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新在自己的作品前留影
興業縣沙塘鎮民間工藝大師陳一新做過泥雕、浮雕等工藝,卻在50歲後,以雕塑假石聞名遠近。現年76歲的他依然奔走在玉林、貴港和廣東各地,保持着旺盛的創作激情。他想通過各種雕塑作品,講述自己的故事,表達自己的精神追求。
做任何一件作品,都力求與眾不同
在福綿區朱先生家的私人花園,所有雕塑作品都是由陳一新設計製作的,每幅作品各具特色。如一座取名為「從善如流」的假石,他借鑒了中國山水畫最講究的「皺漏透瘦」的特點,將假石雕塑得既玲瓏剔透,又不失峻峭雄偉。一眼望去像一隻晰蜴向樹下爬去,非常逼真。石頭的顏色、裂紋足可「以假亂真」。
「在接觸過的民間藝人中,他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他在創作時從來不打草稿,所有作品都是行雲流水般雕塑出來,每幅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很難找到雷同的作品。」朱先生說。
而陳一新在沙塘鎮中心小學打造的石雕作品,成了校園裡一道亮麗的風景。獨具特色的「石文化」長廊、石頭壁畫都有一種渾然天成之神韻,尤其是學校門口那個足可以假亂真的大型石山,令一名慕名前往參觀的玉林工藝大師嘖嘖稱讚:「藝術風格奇特,造型大氣。」
在那部傳播甚廣的微電影《致匠心》里有這麼一句話:「世界再嘈雜,匠人的內心絕對是安靜、安定的。」這句話用到陳一新身上,再合適不過。
陳一新常說:「工藝品是有靈性的,我們在創作時,一定要把自己的作品當成有靈魂的物體對待,才能使作品遵己意旨、合乎其美。」他覺得一個作品,可以顯露出工匠一刀一刻的功力以及工匠在創作時彎腰俯首和往返多次的打磨。
「我做任何一件作品,都會力求與眾不同。」陳一新說,無論接下的工程工期多緊,他都要按部就班,先在心中構思作品的輪廓,再慢慢打造。
參與深圳「世界之窗」工程,從此與假石雕塑結緣
只有小學學歷的陳一新屬於自學成才,他在藝術上受過的唯一「正規教育」是參加貴縣(現貴港市)文化館舉辦的一期國學文化班。正是這段經歷,讓他打下了深厚的繪畫功底。
從上世紀80年代起,陳一新用電烙鐵在傢具上作畫,並以此為生。那時會畫這種畫的人不少,但陳一新因善於運用水墨畫而獨樹一幟。
「水墨畫的的特點是運用水墨的深淺濃淡來描述各種物件的光和色,講究的是『焦』『濃』『重』『淡』『清』五種墨度。」陳一新說,他在傢具上作的畫把這些特點體現出來了,「只要是經我手作畫的傢具,總是特別搶手。」後來,陳一新還跟叔父學到一手過硬的浮雕技藝,成為一個多面手。
上世紀90年代初,已經小有名氣的陳一新被廣東一家園林公司聘為工藝師。「正是這個機遇,讓我有幸接觸到假石雕塑。」陳一新說,他到公司不久,公司就承包了深圳「世界之窗」大部分工程,他負責浮雕製作和園林設計,因工作關係,經常與雕塑假石的工藝師接觸。
「我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向工藝師學習假石雕塑。」陳一新說,他從那時起潛心研究假石雕塑,邊工作,邊學習,還自己買回相關書籍,利用晚上時間刻苦學習。
「藝術都是相通的。」悟性頗高又勤奮的陳一新在公司完成了深圳「世界之窗」的工程後,已經可以自己獨立製作假石雕塑,師傅贊他「有文人情智,對雕塑文化有頗深的見解」。
古稀之年仍保持着充沛的創作激情
陳一新有一句座右銘:「自己不能無所不能,所以得不斷學習。」平時一有空,他要練習素描,畫人體、山水,以保養自己的藝術靈感。他覺得不看書、不動筆,腦子就會退化。無論到哪裡,他都愛往書店裡跑,挑選適合自己的書籍。每天離不開書,「習慣了,不看書比不吃飯還難受。」
現在,76歲的陳一新仍保持着充沛的創作激情,只要有人邀請,他從不拒絕。「創作是我一生的追求,只有創作作品,我才覺得人生是有價值的。」陳一新喜歡讓自己永遠處於創作的狀態,只有這樣,才會享受到藝術帶來的快樂。(記者 王耀前)
原標題:陳一新:懷揣匠人之心 古稀之年仍創作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