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1月14日
事件一:1936年11月14日,上海《密勒氏評論報》發表了斯諾采寫的《與共產黨領袖毛澤東的會見》的報道
埃德加·斯諾,1905年7月11日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1928年9月來到中國,從此與中國人民結下不解之緣。1936年6月3日經宋慶齡介紹,斯諾前往陝北進行採訪,歷時4個月。在陝北,斯諾會見了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共產黨及八路軍領導人,並對根據地的工農群眾指戰員進行廣泛採訪。1936年11月14日、21日,上海《密勒氏評論報》發表了斯諾采寫的題為《與共產黨領袖毛澤東的會見》的報道,在中外產生了很大影響。
二、11月15日
事件一:1938年11月15日,國新社遷往桂林
國新社在范長江、孟秋江、胡愈之等的積極籌備下,於1938年10月20日在長沙正式成立,並得到國際宣傳處的同意,成為國民黨統治區公開的、合法的新聞通訊社。在「長沙大火」後,1938年11月15日,范長江得到當時也在長沙的周恩來的指示,將國新社與「青記」遷往桂林。國新社遷桂後,11月21日掛出牌子開始工作。范長江任社長,孟秋江任副社長,黃葯眠任總編輯,工作人員有任重、張狄剛、於友、高詠等幾個人。大家不辭辛勞,克服困難,任務完成的很出色,使國際宣傳處十分滿意。之後,國新社又根據共產黨組織的指示,擴大業務,開展對國外報紙的通訊服務。
三、11月16日
事件一:1801年11月16日,《紐約晚郵報》創刊
1801年11月16日,漢密爾頓與威廉·科爾曼共同創辦《紐約晚郵報》,漢密爾頓是該報實際的領導人。1800年,共和黨領袖傑斐遜當選美國的第三任總統,從此聯邦黨便一蹶不振。為了扭轉聯邦黨的頹局,漢密爾頓便邀請威廉·科爾曼於1801年傑斐遜就職之前創辦了《紐約晚郵報》,科爾曼成為該報的第一任主編。在此後的30年中,《紐約晚郵報》一直都是聯邦黨的主要喉舌。1934年,《紐約晚郵報》改名為《紐約郵報》,1942年成為煽情性的小型報,直到今天仍在出版,是美國歷史上連續出版時間最長的報紙。2001年,該報隆重慶祝創刊200周年。20世紀末,由於經營困難,該報幾經倒手,最後終於為報業巨頭盧珀特·默多克所具有。
四、11月17日
事件一:1942年11月17日,《解放日報》發表專論《給黨報的記者和通訊員》
專論要求新聞工作者提高自己的黨性修養,樹立「人民公僕」思想,批判資產階級新聞學關於「無冕之王」的觀點。文章明確宣告:「我們黨報的記者、通訊員絕不能像資產階級的記者、通訊員那樣自稱為『無冕之王』,我們老老實實自稱為公僕。我們是黨和人民這個大集體的公僕,我們不是依照個人興趣和個人利益或少數人的利益辦事,我們老老實實為黨、為人民辦事。」
五、11月18日
事件一:1948年11月18日,《周論》終刊
《周論》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部分著名自由主義教授創辦於北平,編委成員有雷海宗、朱光潛、馮友蘭等。1948年1月16日創刊,1948年11月18日終刊,共出版43期。面對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統治,《周論》主持者如同其他多數自由主義者一樣,一方面不滿國民黨統治,另一方面又反對採取革命行動推翻它,而希望用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加以改造。創刊號的社論提出追求「和平革命」的民主政治,《周論》以高校師生為主要讀者對象,尤其注重對青年學生的引導。刊物內容主要有社論、專論、特寫、青年園地四大板塊,在1948年「五四」期間出版了「青年苦悶問題專號」(第一卷第17期)刊登了朱光潛、陳友松等教授專門論述青年苦悶問題的文章,其目標在於引導青年正確對待社會現實問題。刊物還出版過「大學入學考試問題專號」「大學畢業生出路問題專號」等,都由知名教授撰文。這些內容對於解除青年學生的思想苦悶來說,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事件二:1988年11月18日,台灣「新聞局」宣布開放衛星電視KU頻道
1993年8月,台灣「立法院」正式公布實施「有線電視法」,有線電視播送系統正式納入合法管理。1997年5月31日,台灣「立法院」通過「公共電視法」,1998年7月1日,非商業性的公共電視台(簡稱「公視」)正式開播。此外,台灣「新聞局」1988年11月18日宣布開放衛星電視KU頻道,台灣觀眾可以直接接收日本NHK衛星電視節目。
六、11月19日
事件一:1861年11月19日,《上海新報》創刊
《上海新報》是外國人在上海辦的第一家商業中文報紙。該報創辦的目的是為商業貿易服務,推動洋行的商業發展。內容以商業信息為主,版面開始固定,第一版為廣告,第二版為中外新聞,第三版是廣告及船期表,第四版是商業行情及機器圖說,每條新聞上均加簡明標題,用頭號活字排印。讀者只看標題便可知新聞的大概內容。
七、11月20日
事件一:1928年11月20日,《紅旗》在上海出版
1928年11月20日在上海出版的《紅旗》是中共中央機關報,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主辦。1930年8月15日與中共中央宣傳部創辦的另一份通俗報刊《上海報》合併出版,改名《紅旗日報》,仍為中共中央機關報李求實主編。1931年3月改名《紅旗周報》,1934年三月終刊。
事件二:1937年11月20日,《華僑報》創刊
《華僑報》最初是《華僑日報》的澳門版,由時任華僑日報社長的岑維休派編輯趙斑斕、雷渭靈到澳門創辦。當時正值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際,該報積極宣傳抗戰,新聞時效和出版時間都比當地報紙快,很快贏得了澳門讀者,報紙發行量迅速增長到1萬份,打破澳門報紙發行的記錄。1969年趙斑斕購買了全部股份。澳門《華僑日報》與香港《華僑日報》分家,獨立發展成為澳門規模較大、發行份數較多的報紙之一。
事件三:1907年11月20日,《新民叢報》停刊
1903年2月,梁啟超應美洲保皇會邀請赴北美遊歷。在此期間,康有為對他與革命派交往十分不滿。12月,梁啟超從美洲考察回到橫濱後,《新民叢報》「言論大變」,連續發表文章反對革命,公開提出與共和「長別」矣,後期的《新民叢報》不遺餘力,鼓吹「君主立憲」和「開明專制」,對日漸高漲的革命運動則極力反對。並釀成了與革命派《民報》的報刊大論戰。由於逆歷史潮流而動,《新民叢報》在論戰中慘敗,不得已於1907年11月20日出至第96期後自動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