台灣後也逐漸發展出了自己的特色,甚至與大陸的媽祖已不太相同。

在福建,媽祖只是漁民的守護神,在神話中收穫了海妖,在清代又幫助明鄭與施郎作戰,經常被看作海神或戰神。

但在台灣,除了把你從海上撈起來,她的業務包山包海,與原住民,其他族群的戰爭,抵禦盜匪、防止瘟疫蟲害、降雨治病、預防地震,甚至是戀愛婚姻、祈求懷孕、金榜題名等。

台灣媽祖早已從海神轉化為母親之神,深受台灣鄉民的喜愛,這點從媽祖稱呼也看得出來,媽祖生前人稱李默娘,怎麼台灣會叫媽祖呢?閩南人對死後先人稱為媽,而媽祖未婚而成仙,故稱娘媽。

現在莆田地區還要叫媽祖為娘媽,而不是台灣叫的媽祖。

不過台灣的媽祖信徒認為,媽祖成仙后也會繼續成長,故稱媽祖,後來又加了一個婆字,變成了媽祖婆。

媽祖婆是台灣獨特的叫法,明明媽祖得道升天時才28歲且未婚,稱呼媽祖姐姐似乎比較好吧。

但媽祖的造型大多是面目慈祥的中年婦女形象,體態豐腴,雙眼微合,目測約四五十歲,就像是親切溫和的媽媽,給信徒們帶來安全感,一種溫暖的感覺。

台灣媽祖正是母親的意象。

而大陸媽祖形像的外表多是年輕美貌的瓜子臉,體態顯瘦形象,且特別喜歡巨大雄偉的神像,與台灣媽主普遍較小不同,台灣因為是媽媽神明嘛,太巨大會給人距離感。因此不會太大。

媽祖從地方的巫女,到聞名天下的女神,她的晉陞之路是怎樣的? - 天天要聞

另一個台灣特有特色是謁祖。

傳統信仰認為由於媽祖是由移民帶來,神力比不上大陸的本尊,因此要定期向娘家充值神力,將祖廟香灰帶回合爐,這稱為謁主進香。

而進香的路線也正是當初先民開墾的回溯。

有一種飲水思源的意思,這是台灣媽祖的特色。

東南亞各地如馬來西亞媽祖是不會回福建謁主的,如鎮瀾宮的大甲媽,早在雍正年間,就有回湄洲祖廟謁主的傳統,不過不像現在每年一次那麼頻繁,畢竟橫渡台灣海峽有風險,加上所費巨大。

每12年才回祖廟一次,就近由達安港出海,不過日治理時代與戰後兩岸政治的問題,大甲媽無法再回湄洲祖廟謁主,而北港朝天宮是台灣歷史悠久的媽祖廟,因緣際會下,大甲媽改跟北港媽祖謁主。

為維持持了數十年,在1987年,這一年是媽祖升天1000年,鎮瀾宮決定回趟祖廟,將中斷已久的香火再次延續。

並迎回祖廟的媽祖神像,表示大甲媽是由湄洲祖廟分靈的正統媽祖廟,而往年謁主的北港媽,改成進香活動,兩者是神格平等的。

不過台灣宗教界對要不要回祖廟謁主有着不同的聲音,以中部大甲鎮瀾宮為首的台灣媽祖聯誼會認為需要,屬於湄洲進香派,而南部的台灣寺廟則認為,台灣媽祖從清代分靈過來。

過了兩三百年。

靈力比湄洲媽更強,根本不用回祖廟充電。

媽祖是慈祥的守護神。

媽祖從地方的巫女,到聞名天下的女神,她的晉陞之路是怎樣的? - 天天要聞

如台灣的媽祖會接炮彈,在二戰期間,台灣歷經了美軍無數次的轟炸,根據統計,全台灣至少有33間媽祖廟在二戰期間替鄉民抵擋炸彈。

接炸彈的模式還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以衣裙接炮彈,如台南開基天后宮、彰化伸港福安宮,第二種是用雙手接,會用腳踢開炮彈,如雲林北港朝天宮、平東慈鳳宮等,第三種是其他型,此類型的媽祖未必會接炮彈,但會用各種方式保佑軍民。

在二戰末期,由於美軍的狂轟猛炸,讓當事人疲於逃難,媽祖又是全台灣密度最高的廟宇,無論是在媽祖廟附近,或是躲進媽祖廟避難的人。

自古以來,媽祖救難的傳說,與戰爭逃難的集體有連接。

就有了媽祖接炮彈的神跡。

1944年底到戰爭結束前,幾乎整個台灣從南到北都被美軍炸了一輪,且空襲對台灣的影響很大。

根據總督府美化過的資料,光死亡人數就達6100人,受傷近一萬人,房屋全毀,半毀46000棟。

農業、工業、交通設施半殘。

台灣的廠礦可能與動畫螢火蟲之墓相差不遠。

有這樣一篇遊記,上面寫因為二戰期間日本的戰鬥機再次掃射,留下清楚的彈孔,在一連串的轟炸行動中,又以台北太空襲最為慘烈,根據當事人的口述歷史,今天寧夏夜市旁邊的蓬萊國小,對面的殯儀館屍體是滿的。

80年過去了,經歷過這段歷史,人已逐漸凋零,也慢慢淡忘這段歷史。

但如同反戰電影一樣,把戰爭的慘烈真實呈現,才能避免戰爭。

一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唐納德的美國人曾這樣總結:世界上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媽祖的信仰。

有一座媽祖廟裡寫有這麼一副對聯:「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

」 媽祖廟是媽祖信仰重要的物質載體,因此也可以這麼說,世上凡是有華人居住生活的地方就有媽祖廟。

海南人還稱之為「聖娘廟」「貓注娘娘廟」。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媽祖是南海最大的乃至世界最大的海神,信仰她的人最多,祭祀她的廟宇也最多。

首先,從北宋時期產生對媽祖的信仰後,經元、明、清至今,歷時一千餘年,媽祖信仰不僅傳遍我國東南沿海,而且逐漸成為中國人的共同信仰;其次,媽祖信仰最初只在福建沿海漁民之間傳播,後來隨着漁民和商人一起穿越了海洋,傳遍我國東南沿海,跨越了國界,遍及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媽祖從地方的巫女,到聞名天下的女神,她的晉陞之路是怎樣的? - 天天要聞

據《世界媽祖廟大全》統計,截至2008年,全世界至少有5000多座祭祀媽祖的神廟,信眾約有2億人。

台灣省就有500多座媽祖廟,超過三分之一的台灣居民信奉天后。

海南省管轄着我國面積最大的海域——南海,是全國的海洋大省,而且是全國著名的僑鄉,這兩個因素註定了媽祖文化在海南的深刻影響。

據不完全統計,海南各時期所修的名稱各異的媽祖廟曾達100多座,尚存較大的媽祖廟還有幾十座。

白沙門天后宮已有800多年歷史,是海南現存最早的媽祖廟,歷經多次修葺重建。

海口騎樓老街中山路87號的天后宮始建於元代,已有700多年歷史。臨高縣調樓鎮海邊的天后宮始建於清代,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2011年1月5日,海南省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在海口市成立。

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中國的媽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媽祖文化成為全世界的共同精神財富。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