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滿達 黃佳琦
12年前的今天(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發生9.0級強震,伴隨巨大海嘯襲擊,還導致了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12年後,這場災害帶來的創傷至今難以被時間撫平。
據NHK報道,日本警察廳統計,截至今年3月1日,因日本「3·11」大地震和海嘯等災害已確認的死亡人數和失蹤人數,加上因避難等原因死亡的「震災相關死亡」人數,共計22212人。其中,至今仍有2523人失蹤。
在受災嚴重的宮城、岩手、福島三縣,死者中99.7%即15777人的身份已經確認,但仍有53人身份不明。
據悉,自去年12月以來,沒有新發現遺體或鑒定出屍體身份的情況。

房屋被地震和海嘯摧毀(圖片來源:NHK)
有人身在福島禁區苦尋7歲女兒屍骨
據《朝日新聞》報道,在12年前這場震驚全球的災難中,居住在福島縣的木村紀夫的家園被地震所引發的海嘯摧毀。木村的父親、妻子和小女兒在災害中被帶走。
2011年3月11日,木村正在附近富岡鎮的一家養豬場工作。大地震過後,當他回到大熊町時,家已經被沖得無影無蹤。他前往避難所找到了倖存的母親(82歲)和大女兒真由(20歲),而父親和太郎(當時77歲)、妻子深雪(37歲)、次女鹽凪由奈(7歲)均失蹤。
在災後的幾個月內,木村父親和妻子的遺體先後被找到,唯獨7歲女兒遲遲沒有找到。

木村和小女兒(圖片來源:《朝日新聞》)
2012年,日本政府將福島第一核電站周圍20公里圈內的地區作為警戒區域,圈外輻射量高的地區作為「計劃中的避難區域」,共計約10萬居民撤離,木村也被迫離開了家園。但在每次獲得進入該地區的許可證後,他都會前往大熊町,穿着防護服在家周圍和海岸邊挖掘,尋找7歲女兒的遺骸。
木村紀夫說:「我心裏清楚,我再也見不到我的女兒了。但還是無法接受這個現實。」

木村將花束拋進大海(圖片來源:《朝日新聞》)
時隔12年,木村接受台媒採訪時表示,有時候分享家裡的故事讓他感到十分痛苦,但他還是想要這麼做,「通過讓更多人知道我的故事,或許有可能在未來拯救更多孩子的生命」。並且,他也希望分享這些遭遇,讓他持續感受到小女兒仍在身邊,「覺得她到現在還活着,以這種方式繼續活着。」
日本福島依然「輻水難收」
12年過去了,時間沒能撫平親歷者的創傷,也未使福島核輻射事故衍生出的一系列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受地震和海嘯影響,福島第一核電站在災害當天陷入全廠停電,向周圍環境泄漏了大量放射性物質。核電站的1-3號機相繼發生堆芯熔毀,1、3、4號機發生氫氣爆炸,使得這起事故成為了前所未有的特大核事故。
核事故發生後,為持續冷卻核反應堆產生了大量核廢水。2021年,日本政府聲稱廢水無處可儲,批准將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後經過處理和稀釋的核廢水排入太平洋,預期於2023年春季或者夏季逐步向海洋排放核污水大約100多萬噸,為期30年。

一名工作人員處理核廢水(圖片來源:路透社)
儘管日本政府聲稱,這些核廢水釋放是「安全」的,此舉還是引發了日本國內外的強烈抗議和反對。
當地漁業組織表示,排放核廢水將損害他們的聲譽,因為廢水中還含有其他物質,如銫和鍶,這些雖然會被降低到法律規定的限度以下,但不會為零。他們擔憂消費者會抵制來自日本的魚,並讓當地漁業的名聲再次受到損害。
今年3月7日,我國外交部長秦剛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係」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在被問到中日關係時,秦剛特別提到:「日本政府決定將福島核污染水排入大海。這不是日本一家的私事,而是關係海洋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大事。我們敦促日方以負責任的方式處理好這一問題。」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