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世才女張愛玲,晚年也曾生活困頓,為錢低頭。
01
定居洛杉磯後,張愛玲很少和家人聯繫,少數幾個朋友的聯繫也切斷了,更不會去見什麼客人。
但她給遠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夏志清教授,寫過這樣一封信:
「你認識的美國女作家Gold一九六七年寫的那本書,提到了丁玲,有五〇年間的雜誌期數可查。即便幾時寫信記得的話,就請把她的名字與書名再告訴我一遍。」
跨越漫長的距離,張愛玲寫信的目的,就只是想問一個書名?
她很喜歡丁玲嗎?
張愛玲沒有回答這個問題,但她在信里解釋了為什麼要研究丁玲。
「我做這一類研究當然是為了錢,大概不少。」
回答很直白,沒有冠冕堂皇地隱藏她對錢的渴望。
02
定居美國的張愛玲,日子過得並不好。
在國內,她是暢銷書作家,可在美國,她的書卻賣不出去。
林語堂筆下的中國,是落後困頓的,帶着些羨慕美國的小資,這樣的文字,才有美國的讀者。可張愛玲並沒有這麼寫。
她從來不羨慕美國的小資,也沒貶低中國的文化。她的筆下,寫人性,寫文化,寫傳承,寫中國漫長封建史到底給中國的家庭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這樣的文字,在美國沒有讀者。
她晚年的生活,全靠着好友在香港介紹的商業代筆。
而這一次研究丁玲,是好友宋淇邀請的,如果香港中文大學批准立項,她就能得到不菲的收入。
03
張愛玲在美國的生活有多困頓呢?
1961年,張愛玲曾去了一趟花蓮縣。旅行還沒結束,就接到了波士頓的來電,說她的丈夫賴雅中風,讓她趕緊回去。
可此時的張愛玲,手上的錢最多只能到洛杉磯,根本去不了波士頓。
煩躁的她只能先返回香港,寫完手上《紅樓夢》的電影劇本,才能回到美國。
而賴雅去世後,她的生活就更艱難了。
1984年8月到1988年3月,她幾乎每個月都要搬家,不是因為有錢,而是為了躲避眾人。
可她身體不好,手上沒錢,去不了昂貴的私人醫院,便只能去指定的偏遠的免費醫院。
有一次,她給夏志清寫信介紹了自己的生活:
「天天上午忙搬家,下午遠道去城裡,主要是去看醫生。有時候回來已經是午夜了,最後一段公交車停駛,要叫汽車——剩下的時間只夠吃睡……」
可見,晚年在美國生活的張愛玲,沒有自己的房子,沒有代步用的車子,連看病都只能去偏遠地區的免費醫院。
04
張愛玲最終還是沒有研究丁玲,因為香港中文大學沒有批准立項。
有人說,張愛玲那麼高傲的人,最終還不是為了錢低了頭。
可我想說,低頭賺錢又不丟人,張愛玲為了錢低頭,並不影響她的才華被世人關注。
生活里,我們誰又不是為了賺錢,放下面子?
我們彎下腰、低下頭,用雙手和汗水,去換取自己和家人安身立命的資本。這樣不丟人,也從來不卑微。
努力為生活打拚的人,從來都是生活的強者。
《請回答1988》里說:「人真正變強大,不是守護着自尊心,而是拋開自尊心的時候。」
一個人真正的成熟,是能放下面子賺錢。這意味着,比起面子,他更願意扛起責任,這是成年人最大的體面。
有人說,面子是這個世界上最難放下的,卻又是最沒用的東西。
深以為然。
那些放下面子賺錢的人,不過是有比自尊更想守護的東西罷了。
為了這些東西,他們甘願吞下委屈,咽下心酸,傾盡全力。
郭德綱說:「人活着要用心,不用臉。」
成年人的世界,謀生事小,面子事大。
實力和品格匹敵,才是真正的面子。
歲月長河中,揚眉是一種能力,低眉卻需要莫大的勇氣。
漫長人生里,低頭守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埋頭耕耘的人,都是生活的英雄。
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