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慎全球股市反彈僅為曇花一現——美元貶值引發變化系列之六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孫斌
近一個月以來,全球股市的反彈頗為喜人,尤其是美股已經回補了此前一個階段的下跌走勢。從時間上來看,全球股市本輪反彈的時間點都直指了10月的中旬,美國,歐洲,日本,韓國,澳大利亞,英國等國的股市,均體現出了非常明顯的反彈同步性。而這個時間點前後恰恰是美國9月份通貨膨脹數據公布的時間點,同時也是美聯儲今年以來首次表示未來將減緩加息步伐的時間點。

因此本輪股市反彈的主要因素也不難理解,首先是由美國加息預期減緩,引發的利好效應,同期美元指數受此影響出現調整,只是由此引發的連鎖效應與股市的反彈並沒有直接的關聯性。而美國加息預期的減緩,也必將導致市場產生其他國家跟隨性加息壓力下降的預期,進而誘發階段性資本轉場,以及短線流動。而今天我們要討論的重點是此輪的反彈,未來能否形成趨勢的扭轉。這就勢必關乎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影響因素,即全球流動性環境及預期是否支持牛市的產生,主要國家經濟基本面以及全球經濟復蘇的前景是否具備向好預期,以及全球資本對於當前市場到底抱有什麼樣的心態度。
首先全球流動性環境並不支持牛市的產生。資本市場出現上漲的兩個主要因素,要麼是市場流動性的擴張,要麼是市場對於經濟或企業基本面預期向好形成普遍共識,兩個因素至少要達成一項,孰輕孰重,大多指決定行情的性質和周期,並不決定行情的方向。而制約全球流動性預期的核心因素,毫無疑問正是依然處在高位的全球通貨膨脹水平。全球高通脹問題是否已經真的接近尾聲,甚至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呢?我想並非如此。以美國為例,本輪全球通脹的癥結並不在消費端,而是在供給端。而美聯儲強勢加息由此引發的美元升值,一方面從定價層面壓制大宗商品價格,另一方面也從進口端壓低原材料及產成品的進口成本,進而綜合壓低通貨膨脹水平,從美元走勢與美國CPI數據表現的關聯性我們不能看出這一點。美國通脹漲幅放緩的時間點與美元指數突破100點整數關口的時間點高度吻合。
而從10月中旬以來美元轉為貶值,這無疑將對美國抑制通脹起到反效果,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依舊有反覆的可能性。由此美國的加息不會停止,其他國家的跟隨性加息亦不會停止,全球範圍內資本收縮的大環境就不會改變。因此近一個月來全球股市的反彈,只是資本藉助階段性全球流動性收縮預期放緩產生的自救行為,只能定性為階段性反彈,流動性環境並不支持牛市的延續。
全球經濟基本面的預期是另一個決定性的因素。雖然近期有越來越多的數據表示全球經濟的復蘇越來越可期。但從具體數據來看情況依然不容樂觀。美國10月份通脹雖然超預期下降到了7.7%,但這個數據依舊處於高位。並且從同期公布的美國系列PMI數據看,美國的製造業服務業指標均在不斷下行,製造業指標已經臨近50的榮枯分界線,服務業指標更是連續數月處在低於50的狀態,其他數據也並沒有較為亮眼的表現。
更關鍵的一點是,美國持續加息對於美國實體經濟的擾動已經開始反映在了數據層面,雖然失業率維持低位,但企業利潤的分化程度尤為明顯。從美國最賺錢的10大公司來看,科技和金融業公司佔據了80%,剩餘的2家公司也均為能源公司。金融、科技、能源均為美國股指的權重板塊,這種現象在其他國家的股指構成中也存在類似的情況。因此股指的反彈,尤其是美股的反彈,只能代表權重股的優異表現,而並不能代表整個實體經濟的復蘇和轉暖。從這一點上看,基本面也不具備牛市的底蘊。
最後,股市的上漲並不能完全代表市場的賺錢效應。我們從股指的反彈來判斷股市未來的預期,這一點理由並不充分。上文提到,由於疫情以及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高企,對於上市公司來說有着明顯的利好利空分化。科技類、金融類、能源類公司佔據着盈利上市公司的大部分份額。例如蘋果公司前三季度凈利潤增長同比高達65%,伯克希爾公司凈利潤翻倍,但相反美國鋼鐵公司、美國通用公司等等的製造業大戶,卻均出現了明顯的虧損。但我們知道,美國股指尤其是具備領導意義的納斯達克指數和標普500指數,正是以科技、能源、金融類公司為權重股,權重股的上漲雖然能夠帶動指數,但並不代表市場具有賺錢效應,資本的態度是分化的,並沒有形成同步力。
綜上所述,過去1個月全球股市的普遍反彈主要是受到流動性預期影響而出現的短期反彈,不具備形成翻轉的可能。天時、地利、人和並不支持市場向牛市方向發展。結構性分化預計依舊是未來,乃至2023年全年的主要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