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目前最關心的一個問題是,大陸究竟有沒有統一台灣的「時間表」?
雖然目前並沒有官方的正式回應,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從官方的公開信息中分析出有價值的結論。
首先必須承認,兩岸統一不是「過家家」,不能光靠文字和語言上的確認,更重要的是大陸將台灣納入國家整體建設框架上的進展。因此,我們需要參考一些確定的指標幫助分析。
因為台灣的特殊歷史,在統一後,大陸方面一定會以空前的力度加強與台灣之間的往來,決不可能再讓台灣有機會「挾洋自重」。這就需要建立類似「秦馳道」一樣的高速交通線以保障對台灣的有力控制。
因此,要看大陸是否已經做好了解放台灣的準備,就要看大陸和台灣之間是否準備建立起便捷的台海通道。大陸和台灣之間互相連接的鐵路、公路規劃就是判斷我方行動決心最好的指標。
一、不同尋常的2027年
2022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交通運輸部發佈《國家公路網規劃》通知,再將福州至台北高速公路納入規劃中,並計劃於2035年前完成。
實際上,台北並非首次出現在大陸的交通網規劃里。早在2004年,《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中就布局了台北,2009年中國鐵道部規劃的「369海峽鐵路網」以及2011年《十二五規劃綱要》中,福州至台北段均標註為「規劃研究路段」。2021年在《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中,提到從2021年至2035年的交通網規劃,在「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布局示意圖」上,畫出一條從福建福州連接到台北的「通道」。
可以看出,官方的設想是在2035年前建設完成從大陸到台北的鐵路和公路。從目前的施工進度來看,最終大概率還是會以福州平潭為大陸方面的起點連接台灣。因為平潭縣地扼台灣海峽要衝,是中國大陸距台灣最近的島縣,從這裡開通高鐵,必然是離台灣最近的高鐵,可以大大降低施工成本。
福州與台灣之間要實現兩地的鐵、公路連接,大約要建設130公里的隧道和跨海大橋。以連接香港、澳門和廣東珠海的港珠澳大橋為例,這座大橋修建了8年時間裏,全長50多公里。雖然大陸的技術和經驗已經與建設港珠澳大橋時不可同日而語,但據專家測算,如果要建設連接台灣與大陸的跨海工程,仍然至少需要6至7年的時間。
按照大陸方面的傳統,我們一定會至少留出一年以上的時間處理勘探、搬遷以及其他一切可能影響工程進度的突發事件。這樣算來,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台海通道至少需要8年時間才能建設完成。
因此大陸要在2027年之前,即未來五年內就要完成統一,才能按時建設好橫跨台灣海峽的鐵、公路。
2027這一時間節點非常微妙,各利益相關方均高度重視這一年。
2027年是解放軍建軍100周年,根據解放軍的現代化時間表,2027年被定為「確保實現建軍百年奮鬥目標之年」,局部軍力將強於美國,能有效阻止美軍介入。中國海軍在這一年或將擁有四個航母戰鬥群,巨浪3、09VI型核潛艇等大國重器在2027年前也能進入戰備值班。
因此外界普遍認為,從2023年起至2027年將成為台海局勢充滿高度風險的五年,2023年則是台海局勢「風險五年」的第一年。
現在連不少美國高層也認為,2027年時,解放軍便有能力將美軍抵擋在第一島鏈之外。美國國防部在2021年11月公布的中國軍力報告中指出,在2027年,中國或具備在印太地區與美軍對抗的能力,並「迫使」台灣依照大陸的條件進行談判。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稱,2027年達成攻台能力是大陸的目標。
美國前印太司令部司令菲利普·戴維森更是直言不諱,稱大陸可能在2027年前對台灣發動軍事行動。
美國民間看法與這些政客也非常近似。美國羅納德·里根總統基金會及研究所去年12月1日發佈的調查顯示,在受訪的2500名美國成年人當中,有70%的人表達了對大陸可能在未來五年內統一台灣的「擔憂」。
二、基建是大陸最有力的武器
無論2027年中國會不會開始修建連接大陸與台灣的跨海大橋,因為這個年份的特殊性,分裂勢力本來就已經高度緊張。用建設與台灣之間的跨海大橋的方式「震懾」美台也自然成為了我方的反制手段之一。
2022年8月8日,在手機地圖軟件中搜索「北京-台北」路線,就可看到路線規劃中包含「京台高鐵」。雖然把高鐵修到台灣去是很早就已經規劃的事,但在地圖上顯示出來,在時間上卻別有一番含義。
8月2日佩洛西竄台,不到一個禮拜大陸民眾就可以在手機地圖上搜索到京台高鐵,其中的警告意味不言自明。這是大陸「切香腸」戰術最好的運用場景,不僅將基礎設施建設這個世界大義牢牢握在手中,還能用不斷推進的交通網建設有效震懾台獨分子。
建設台海通道,這是政治與經濟利益的雙贏。立足於統一大業的未來,着眼於未來台海兩岸經濟的深度融合,在福州與台灣之間開闢一條跨海通道意義重大。
而建設這樣一條台海通道,只是大陸深度融合台灣的第一步。更大規模、更深層次的對台基礎設施建設才是大陸爭取台灣人心、切實履行承諾的不二法門。
去過台灣的朋友都知道,台灣固然在人均經濟水平上領先大陸,但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卻較為落後。這主要表現在新城區缺乏和公共設備老化上,不少台灣的大城市給大陸遊客的觀感是,某些地方居然還不如大陸的縣城。
這主要是因為台灣的基礎設施建設較早,在上世紀80至90年代已經基本完成,現在很多設施早已嚴重老化。2018年10月21日,台鐵列車行經宜蘭蘇澳鎮的新馬車站附近時發生出軌翻覆事故,造成18人死亡、超過215人受傷。2013年、2015年、2016年,台鐵也曾發生不同程度死傷的交通事故就是證明。
台灣缺水、缺電近年來也頻頻登上新聞,這同樣是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的表現。
究其原因,就是台灣當局由於政治制度上的先天不足,政客們對短期見效的項目一擁而上,對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的則漠不關心,修一條幾十米的路可能幾年都完成不了。
只有在一個強有力的政府領導下,台灣的基礎設施建設才能及時取得進展。
而這正是大陸大展身手的機會。如果說,建設大陸與台灣之間的台海通道代表台灣在地理上的回歸,建設島內基礎設施以收服台灣的民心就代表着真正意義上的人民認可。
台灣回歸,不僅是土地的回歸,更是人心的回歸。
三、我方的政治智慧
當然,以上這些是大陸在軍事、經濟、輿論等準備工作完善後才能出現的產物。目前,我國在台海問題上重點還是要考慮統一的具體過程,以及外部勢力可能的干預。而這個過程擁有着許多的不確定,因此我方在正式回應中並沒有確定統一台灣的具體時間,這樣才能為大陸的行動爭取到最大的自主權。
2021年4月,美聯社大中華區新聞總監向我國外交部副部長提出一個問題,美國有很多人猜測中國可能會比預期更早把台灣重新納入大陸治下。中方是否有台灣回歸的時間表?
副部長表示,中國國家統一是不可阻擋的歷史進程和大勢,任何人、任何勢力都阻擋不了;台灣回歸是一個歷史進程。
這種「戰術模糊」的措辭才是目前應對美西方宣傳機器的最佳選擇。但我們堅信,我方內部必定有一個清晰的時間表,且正在按照時間表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將統一台灣的代價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中美的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歷史性變化,時間在大陸這邊。我們要為祖國的完全統一做充分的準備,兩岸人民將共同迎接這一歷史性時刻的到來。
這一刻的到來不會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