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和台州市天台縣交界地帶,有一座山,名叫王愛山。
王愛山,源起西北方向的望海尖,一直向東南延伸綿延17公里,至桑州嶺頭而止。
山上村莊星羅棋布,曾是王愛鄉所在區,1992年,王愛鄉併入寧海縣岔路鎮。
穎之每到一地,務必弄清名稱的來由,因為古人取地名,一定有根源。
宋齊梁陳,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紛亂時期,寧海縣內有兩座山,都和這一段紛亂的歷史有關。
一座是梁皇山,因為梁朝邵陵王蕭綸曾退守至此,梁王山、梁皇山之名,因此而來。
另一座山就是王愛山,來源於陳朝「吳興王」陳胤居此山、愛此山的歷史典故。
公元581年,北周權臣楊堅,建立隋朝,史稱隋文帝。
公元589年初,隋軍攻破陳朝首都建康,陳朝滅亡。
值得一提的是,陳朝雖然滅亡了,但是隋軍並沒有屠戮陳朝的皇室人員。
陳朝皇室及官員200多人,以及妻室兒女,帶着貴重物品,被隋軍押解至長安,隊伍浩浩蕩蕩,「大小在路,五百里累累不絕」,皇室成員到長安後都得到了安置。
陳後主陳叔寶的妹妹樂昌公主,在建康與夫君徐德言分離時,打破鏡子各留一半,相約長安元宵節相會,長樂公主解至長安後,被賜給楊素作妾,後來還是和夫君徐德言重聚,破鏡重圓的典故就來源於此。
陳後主的長子吳興王陳胤,被分置到當時還是蠻荒之地的寧海筋竹嶺頭,賜山分田,令其在此居住。
陳胤居此山,以此為家,世代居住,吳興王愛此山,故名王愛山。
記載云:「後主之子封吳興王者,被隋文帝滅國,甘心泉石,爰遷赤城筋竹嶺頭居焉。時人遂名其地曰王愛山。」
陳胤和妻子殷氏,育有兩子陳炎和陳黃,因此陳胤就是王愛山一帶陳氏始祖,再往上溯,則是陳朝開國皇帝陳霸先後裔。
歷史上的王愛山,也曾狼煙四起,特別是唐朝時,遭受了裘甫義軍侵襲。
公元859年9月,唐宣宗李忱因服用長生不老葯中毒駕崩,李漼繼位,是為唐懿宗。
那一年的年末,奉化裘村人鹽幫首領裘甫,召集數百位鹽幫兄弟,發動了浙東農民起義。
裘甫自稱天下都知兵馬使,「改元曰羅平,鑄印曰天平」,義軍「四面雲集,眾至三萬,分為三十二隊」,「大聚錢糧,購良工,治器械,聲震中原」。
寧海縣令陳仲翁,是吳興王陳胤的第十一世孫,也是寧海置縣以來有史可查的早期縣令之一,然而被裘甫義軍所殺。
裘甫義軍逼近寧海時,寧海無兵據守,縣令陳仲翁,將陳氏家族中的兄弟、子侄和孫輩組織起來,再招募義士保衛寧海。
終因缺乏訓練,並且寡不敵眾,敗退至三門上葉,陳仲翁不幸戰死,余部120餘人在陳氏家族帶領下,退至王愛山,駐守之地,稱為百廿官兵山。
裘甫義軍追隨而至王愛山,欲由此進入剡縣。
義軍聲勢愈大,唐懿宗啟用宰相王起之子王式,出任浙江觀察使,率重兵鎮壓義軍。
《資治通鑒》記載,「賊無所逃矣,惟黃罕嶺可入剡,恨無兵以守之」,「賊果自黃罕嶺遁去」,黃罕嶺,指的就是王愛山。
《嘉定赤城志》記載:「王愛山,在縣西六十里,與天台分界。唐咸通中,剡寇裘甫據寧海,殺其令陳仲翁,懿宗遣王式發兵攻之,戰于海口、上、海游三處,甫遂從此山遁去」。
公元863年2月,唐懿宗李漼下旨,「爾將軍陳仲翁鎮海肅紀,才華絕倫,惜乎夭折,忠精未伸,死乃報國,屢顯奇勛。爰稽令特示褒榮,今封爾為龍瑞大英王,錫土列堠,永昭馨香。」
陳仲翁,被封為龍瑞大英王。
王愛山現在有個村莊名叫官山村,官山之名,亦來源於此。
陳仲翁有個侄兒名叫陳軍七,是吳興王陳胤的第十二世孫,喜幼善武,陳仲翁組建部隊抗擊義軍時,陳軍七被封為大元帥。
王愛山上時有老虎出沒傷人,陳軍七巡視時發現了一隻老虎,一箭斃命,因此成就了一處遺迹:陳軍七打虎處。
《祀田記》碑記:「十二世軍七公封為大元帥,軍八公為大將軍。時有橫崗山、大湖、新婦岩、直石嶺等處山一百八十畝,系陳軍七打虎處」。
裘甫義軍被王式重兵鎮壓,裘甫兵敗被俘問斬。
裘甫余部劉從簡,率殘部五百餘騎逃奔至大嵐山,據險自守,操練防禦,大嵐山因此稱為「走馬岡」。
劉從簡率部駐紮操練的地方被稱作上馬村,村後的山崗得名上馬崗。
劉從簡部繼續遭到重兵圍剿,所部全被剿殺,兵敗下馬之地,就是現在的下馬自然村。
上馬村、上馬崗,每年四月初,寧波市內的櫻花欣賞勝地。
王愛山,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兩次遊歷。
公元1613年5月19日,徐霞客從寧海南下天台山,《徐霞客遊記》從寧海開篇。
2011年開始,每年的5月19日,因為徐霞客遊記的開篇日,成了「中國旅遊日」。
徐霞客遊記開篇寫道,「自寧海出西門,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三十里,至梁隍山。聞此於菟即老虎夾道,月傷數十人,遂止宿」。
徐霞客本來打算翻越梁皇山,經雙峰、逐步而至天台,但是聽說路上有虎,月傷數十人,「遂止宿」,因此停止前行,改道王愛山而往天台。
第二天,也就是5月20日,徐霞客來到了王愛山,「行十五里,路有岐,馬首西向台山,天色漸霽。又十里,抵松門嶺,山峻路滑,舍騎步行.....又十五里,飯於筋竹庵......行五里,過筋竹嶺......又三十餘里,抵彌陀庵。上下高嶺,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轟風動,路絕旅人。」
「路有歧」,即岔路之意,有多條道路前往相鄰的台州市天台縣,寧海縣的岔路鎮之名,就來源於「路有歧」。
從歷史記載和徐霞客遊記中可知,曾經寧海與天台交界地帶的崇山峻岭之間,常有老虎出沒傷人。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山中的老虎等野獸絕跡。
十九年後,公元1632年4月7日,農曆3月14日,徐霞客再次從寧海南下天台,「自寧海發騎騎馬出發,四十五里,宿岔路口。其東南十五里為桑洲驛,乃台郡道也;西南十里松門嶺,為入天台道。」
第二天,「渡水母溪,登松門嶺,過玉愛山,共三十里,飯於筋竹嶺庵,其地為寧海、天台界。陟山岡三十餘里,寂無人煙,昔彌陀庵亦廢。」
那麼問題來了,徐霞客兩次從寧海南下天台,從老家江蘇江陰南下到寧海,途中遊歷過哪些地方呢?
日記中沒有寫,所以是個謎。
穎之從徐霞客遊記中,查證到徐霞客到達寧海之前,曾到過四明山區的四窗岩。
公元1636年十月初四,徐霞客遊歷至浙江蘭溪的六洞山,在《浙游日記》中寫到了四窗岩。
「明洞也,如軒斯啟,其外五柱穿列,正如四明之分窗」,「但四明石色劣下,不能若此列柱連卷也」。
王愛山的最高峰,是上李坑村南面背靠的雞冠尖,也稱為雞冠峰,海拔868米,因山形似雞冠,故名雞冠尖。
源自雞冠尖的水,北側流入渾水溪,再與清水溪、大松溪相匯為白溪。
三溪相匯而成的白溪水庫,曾經也叫浙東大峽谷景區和天河生態風景區。
2018年,因飲用水源區的環保原因,寧海縣內的浙東大峽谷景區關閉。
王愛山南側的水,流入寧海縣和天台縣交界地帶的清溪。
大柳溪和泳溪在天台縣泳溪鄉岩下方村相匯後,稱為清溪。
溪如其名,山清水秀,溪水清澈,碧綠如玉,故名清溪。
清溪流經嶴溪村,進入寧波市寧海縣桑洲鎮境內,下游在台州市三門縣沙柳街道旗門港匯入三門灣。
昔日古道,現有岩金線公路穿越王愛山,從寧海縣岔路鎮上金村,通達天台縣坦頭鎮岩下橋村,1992年前後全線通車。
岩金線穿行王愛山崗之上,視野遼闊,可謂行走天路之上。
山中歲月無古今,世外風煙空往回。
寧波旅遊地理百科,就在穎之星語,歡迎關注。
穎之星語原創出品,禁止抄襲,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