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台媒最新消息,捷克眾議長艾達莫娃在接受專訪時表示,將率領大型訪問團,在近期內竄訪台島。
據悉,代表團全團人數達150人,其中100人為商界人士,其他為官員和學術機構代表,訪問團將先赴韓國訪問,然後在下周六抵台,期間停留5天,與蔡英文、吳釗燮等人會面。
作為中歐國家,捷克一直與台當局之間勾勾搭搭。
艾達莫娃
2020年9月,捷克參議長維特齊率團竄台,製造了巨大的外交風波,2022年7月,台當局「立法機構」負責人游錫堃竄訪捷克,與艾達莫娃會面。
今年1月,捷克舉行總統大選,曾任北約軍委會主席的帕維爾勝出。
以此為起點,捷克的對華立場變得越發強硬,在台海問題上捷克開始了變本加厲的挑釁,艾達莫娃意圖效仿美國前眾議長佩洛西竄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捷克和歐盟
對於大陸方面要求取消這次竄訪活動,艾達莫娃口出狂言,聲稱捷克是民主國家,有獨立外交政策,沒人能告訴捷克該做什麼。
關於捷克有可能退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之間的經貿合作論壇的問題,艾達莫娃暗示捷克將會退出,其聲稱該機制處於凍結狀態,不相信能走下去,未來怎麼走捷克會在適當時機回應。
除此之外艾達莫娃還威脅「武統」將招致報復,其叫囂稱如果中國大陸發動「武統」,歐盟、北約以及所謂的「自由世界」將作出同樣的反應。
解放軍登陸演習
中國與捷克之間,既無歷史宿怨,也無現實矛盾,但是這樣的歐洲小國,總是莫名其妙的找上門來,在中國內政問題上尋釁滋事,對很多中國人來說,這是一件很難理解的事情。
要搞懂捷克的想法,就得先理解歐洲人的行事邏輯。
眾所周知,整個歐洲國家都崛起於,對外部世界的侵略與屠殺之中,因此無端干涉別國內政,被歐洲國家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這也就塑造了歐洲國家有機會卻不加以利用,才是不可思議想法的心態。
捷克總統帕維爾
捷克、立陶宛雖然都是一些小國,但是其在政治外交領域的行事邏輯,和其他歐洲大國沒有本質區別。
對於秉持這樣特殊文化的國家,如果一再講道理只會讓其覺得計謀得逞,拿它無可奈何。
就現實操作層面而已,中方也確實不能像對待美國一樣直接作出反制,這很容易讓美國抓住機會,炒作中國「以大欺小」的輿論。
美立外長會晤
捷克、立陶宛的這種做法,確實一度讓中國感到困惑,不過中方也很快就找到了應對辦法,足以讓其付出應有的代價。
首先,在中方的爭取下,歐盟不會支持這些小國的挑釁。
立陶宛、捷克敢於「以弱凌強」的本質原因,還是因為有歐盟作後盾,立陶宛、捷克,都拿着歐盟成員國的身份來要挾歐盟,企圖引發中歐對撞。
但這兩年,中國在對歐外交上也下了很深的功夫,立陶宛再三指責自己遭受中方打壓,歐盟只是發表了一番不痛不癢的表態,最後僅僅給了立陶宛一點象徵性的撥款救助。
歐盟
在2022年12月1日,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訪華,當面向中方表示不會尋求對華脫鉤,願做中國可預測的合作夥伴。
中歐大局由此得以穩住,即使是美國也無法再撼動,一些小國心生妄想,只是白費力氣。
其次,中方有能力打掉某些國家囂張的氣焰。
2021年人口僅有270萬的立陶宛,突然在主權問題上挑釁中國,立陶宛政客荒唐的行為,震驚了全球,該國在整整一年之中,都是國際輿論討論的焦點,但風光局面沒能維持多久。
立陶宛總統
中國是世界上10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國,中立關係惡化,讓立陶宛對外貿易也受到了影響。
儘管在事前,立陶宛政府專門聘請經濟學家作過論證,挑釁中國對本國經濟影響有限,但是事態的發展還是超出了立陶宛的預估,最終立陶宛政府不得不主動示弱。
如今立陶宛事件早已成為過去,其在台海問題上造成的負面影響也煙消雲散,捷克和立陶宛都是同樣類型的國家,其最終下場也差不多。
立陶宛和歐盟、北約
最後,中方果斷對美反制,讓某些國家的挑釁無法引起國際迴響。
一些國家的政客不斷高調訪台,就是想引發國際社會的關注,以動搖「一中」原則。
2022年不少西方國家都打着這種算盤,推出了類似竄訪計劃,結果在中方的反制下,這些國家自感沒趣,個個都放棄了妄想。
具體過程是,2022年上半年台當局唆使所謂的「邦交國」向世衛大會提議,要求讓台當局參與世衛大會,美國國會也出台議案,煽火點火,要求推動台當局參與國際機構。
世衛大會
而在美國的帶動下,西方世界一口氣出台了10餘部類似議案。
結果世衛大會正式開始之後,台當局「邦交國」提交的議案連議程都進不了,這場鬧劇就止打住,一群小丑只能假裝什麼事都沒發生過。
2022年8月,美國眾議長佩洛西竄台,中國隨之在軍事和外交上,展開了強力反制,軍事上美國航母「里根」面對解放軍艦隊不敢輕舉妄動,外交上佩洛西及其家人遭到制裁。
佩洛西
看到佩洛西最終落得了這般下場,世人都明白,沒人能在主權問題上輕易挑釁中國,至於其他一些國家搞的訪台活動,連一向喜歡捕風捉影大肆炒作的西方媒體,都喪失了興趣。
這一次捷克眾議長的竄訪計劃,在國際上壓根沒人引起任何人的關注,只有台當局在自嗨。
不過中方也不會就此算了,捷克當下正在向危險邊緣靠近,相信捷克很快就會明白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