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整個歐洲國家正因為能源價格瘋漲,不得不考慮該如何平穩地度過這個冬天的時候,我國卻已經走在了前面,現在我國正在考慮建造一個太空發電站,通過這個在太空中的發電站實現24小時的收集太陽能,然後從太空中向我國各大地區發電。
據悉我國空間站在全面投入運營後,開啟了一個全新的項目,這個項目就是上文所說的太空發電站。該項目的團隊曾在我國科學雜誌上發表過一篇論文,這篇論文稱這個太空發電站的大小將會在一公里寬左右,在36000公里之外的距離發射一種千兆瓦的微波,而地面設備在接收到這些微波後會轉換成電能,和太陽能發電的諸多限制不同,由於它是處於太空中,所以它的天基太陽能電池陣列可以全天候地收集,並將這些能量傳輸到地球。而這種在地球軌道上發電的太空發電站,可以將微波光束引導到全球任意一個地方,所以可以為那些偏遠地區提供能源;不過也由於這是從太空中發射微波,有外媒認為它還可以用作武器,當做軍事裝備來使用。聽到這似乎有點熟悉,從太空中將光束引導到全球任意一個地方,這不就是加強版的衛星炮嗎?
不過對於我國來說,顯然是為了進行科研而不是軍事用途的,畢竟它是在天宮空間站上進行的研究,而天宮空間站雖然是我國自主建造的,但還是與很多國家有着合作,邀請了他們在空間站上一同進行研究,如果是進行軍事用途的話顯然不符合保密條件。
由於這個發電廠的體型巨大,並且需要大量的設備才能運行,在全球都屬於一種創新性的技術,因此研究難度十分巨大。需要先進行大量的測試,等到測試完成後才能進行正式的建造。所以天宮空間站目前正在為這個項目進行技術驗證,將會提供一個高壓電氣設備測試平台,去驗證這些技術。
目前我國在這方面的設想,大概是由於天宮空間站的體型十分龐大,所以它的一些外部入口可以插入一些大功率的電氣設備,來為發電站的工作提供條件;而對於如何發射這個太空發電站,目前計劃是使用貨運飛船,通過火箭發射的方式將多艘貨運飛船發射到天宮站中,然後在天宮站中將這些使用了模塊化設計的貨船和太陽能電池板連接到一起,這樣就能打造出一個太空發電站了。
但這種發電站的危險性也很大,比如說將太陽能轉換為強電流以及微波轉換時,會產生大量的熱量,而在太空中的溫度是-270°,忽冷忽熱的狀態對發電站的材料是一個巨大的考驗,這將會產生巨大的安全隱患。一旦產生故障發生事故的話,將會造成嚴重的損失。所以即便是進行技術驗證的衛星發電站,也會通過離子推進器,將其部署在天宮空間站上方100公里處的軌道,在這個位置來進行試驗來保證安全。
除此之外,該技術還有一個難點就是在能量傳輸階段。傳統的太空飛行器返回地球只需要一個大概的位置就可以了,但這種發電可不同,它需要從數萬公里的太空中將能量束對準到地面上的接收設備,誤差需要控制在幾米內,一旦實現這點的話,對全球的武器制導技術也將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不過還有的環保人士認為,這種在太空和地球之間的能量傳輸將會造成電離層擾動,對地球環境帶來影響,有的人甚至認為這種微波有輻射,會對人身體造成損害:儘管已經有很多研究表明並沒有損害,並且美國也有着類似計劃,但只要是中國要乾的,這些一律反對就完事了。
當然,對於這類型的反智言論,我們無視就行,畢竟這些年來我國在發展的時候,這些西方國家可是沒少使絆子,這些人越反對越能證明這種技術的重要性。當該技術驗證通過並確認安全性之後,預計將會在2030年的時候建立起一個小型的太空發電站,這個發電站由於發電量較小,所以是專門給那些偏遠地區的軍事哨所供電,如新疆、青藏等高原地區。而等到2050年太空技術更加成熟、成本更低的時候,我國將會打造大型的太空發電廠用於商業發電,到時候全國上下都能直接用到從太空中送來的電了;到了那時候我國不光能夠解決能源問題,還能大賺一筆,看看現在的沙特、卡塔爾,哪個不是因為能源多賺得盆滿缽滿?而我國有了太空發電這種幾乎無限能源的技術,豈不是能賺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