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公曆4月5日清明節,也就是農曆的閏二月十五,清明節是我國古老的一個傳統祭祀節日,民間也稱「鬼節」。雖然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但也是唯一的一個以節氣命名的節日,而且節日的氛圍相當地隆重。
上墳掃墓祭祀先人是清明節的主題,每逢清明節,上墳掃墓的人絡繹不絕,其目的就是寄託哀思,緬懷先人。唐朝詩人杜牧的《清明》就是最好的寫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今年的清明節國家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這既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民風民俗的關照,也體現了對我國傳統民俗文化的尊重。「百善孝為先」是我國的傳統理念,禮敬先人上墳掃墓,這既是對先人的尊重,也是活着的人對死者的一種追憶方式,更是一種感恩和傳統孝道文化的展現。
上墳掃墓其實只是一種形式和說法,心存孝道、懂得尊重、知道感恩才是目的,上墳掃墓就是要後人明白這些。在一般情況下,上墳掃墓就是去墳前培土、除草、焚香、燒紙、擺供品、敬美酒等等,做出一些具有象徵意義的事情,以表達對先人的哀思之情和尊重。那麼,上墳祭祀所攜帶的供品有什麼講究呢?
在古代的祭祀儀式中,香燭是不可缺少的物品之一,「香」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從最初人們用一些香草熏燒,到後來發展出以「沉、檀、龍、麝」為首的用香體系,香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後來也發展成為了人們的一種信仰寄託。
據《楞嚴經》記載,「有人通過品沉香水,觀想沉香而悟道」,因此,香也被人們認為是「通靈三界」的信息之物,以焚香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虔敬之心。雖然香可以「通靈三界」的說法有些迷信,但在不少人心裏卻已深信不疑,畢竟人都需要一個精神支柱,這可以說,也是人們的一種信仰。
上墳祭祀所攜帶的供品,說有講究也有講究,說沒講究也沒講究,因為地方習俗不同而不同。正所謂「百里不同風,十里改規矩,這沒有明文規定,皆由自己的想法而定。如果要說講究也有講究,講究的是俗信和言詞上的忌諱,畢竟我國的納吉習俗一直深深地影響着人們,誰也不喜歡別人說一些不吉利的話,人們都想圖個吉利。
比如說、古時候陳舊的跪拜磕頭禮,多數人講究「神三鬼四人一個」,也就是說跪拜神靈磕三個頭,和死去的人磕四個頭,和人拜年磕一個頭。這樣的做法是一種俗信,也是為了圖個吉利。
上墳祭祀的供品也如此,一般來說,上墳祭祀的供品擺單不擺雙,民間的人們認為,陰陽兩界任何事都是相反的,雙數是活着的人的吉利數,單數就是另一個世界的吉利數,因此,上墳祭祀的供品多以單數三、五、七、九。
清明上墳祭祀的供品種類上也不宜魚、肉、蝦等等,在老一輩看來,清明是要清的,以清凈素食為主,比如可以選擇水果、點心、餅乾、乾果等等。當然水果要擺一些寓意好的供品,一些帶有諧音不好寓意的不要上供祭祀,以免心裏隔應,這也是我國納吉習俗的一種講究。
祭祀完畢以後,這些供品該怎樣處理呢?一些人認為,墳前祭祀過的供品是不能吃的,不吉利,甚至會給人帶來霉運,因此,祭祀完畢就放在原地隨其自然而去。其實,不吉利的說法也是一種迷信,供品是人們做出的一種象徵意義的事情,是完全可以帶回家食用的。
相反地,小編倒是還聽說有一些地方,有着分食祭祀後供品的習俗,說是吃祭祀後的供品能沾來福氣帶來好運,老人吃了健康長壽,小孩子吃了不生雜病,還可以避災去邪。不過,在帶回供品食用時,一定要講究衛生清洗乾淨,畢竟在野外祭祀後的食物會有灰塵的飄落或燒過紙灰的污染。
總之,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重大節日,上墳祭祀的主要目的是追憶先人、感恩先人的,供品只是個象徵的意義,只要心中有這份孝心也就行了。為了不浪費,小編認為,祭祀完畢,還是把一些東西帶回家食用為好,畢竟「粒粒皆辛苦」,珍惜糧食是傳統的美德,也是先人所希望的。多數的講究都是人們的俗信,沒有對不對,一個人說對,不見得每個人都認為是對的,只要自己心理平衡就好。不知大家是不是這樣認為的?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