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聖羅馬到德意志(三):帝國的軟肋

2022年12月08日22:48:16 熱門 1624

在一次大戰之前,十九世紀末期,歐洲世界的秩序已經非常混亂了。

這個時期是神聖羅馬帝國維持歐洲世界封建主義秩序的最低點。

神聖羅馬帝國日趨沒落,內部諸侯紛爭不斷,這場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逐漸擴散成為了一場全歐洲的混戰,史稱歐洲三十年戰爭。

戰爭以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戰敗並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而宣告結束,表明哈布斯堡已無力承擔維持神聖羅馬的秩序,於是約推動了民族國家的形成。

也就是說,《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是民族國家的母體。

在法國大革命之後,民族國家體系發育到了最高峰。

法蘭西為民族國家的發育,犧牲了世界體系,因此佔了最大的便宜。

在拿破崙戰爭和維也納會議後,在英國的支持下,成立了德意志邦聯,作為神聖羅馬的繼承者,德意志邦聯本着復辟的精神,帝位回到奧地利手中。

英國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就是因為英國的利益,是避免歐洲形成一個大陸強權,並保持海上霸權。

從神聖羅馬到德意志(三):帝國的軟肋 - 天天要聞

結束三十年戰爭後的神聖羅馬帝國


維也納會議之後,德國並沒有擱置承擔羅馬秩序的野心。

但在拿破崙戰爭結束後,當時的看法,都是在擔心法國會東山再起,未來歐洲是法國或俄國在歐陸爭奪霸權。

因為德國是損失比較嚴重的,而且德意志邦聯內部又非常鬆散,無法再去參與世界爭霸。

此時所有人都還看不出來,普魯士會在將來成長為一個可怕的軍事強國。

而德國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聯邦內部鬆散的問題。

當時的德意志分為三派:普魯士派、奧地利派和純德意志派。

純德意志就是巴伐利亞薩克森等德意志邦國,這些邦國都是講德語,沒有斯拉夫的領土。

普魯士有一部分波蘭的領土,奧地利則有匈牙利、斯拉夫、和意大利的領土,所以他們外交形式是不一樣的。

維也納會議的調整對普魯士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等於是把普魯士分成了兩半:東、西普魯士。

從神聖羅馬到德意志(三):帝國的軟肋 - 天天要聞

東普魯士,就是沿着波羅的海海岸的那個地方,本來是向斯拉夫地區擴張的。

而西部都是天主教徒,同時軍事實力不強,只能依靠東普魯士的保護。

如果普魯士軍隊想要抗擊法國的話,就必須越過中部幾十個邦國,所以必須擴大他們的同盟體系,實現軍事與經濟對接,就必須建立起新的關稅同盟。

普魯士經濟的起飛,就是依靠維也納會議之後的幾十年,通過關稅同盟實現的。

關稅同盟,首先是取消了消費稅與同盟國內關稅的徵收,商品自由流轉。

關稅同盟的好處是非常明顯的,這些中部的小邦自己無法構成一個獨立的經濟體系,但是通過南北之間的貿易,就能把自身帶動起來。

從神聖羅馬到德意志(三):帝國的軟肋 - 天天要聞

關稅同盟

此後的幾十年,普魯士外交政策都是圍繞這些地區展開的,而在大歐洲的外交體系中間,普魯士基本就很少有動作了。

這樣就給英、法等國家造成了一個幻覺,覺得普魯士根本就不是強國,不必把他們放在眼裡。

而奧地利派希望的,就是維持德意志聯邦這個狀態,不做改變,這樣符合奧地利的利益。

純德意志派,有些人希望和奧地利結成聯盟,有些人希望能和法國保持聯盟,而有些人本着復興德意志的理論希望與普魯士結成同盟。

到了歐洲1848年革命,歐洲1848年革命,就是受法國大革命影響,反對君主政體的一系列革命。

從神聖羅馬到德意志(三):帝國的軟肋 - 天天要聞

歐洲1848年革命

俾斯麥在1848革命剛開始的時候,只是一個毫不起眼的保守派普魯士貴族,當時正準備率領他領地上的農民進京勤王。

根據法國革命的經驗,農民是保守的,是國王可靠的支持力量,而市民則是激進的,是革命的主要群體。

因此他率領農民進京勤王,希望把國王從那些受法國革命影響的暴民和輝格黨中解救出來。

而當俾斯麥進京後,內閣告訴他,立憲本身就是國王的意思,國王與人民協商的很好,雙方之間完全可以信任,就不用你俾斯麥多管閑事了。

這個時候的俾斯麥還不是那個馬基雅佛利主義者,聽到這句話就回到自己的領地了。

從神聖羅馬到德意志(三):帝國的軟肋 - 天天要聞

俾斯麥覲見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

俾斯麥的前半生可以說就是保守派的代表,經過這次挫折,到了後半生就成為了一個馬基雅佛利主義者了。

他憑藉本次勤王,讓格拉克,就是俾斯麥早年的恩師和提攜者,和其他的保守派貴族覺得他是一個保守派的代理人。

但他進入宮廷之後,一系列的外交,又讓激進派的輝格黨認為他是一個實用主義者而不是保守主義者。

俾斯麥的重大成果,是形成了德意志第二帝國,就是北德意志邦聯,這個聯邦明顯地排除了奧地利與巴伐利亞。

理由也很簡單,就是奧地利本來就沒有加入的興趣,他就想維持現狀,不做任何改變,普魯士也沒希望他能夠加入。


北德意志邦聯最初只是關稅同盟的一個延伸,普魯士人覺得如果能夠合併德國中部各邦國的小關稅區,從經濟上看對所有人都是有利的。

但是一些邦國擔心,如果建立這個關稅區,會被最大的普魯士人欺負。

但俾斯麥的方案,主要是犧牲普魯士來遷就那些小諸侯國。

儘管普魯士人在經濟上佔了北德意志邦聯的三分之二,但俾斯麥在邦聯議會中只為普魯士保留了17個議席。

議席總數有40個左右,普魯士的席位還不到一半,這樣就解除了像薩克森那些邦國的疑心,願意在關稅上跟普魯士人結成聯盟。

普魯士在本次聯邦,也為後來的普法戰爭和德意志第二帝國起到了鋪墊的作用。

從神聖羅馬到德意志(三):帝國的軟肋 - 天天要聞

俾斯麥、羅恩、毛奇


俾斯麥的一系列動作,使普魯士迅速打破了歐洲的均勢,法國意識到普魯士的崛起對其地位的威脅,於是馬上與普魯士發動了普法戰爭,戰爭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告終。

戰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皇帝,成立了德意志帝國,取代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

而俾斯麥和威廉國王企圖建立第二帝國的時候,內部問題比外交問題還要複雜。

德意志第二帝國就是北德意志邦聯的翻版和擴大,核心就是普魯士,普魯士王國為德意志帝國提供了總參謀部和外交部。

德意志帝國沒有外交部,只有國務秘書。

德意志帝國的陸軍就是普魯士的陸軍,而德意志帝國只有海軍。

普魯士沒有海軍,是因為普魯士雖然看上去是有海岸線的,但是從艦隊的角度來看,和內陸國沒什麼區別。

一直到德國統一,都沒有發展出像樣的海軍。

這對英國看來,普魯士沒有任何威脅,而且英國樂於看到普魯士陸軍的強大,因此可以對抗法國。

海軍的薄弱,就是俾斯麥的外交資本,帝國海軍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統一後才建立的。

於是普魯士的陸軍就成為了帝國中除了巴伐利亞之外最強大的陸軍,其他各邦都要依靠普魯士的保護。

從神聖羅馬到德意志(三):帝國的軟肋 - 天天要聞

而南部像是巴伐利亞、符騰堡等各邦,是普法戰爭以後,法國失敗,德國取代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後加入邦聯的。

這些邦國與普魯士人和帝國非常疏遠,並且缺乏融合,同時保留了自己的軍隊。

這些軍隊不像是北德各邦的軍隊一樣,由普魯士人指揮,只有在戰時才根據同盟條約支援普魯士,同時巴伐利亞還保留了獨立外交。

也就是說,德意志帝國並不是一個聯邦國家,而是介於邦聯和聯邦的一種形式,同時還具有一些封建主義下的契約形勢。

巴伐利亞和普魯士都屬於德意志第二帝國之下的邦國,但他們彼此之間還需要派出外交官。

而且他們之間的糾紛好像比和法國的的糾紛還要多一些。

很多矛盾加在一起,又導致巴伐利亞要退出帝國。

這種事是俾斯麥根本沒有想過的,現在也沒有任何一個聯邦國家,喜歡鬧獨立的邦國。

巴伐利亞加入帝國後,反而比在帝國外部更對帝國不利一些。

在沒有加入帝國之前,作為敵國的時候,是不可能打敗普魯士的,而他加入帝國後,通過特殊地位反而把普魯士坑得很慘。

俾斯麥為了爭取巴伐利亞加入帝國,做出了一個致命的讓步,就是在議會中,外交會員會由巴伐利亞、符騰堡和薩克森宮廷派出三位常任理事。

外交委員會一共有五位議員,其中三位是由上述邦國派出,是固定的。

另外兩個席位是由德意志其他邦國選舉產生。

也就是說,普魯士想當上外交委員會的委員,概率是很小的。

而巴伐利亞、符騰堡和薩克森,一定是外交委員會的委員。

俾斯麥能夠擔任宰相,憑藉的就是他的外交能力,然而領導他的這個外交委員會,全部是他的政敵。

在這種情況下,俾斯麥居然能夠混上二十多年,由此可見,他的外交能力真不是一般的強。

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外交,遠遠不是一個簡單的像法國一樣,為一個統一的外交政策。

俾斯麥必須把所有邦國全部搞定,同時把維也納宮廷和羅馬教皇也給搞定,不然搞不定巴伐利亞。

這樣,他才能夠在外交政策達成一個勉強的共識,然後再以這個極其脆弱的基礎和法國、俄國打交道。

在這個情況下,他居然成為外交領袖長達二十年,俾斯麥退休後,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做到這一點。


巴伐利亞在帝國內部的態度,從普法戰爭就可以看出。

儘管巴伐利亞在普法戰爭中基本沒有起到什麼作用,但他堅持要瓜分阿爾薩斯—洛林的領土。

爭來爭去,結果是誰也沒得到,最後最後阿爾薩斯—洛林成為了帝國的直屬邦。

一戰之前,德國作為秩序挑戰者的身份日益明顯,威廉二世開始推行海軍及殖民地計劃,極力擴充軍備。

其對英國的威脅,已超過了法、俄。

英國有理由相信,德國的目的,就是以中歐為核心,重新建立以德國為中心的神聖羅馬帝國體系。

英國的對策就是強硬回擊,英國的策略是永遠支持列強中較弱的一方,於是拋棄了傳統盟友,並加入了法國聯合制衡德國。

一戰爆發之後,如何處理法國和比利時被佔領的領土又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帝國這邊希望採用靈活態度,不向法國人和比利時人提出過分的要求,否則結束戰爭的成本就會擴大。

而英國人又加入了法國一方,法國要投降就變得困難得多,不宜提出過分的要求。

但巴伐利亞說,他們在普法戰爭的時候,沒有得到充分的補償,現在又為了普魯士這些新教徒和法國天主教同胞打仗。

這個犧牲如此的巨大,所以如果不給他一個足夠的補償的話,就要退出戰爭。

而現任外交官又沒有俾斯麥那套軟硬兼施的手腕,最後妥協把得到的領土加上阿爾薩斯—洛林,拿出三分之一分給巴伐利亞,希望他們不要退出戰爭。

這個協定達成之後,戰爭就不可能結束了。

這個條款能夠讓巴伐利亞滿意,卻無法讓法國、比利時和英國人滿意。

其實巴伐利亞加入了德意志帝國,就已經使德國無法跟英法達成和解了。

僅憑這點,德意志帝國就一定會失敗,最後一定要流盡普魯士士兵的鮮血。

俾斯麥若能活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定會後悔把巴伐利亞人拉進帝國來。

簡單地說,德意志第二帝國,是介於邦聯和聯邦之間,同時保留了一些封建性質,他的主權不在人民的手中,而是德意志帝國的各邦。

我們講過,「帝國」一詞在德國政治術語中不是「有皇帝的國家」,而是「統一的國家」。

所以一戰後,德意志魏瑪共和國議會也叫作帝國議會,不是魏瑪共和國想要復辟,而是強調議會具有全德意志性質。

全德意志性質的,就必須加上帝國。


也就是說,帝國下各邦主體是君主國,議會的代表是由各君主國的宮廷派出來的,這些「議員」的身份,實際上就是「外交代表」,這也是從北德意志邦聯繼承下來的。

北德意志聯邦議會,其實就是一個外交官會議,俾斯麥就是作為普魯士的外交官參加的。

所以德意志聯邦的議會,實際上是一個外交官的談判機構,他們不對德意志帝國負責,而是對各個邦國的君主負責。

雖然德意志帝國看上去擁有巨大的經濟資源與軍事資源,但實際上能夠運用的資源並不多。

因此普魯士必須做出犧牲,如果不這樣做的話,帝國就無法維持了。

其他各邦為了利益,不斷以脫離帝國為代價,威脅普魯士做出各種讓步。

但普魯士為了顧全大局,還必須做出讓步。

同時帝國在財政方面也是不完善的,早期時各邦稅收繼續由各邦國自己去徵收,帝國只徵收關稅。

而關稅又是和外交相關性極強的稅,很容易引起各邦的不滿。


不是像美國,美國聯邦政府有權向美國人民徵稅,而不是向各邦要求分稅。

向人民徵稅和各邦分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向人民直接徵稅需要強大的聯邦政府。

而向各邦分稅則象徵聯邦的軟弱,如果說分稅還需要考慮聯邦的外交,那就是極其軟弱的聯邦。

俾斯麥建立的就是這樣一種極其軟弱的聯邦。

不用說,肯定又是巴伐利亞最不妥協。

巴伐利亞作為天主教,同時又是文學藝術傳統很強的地區,永遠是花錢多而入錢少。

想要他對帝國財政進行支援,基本上是不用想的。

到了德意志帝國的後期,財政狀況有了改善,主要是因為後來建立的帝國銀行。

帝國銀行不是一個政府機構,因為發行鈔票不受各邦限制。

不論這些邦國在政治上鬧得多麼凶,但在經濟上,市場經濟的基本作用,就是誰的通貨信用好,大家就會使用誰的通貨。

帝國銀行是私人資本家組建的,不是政府部門,他發行的鈔票是以北德意志大經濟區為基礎。

最後卻流通到了德意志帝國各地,在此之前,德國境內有31家中央銀行,每個邦國都有自己的貨幣,最後只剩巴登、巴伐利亞、薩克森與符騰堡仍有自己的通貨,直到1935年。

從神聖羅馬到德意志(三):帝國的軟肋 - 天天要聞

帝國銀行發行的鈔票

這給德意志帝國提供了一個寶貴的財源,依託德意志帝國銀行,不僅可以發行鈔票,還可以發行公債

如果你向各邦國要錢,不論你以什麼樣的形式,各邦之間互相猜忌不斷外交談判,一定會有人不滿,結果就是你永遠討論不出結果。

但在聯邦結構之外發行公債,表面上並沒有向任何邦國要錢,但實際上各邦都出錢了,因為各邦的公民會購買帝國銀行發行的公債。

帝國政府沒有錢,因為他無法像法國或是美國直接向人民徵稅,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向帝國銀行借錢,帝國銀行發售債券向各邦人民出售,就繞過了各邦國。

包括後來讓英國人都頭疼的無畏艦和帝國海軍,就是依靠發行債券搞出來的。

從神聖羅馬到德意志(三):帝國的軟肋 - 天天要聞

拿騷級無畏艦

但如果僅依靠帝國議會,是一分錢也要不到的。

你從海軍預算就可以看出,德國財政方面遠不及英國,德國的稅收不可能像英國那樣徵稅。

德意志帝國銀行也不能像英國,能夠獲得全世界的資源,所以一開始的德國就處在劣勢的局面。

德國一戰的失敗,主要原因就是源於此,可以說就是因為不夠專制導致的。

我們在看德意志帝國的時候,感覺德意志帝國是非常專制的國家,但實際上德意志帝國政府遠不及英國內閣的權力大。

如果不是因為俾斯麥的外交手腕高明,同時普魯士王國做出特殊的犧牲,是堅持不了這麼長時間的。

那麼還有誰能夠承擔起複興日耳曼的重任呢?


下次再說。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