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拆遷,再平墳,前要填數據造假的坑,後要找財政增長的點。
在聚焦縣域治理的主題創作《縣委大院》中,光明縣代縣長梅曉歌(胡歌 飾)還沒來得及把「代」字摘掉,就在基層碰上了一腦門子的官司。
這是典型的問題導向開篇。《縣委大院》是國家廣電總局「我們的新時代」主題電視劇重點項目,也是「二十大」獻禮劇的大軸之作,迎難而上的編劇王小槍和導演孔笙並沒有選擇花團錦簇的調子。這部劇將鏡頭下沉至中部省份的「老大難」縣,揪住阻礙縣域發展的真問題,以此為基生髮故事。
拍領導搭班,不拍一團和氣拍組合張力;拍幹群關係,不拍單向傳導拍微妙博弈。已播出的4集,奠定了《縣委大院》真實下沉不走樣、矛盾交纏不變形的基底,為後續光明縣的發展打好了欲揚先抑的底子。
年輕觀眾們也迅速get到了《縣委大院》的妙處。
在這部門檻不低的基層治理劇中,有的觀眾代入縣委大院新人林志為(張新成 飾)的角色,感慨學到了體制內上班第一課;有的品出了幹部對話的潛台詞,在彈幕上評論「縣委大院是懂說話的」;還有的在劇中的拆遷、動員戲中看到了熟悉人、身邊事,奉上了「真實」的評價。
這是一部講述「縣裡那些事」的基層正劇,虎虎生風的開頭讓它迅速在觀眾群體中打開了局面。
光明縣的「三座大山」
縣委大院是個「院兒」,裝着負責不同條線工作的基層幹部,但基層治理的工作,卻不能僅僅局限在這個院兒里,而是必須放射出去——向上要到省市對口部門尋支持、要政策,向下要深入城鎮、鄉村,疏散矛盾、謀求發展。
《縣委大院》的故事也以三線交匯的放射結構開篇。
第一條,由上至下展開,講的是梅曉歌作為光明縣代縣長,在市委組織部部長李國春(劉鈞 飾)的護送下,去縣委大院就職的故事。
這條線矛盾不多,信息量卻極大。單靠梅曉歌晨跑後和九原縣縣長曹立新(李光潔 飾)的一頓早飯,主創便點出了前任縣長數據造假被摘帽子的前史。
曹立新競爭意識、社交能力雙強的特點也在這場戲中露出端倪,「差等生」光明縣和「優等生」九原縣的較量,必是梅曉歌的工作重點之一。
李國春帶梅曉歌繞道九原、暢談「破釜沉舟」的一段話也含義多多。既突出了兩縣的經濟差距,交代了光明縣起點低、基礎差的歷史原因,也釋放出市委對梅曉歌的寄望和囑託。
第二條,由下至上,講的是城關鎮拆遷導致干群矛盾激化,光明縣縣委書記呂青山(黃磊 飾)一行去現場調停的故事。
近年中國城市化進程進入快速發展期,拆遷是激活縣域經濟的一部活棋,但因為具體情況複雜、牽涉經濟利益巨大,也成了社會矛盾的集中爆發點。這條故事線一上來就直擊問題,把拆遷中針尖對麥芒的激烈矛盾擺在了檯面上。
面對「民間紀檢委」老邱、榨油坊夫婦這兩個釘子戶,基層幹部先解決信任問題,再反駁不合理訴求,最後平衡鄰里關係,很快將故事的下沉力道和戲劇濃度抬升到了高點。
第三條,同樣由下至上,講的是鹿泉鄉法蘭廠整改過程中,鄉民去縣委上訪的故事。
因為基礎差、底子薄,光明縣很多鄉鎮企業選擇了粗放發展的路子,鹿泉鄉的法蘭廠就是之一。因為污染問題,法蘭廠被上級部門要求關停整改,可廠子一關停不僅影響政府稅收,更關係到很多鄉民的吃飯問題。
因此,代縣長梅曉歌上任的第一天,有心上訪的鄉民便在縣委大院門口給了他一份特殊的見面禮。儘管聚眾上訪並沒在第一集成功,但要經濟還是要生態的矛盾,卻在這條線索中鋪就了。
三條線索最終在光明縣的縣委大院交匯。前後勾連來看,這三條線索把梅縣長接手的這個「爛攤子」拍得入木三分:這是一個幹群關係疏離、社會矛盾繁雜、財政入不敷出的落後縣,是個發展路上立着稅收問題、數據問題、環保問題三座大山的困難縣。
光明縣的難題,反映的是現實生活中成百上千個縣城,在發展中經歷的現實困境。從戲劇性的角度來看,這也是強有力的懸念。梅曉歌接下來將如何破釜沉舟,帶領光明縣的幹部群眾克服阻力謀發展,將成為觀眾的心懸之事。
基層幹部的忙和難
基層幹部作為基層治理的一線工作者,是《縣委大院》的絕對主角。但參考以往的主題創作,想要把基層幹部的形象寫深入人心、飽滿生動,卻並不容易。
同樣由正午陽光出品的《山海情》,以「土」破除了英模感,用「方言」把官腔官調消滅在了萌芽中,收到了良好的反饋。到了《縣委大院》中,主創又另闢蹊徑,把「忙和難」貫穿在各級基層幹部的塑造中,貢獻了一組「不那麼像個領導」的幹部群像。
在縣委領導班子的工作中,難是主基調,忙是正常態。前幾集出場較多的代縣長梅曉歌、縣委書記呂青山、縣委副書記艾鮮枝(吳越 飾)、縣信訪局局長郝東風(張雋溢 飾),都在劇中經歷了非常之難。
在梅曉歌到任之前,縣委書記呂青山黨政一肩挑,事關全縣財政問題的棚戶區改造是他的心頭大事。白天,要到拆遷現場講道理、調民意,化解矛盾;晚上還要加班開會,動員班子成員,攻堅克難、立軍令狀。
代縣長梅曉歌臨危受命來到光明縣,同樣很快進入節奏。還沒進辦公室就跟着書記下到了拆遷調解一線。晚上,又被一條信息叫到了拆遷事故現場。緊接着,又是難上加難的遷墳工作,一線調研不算,還要給村民開動員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到了辦公室,緊接着就要十年的經濟數據,為下一步的發展破局找思路。
縣委副書記艾鮮枝一出場就在法蘭企業的整改現場。她脾氣火爆、快言快語,打太極的套話、官話她不會。但她也有着靈活的工作方法。在說服「婦女當家」的拆遷釘子戶中,她發動女性幹部走家入戶,該動情的動情,該講理的講理,拔掉了不少釘子。
光明縣社會矛盾複雜、上訪群眾多,縣信訪局局長郝東風在本職工作上已經焦頭爛額。但更難的是,還要承受親戚「裝官不辦事」的埋怨。在縣委主導的遷墳工作中,郝家祖墳在拆遷範圍。他為了支持工作,頂着來自家人的壓力帶頭簽了字,也第一次藉著酒勁把自己的難處,跟滿桌長輩說了出來。鄉里的長輩可能不懂政策法律,但他們對孫輩的心疼和自願犧牲使得和解達成,也成就了郝東風。
到了鎮長、鄉長和村長級別的基層領導,近關係社會中幹群關係的複雜,就成了他們工作難度的主要來源。
比如,王驍飾演的城關鎮鎮長喬勝利,在拆遷說服工作中,就遇到了巨大困難。
跟釘子戶老邱(尤勇智 飾)理論,老邱理也不理。畢竟,他論輩分是喬勝利長輩,早年在中醫院工作時還救過喬勝利的命。喬勝利跟榨油坊老闆做工作,後者甚至連門都不開,倆人從小一起長大,給你臉色看看你又能如何?
面對鄉里鄉親,他怒不得也硬氣不得,只能當好協調員,請縣領導來解決。在受夾板氣的同時,他還有無數的會要開、無數材料要填,工作分身乏術,最終虧的是家庭和自己的身體。
值得一提的是,《縣委大院》里還塑造了一位和梅縣長同一天到縣委報到的年輕公務員林志為。在劇中,他將從一個對縣委工作生活一竅不通的「小白」,成長為在基層獨當一面的駐村書記。
從戲劇角度而言,他為年輕觀眾提供了絕佳的代入視角,引導觀眾走進縣委大院、走近基層幹部生活。同時,他也是成千上萬的當代基層年輕黨員幹部的縮影。
他的難在於適應節奏,在於成長進階。他的成長曆程、人生遭際,也將成為不少年輕觀眾的追劇動力。
縣域治理中看見中國
最後,還想說說一個小小光明縣的故事,為什麼值得大書特書,又為什麼能讓人看得有滋有味。
正所謂「郡縣治,天下安」,縣是兩千多年以來中國基層最為完整的行政建制。作為一個既包括城鎮地區又涵蓋鄉村區域的特殊單元,縣囊括了中國基層的一般場景。在新時代的社會發展中,縣作為城鎮化進程的過渡點、農村改革的前沿陣地,又再次為火熱生活書寫和人民故事的展開提供了舞台。
一個光明縣很小,拆遷、移墳、修路、治污、搞生態經濟,《縣委大院》里的樁樁件件都是我們熟悉的身邊事;但一個光明縣又不小,它向上勾連國家政策方針,貫徹着省市的發展治理方案,向下又與鄉鎮發展、農村改革組成三位一體的結構。
而在娓娓道來的講述中,無論是賬本開路的油坊夫婦的民間狡黠,還是基層公務員之間面授機宜的職場「秘籍」;無論是兩縣之間明暗的業績比較,還是書記和縣長之間的分工協作,都構成了一個充滿真實感的敘事場域。這樣的開篇,能讓人迅速入戲。
《縣委大院》由中央電視台、正午陽光出品,浙江廣電集團、安徽華星傳媒、北京廣播電視台聯合出品,目前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檔首輪獨家播出,浙江衛視、東方衛視、北京衛視、河北衛視跟播,騰訊視頻、愛奇藝、咪咕視頻全網播出。
熒屏上,光明縣奔「光明」的故事剛剛開頭。頭頂「三座大山」的光明縣如何破局?幹部與群眾之間的無形藩籬如何推翻?梅曉歌的破釜沉舟之旅還有很多看點,我們不妨繼續追劇。
【文/鐵皮小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