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 瀟湘晨報(xxcbwx)
記者 | 廖如雲 實習生 譚思慧 李博超
編者註:3月17日0時至24時,湖北省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連續第二天維持在1例。湖北省外新增病例12例,全部為境外輸入,其中廣東5例,北京3例,上海3例,四川1例,新增病例零增長省份26個。
中國本土新增確診病例持續下降,防止境外「倒灌」成為中國抗疫新挑戰。龐大的滯留在國外的華人人口,面臨回國與留下的兩難抉擇。

「這兩天我看《經濟學人》,都是講中國的一些新聞,說中國現在控制得非常好。前陣子大家可能對中國人有點小偏見,然後現在慢慢地,我的老外朋友反而嚮往中國了,說你什麼時候回中國,帶我回中國吧。」


顧臻瑜其人。圖/受訪者提供
顧臻瑜,威斯敏斯特大學傳媒碩士畢業,在英國約兩年,目前在倫敦籌備創業。
3月16日,她在接受瀟湘晨報記者採訪時說,目前的英國疫情形勢並不樂觀,出門戴口罩的人很少,商場也是正常營業。
「前陣子大家可能對中國人有點小偏見,然後現在慢慢地,我的老外朋友反而嚮往中國了,說你什麼時候回中國,帶我回中國吧。」
但她稱,自己現在並不打算回國,一方面是因航班少,割韭菜的多,一方面也擔心途中感染影響家人,同時,現在英國的相關管理措施也陸續跟上了。
關於「群體免疫」,她坦言有在英國的文章上看到這個詞,「我記得它也沒有在強調這個,只是做了一些分析。」
包括有議員建議海德公園建太平間,顧臻瑜也有理性的認識,「實際上這個言論只是他說過而已,很可能還沒有拿到議會去討論。」
「英國是這樣的,首相每個禮拜都要接受反對黨的質詢,所以他的每一個決策是要被人揪住小尾巴不放的,也沒有那麼容易做出一個決定。」
口述 |顧臻瑜
採訪 |瀟湘晨報記者廖如雲 實習生譚思慧 李博超
【1】
宅家工作
我是寧波人,威斯敏斯特大學傳媒碩士畢業,來英國差不多兩年了,現在在倫敦拿的是創業簽證,正籌備創業。
打算做一個網站,有點類似於廣告公司,主要讓中國留學生在看房的時候有vr跟3d視頻,了解得更清楚。
還有一個業務我們是去年12月開始籌備的,私校留學,是針對想要來英國讀中學的群體,比如想參加GCSE(英國中考)、在英國讀A Level(英國高考)的這群人,年齡跨度從11歲到18歲。
結果國內疫情暴發,私立學校禁止中國家長來看,大使館也關了。我們有聯繫了很久的客戶,學校方、酒店方、車啊都籌備好了,但是沒辦法,影響還是挺大的。
現在就在做一些籌備工作,比如說網站測試,app測試,別的也沒有辦法。哪怕你想出去跟別人談,大家也都是在家工作,其實網上很多事情也沒那麼方便。
【2】
我不回國
我是可以回去的,但我也有別的考慮。
一方面就是航班很少,而且要轉好幾次,也很貴。現在微信群套路滿滿,每個人都在賣機票、賣口罩,其實他手裡可能也沒有貨,先收錢,等有貨了再安排。
另一方面是我在回國途中可能有感染風險,而且我回國即使隔離十四天,萬一它潛伏期高於十四天,對我父母是更不利的。我很擔心,也不想去影響他們健康。
父母非常擔心我,說你不要出門,就在家獃著,出門一定要戴口罩,也不要點外賣,就自己做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家長,畢竟只有一個小孩,覺得健康平安回家最好。我跟我爸媽什麼都說,朋友圈也正常讓他們看。
留學生情況可能不一樣,他們學校沒有出通知、政策的話,很有可能造成畢業證拿不到的情況。
【3】
羽毛球賽

羽毛球比賽現場。
我上周六去伯明翰看了羽毛球比賽,有林丹在的那個,我爸媽就擔心,「啊你去了不同的城市,你坐了火車,這個有感染風險,密閉空間看球賽,又有感染風險,住酒店,又有感染風險。」
實際上羽毛球賽我就看了一天,我朋友上周三看初賽的時候人很多,我看的時候是坐了三分之二,有空的位子三分之一。
現場戴口罩的人比例很少,你能很明顯感受到戴口罩的都是亞裔人,東方面孔。
我一開始也很擔心,國內疫情爆發的時候,整個過年期間我就待在家裡沒出門,在英國的一些中國朋友聚會,我也不去。
現在我心態有種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那種,有點憋不住了,蠻痛苦的。
【4】
不戴口罩
很多外國人不戴口罩,覺得生病的人才戴口罩。英國媒體其實沒有強調要戴口罩,更多是說要洗手。我一個朋友坐地鐵時遇到一個護士,護士跟他說帶口罩沒用的,還跟他理論了很久,誰也說服不了誰。
我之前在樓下買菜,有個老奶奶看到我就問,「你戴口罩,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我說不是。我當時往前一步,她馬上往後一步。
我有一次去創業園,有個前台小姐姐,是個東歐人,上禮拜我去開會的時候,她就過來說,「你是不是…有沒有得這種…」
當時創業園老闆也在,也覺得說這種話不妥。我覺得老外內心,當時還是有一點點恐懼的,但是又比較客氣,其實也能理解。
比如說想發個郵件了解一下情況,他不問近期有沒有去中國,而是問你上一次去亞洲是什麼時候,就有種想表達,又很難的感覺。
【5】
都在搶廁紙
我有一些英國朋友被確診的,他們是精英階層。我那個懷疑的自己得了輕症的朋友呢,沒有去醫院確診,目前還在家裡觀察。
聽說普通人現在去醫院測試,連檢測試劑都沒有,只是聽說,不能太確定,估計醫療資源沒跟上。
醫療資源缺乏政府沒有正面說過,而是說怕醫療資源被擠壓,老年人不能得到及時救助,大家都湧進去了,可能那些人會感染這樣子。
也沒有說口罩缺少之類的,可是事實上你去買口罩、洗手液,就買不到。包括我今天去超市,貨架上貼着要求,說廁紙每個人限購兩袋,也都空了。

廁紙區域。
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搶廁紙,其實一個禮拜之後工廠正常運作都能供應上的,但是老外好像很擔心,第一件事都是搶廁紙和很便宜的一些食物,比如意大利麵等等。
英國這邊目前是如果有什麼癥狀需要先在家自我隔離7天,再打111(英國衛生部門的電話)。
【6】
「群體免疫」
關於「群體免疫」,我記得衛生部的一個大臣說過,他說並不是故意要「群體免疫」,也有強調一些別的事情。
這個說法一出來的時候,確實很多人都是一臉問號,我也不太能理解。反正當地老百姓內心會有一種恐慌,擔心「會不會讓我們這群年輕力壯的人先感染獲得免疫,然後保護老人」。
還有人開玩笑說,「英國這波操作是消除老齡化的,首相鮑里斯是不是這個目的?」大家會有不同的猜測嘛,很好玩,不管在哪裡,一個新的政客不管說什麼話,老百姓內心也會有不同的想法。
我跟我身邊的朋友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就是「群體免疫」這個詞可能更多是部分媒體很當回事,我們真正在英國看的文章,也沒有在強調這個,只是做了一些分析。
其實不同年齡層次、不同受教育程度、待在英國不同時長的人,對這個「群體免疫」的看法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可能很恐慌,會不自覺去選擇看讓他恐慌的新聞,結果更恐慌,但是也有的人保持自己的想法,覺得無需這麼多擔心,相信英國政府會布置對大家有利的措施。
【7】
享受每一天
很多英國人覺得「我哪怕得了,但我要享受好我的每一天。」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在少數,可能這也是他們沒有封鎖的理由之一。
然後還有一些情況是,哪怕政府發揮強有力作為,資源也不一定就被調動起來。
比如中國調動各個省市的醫護人員去支援武漢,英國就可能做不到這些,首先他們的醫務人員本身就沒這麼多,其次異地調配人員本身也不現實。
我昨天看到有新聞說,一些私立醫院要被徵收床位,可能公立醫院收納不了這麼多病人。然後這個徵收的錢,要付給私立醫院的費用是240萬。當時我也在想這個私立醫院會答應嘛,這個不一定。
我當地有些朋友是有小孩的,然後有的私立學校就會給家長簽字,問「覺得私立學校該不該關呢」,有些家長他就沒簽字,他覺得學校還可以繼續上學,就這樣的。
【8】
割韭菜現場
最近這段時間,我在朋友圈看到了幾個有意思的現象。先來說說包機回國的吧,我感覺這就是一個大型割韭菜現場,我上禮拜被拉進一個群,這周他們還在裂變,很熱鬧。
假如最近你想從英國回國,會發現一些app上可能買不到機票。然後想包機回國的那些人呢,比如說人家拉你進群之後就會跟你討論,說一些很高大上,聽也聽不懂的話,什麼灣流啊,不停地討論。
其實那些人是不是真正有機票也很難說的,即便真有渠道,也賣得特別貴。通常一個群里有200人,可能100多人都是托,先把你的錢騙下來再說,騙一個算一個。然後過兩天就會看到各種包機群說這個微信號是騙子,大家警惕一下啊。
也會有人買,覺得回家貴也就貴吧,反正跟性命比起來,錢也就沒那麼重要了。某些群里最近發公寓轉租、賣二手物資的人變多了,也能看出來有些人回國了。
第二個就是囤貨在家上網課的,他們相對包機回國的人,更加平靜一點,不像包機回國的人那麼慌張。有的人就瘋狂屯物資,找回國的人買廁紙啥的,特別有意思,都是連帶的影響。
看到連這麼珍貴的廁紙都有人在賣了,那就說明他確實回國了,而且這個比例是在上升的。
【9】
海德公園梗
最近英國留學生圈裡比較流行的段子是,「贏則碩士畢業,輸則海德公園。」這個梗出自上禮拜,一個議員可能建議在海德公園建個太平間什麼的,這個梗就開始了。
我覺得這也就是個段子,動腦筋想就不可能,因為海德公園附近有女王的家,需要經過大量的討論,不可能說建就建。
很多時候,我發現媒體也好,留學生也好,會抓住一個議員的言論不放,實際上這個言論只是他說過而已,很可能還沒有拿到議會去討論。英國是這樣的,首相每個禮拜都要接受反對黨的質詢,所以他的每一個決策是要被人揪住小尾巴不放的,也沒有那麼容易做出一個決定。
英國買口罩的情況,可能就跟國內上個月的狀態相似,現在是國內運過來了。我當時沒有加賣口罩的群,聽說很普通的口罩,價格是一磅一個,太暴利了。
我內心也是怕的,但是我沒有那麼壓抑了,可能已經過了這個恐慌勁。家裡也還有口罩,不出門也沒關係,我就在網上買了點零食,改天運過來。
【10】
中國更真實
從今天開始,英國每天都有一個電視會,更新疫情的信息。
我一些朋友跟我一樣,近期屬於不太信任媒體的狀態,覺得他們沒有很明確的告訴大家具體的情況。
這兩天我看《經濟學人》,都是講中國的一些新聞,說中國現在控制得非常好。
前陣子大家可能對中國人有點小偏見,然後現在慢慢地,我的老外朋友反而嚮往中國了,說你什麼時候回中國,帶我回中國吧。
他們覺得中國的數值其實更準確,更真實。他們現在不太相信當地媒體報道出來的東西,他覺得全世界都一樣,反而中國最安全。
【11】
疫情新措施

媒體報道。
昨晚,鮑里斯更新了一些新措施,提倡居家辦公,避免「非必要」的旅行和人際接觸,不去餐館、電影院等公共場所,70歲以上老人、孕婦及有基礎疾病的人要儘快實現自我隔離。
他還說,如果家庭成員中的一人出現了發熱、咳嗽等疑似癥狀,全家人都應隔離14天。未來還可能採取更加嚴格的措施,例如要求弱勢群體長達12周「避免社會交往」。
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覺得英國其實也是在慢慢重視起來的,我不回國的決定是正確的。
政策出來之後,倫敦市長也呼籲在家工作,然後很多公司也都出台政策,從明天開始都在家工作了。然後還提到一種想法,就是一些行動不方便的老年人,社區里要互幫互助。
現在英國大多數人已在家裡工作,像今天,我能看到樓下停車場的車比較少了,但建築工地還是有人在工作的。有一些大學取消了很多活動,還有些大學處於網上開課這樣子。大多數人內心還是比較清楚,會選擇一種更安全的方式。
我剛剛政府官網看了一下,對於口罩的建議,還是老樣子,就覺得口罩是在醫院裏使用的,醫護人員要戴着,個人沒有必要戴。我還是希望,英國能重視起戴口罩這件事情。
【版權聲明】本作品著作權歸瀟湘晨報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更 | 多 | 新 | 聞

致海外長沙同胞的一封信

奇葩!老闆多次偷員工錢發工資;女子落水濃妝變素顏!「男友」半天不敢認|早安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