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BB PRO職業選手,在國內健美圈中是相當被認可的身份,在很多人眼裡一張職業卡代表了訓練的高水平。
IFBB旗下涉及到職業卡資格的比賽總是受到大量關注,每個細微的變化,往往就代表了未來全球職業競賽的風向。
不過,昨天突發了一則尷尬的小新聞。
在剛剛結束的2020 NPC UNIVERSE健美賽上,竟然一下子發出了124張職業卡,有些組別甚至所有參賽選手全都拿到了職業卡。
IFBB健美職業卡爛了嗎?
光看現在在國內流傳的信息來看,確實挺爛的,主要問題是發卡「數量巨大」,以及參賽選手「躺贏」。
但是當我簡單查詢了一下資料發現,國內流傳的版本存在信息不全和細節出錯的情況。
我們先說「躺贏」
「一個競賽級別,全部參賽選手全部拿到職業卡」,這種「參賽即躺贏」的說法不太合適。
我在npcnortheast下載了比賽最終的成績單,上面標出了每個組別的成績排名和拿卡情況,在大家焦點的健身小姐各級別競賽中,沒有發現整個級別的都拿卡的現象。
綠色部分即是每組中有資格拿卡的人
極少整個組別拿卡的情況,出現在50歲/60歲高齡組中,僅有一人報名,這種元老級別,參賽人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自然是級別第一拿卡了。
不過另外一個被人詬病的問題「發卡數量大」,這是事實。
但是根據我查閱的資料,主辦方並不覺得這有什麼問題,甚至在宣傳中專門把預計發出130張職業卡,作為本次比賽最大的特色,鼓勵大家因為「發卡多」而參賽。
我粗略地數了一下參賽選手的號牌,從實際觀察來看,這場比賽的參賽人數超過了500名。500人中出130張職業卡,大約1/4的人能拿到職業卡。這個比例參照國內比賽發卡的情況,屬於很高,但是也並沒有達到「躺贏」的地步,你至少還需要超過75%的參賽選手。
所以我覺得職業卡暫時還沒有爛。
這次發卡多的原因主要還是比賽的組別劃分比較細緻,組別非常多,每個組別都取前1-2名,加起來就很多。
比如男子健體,根據身高分了8個組別,這一下就有16張卡。同時還分35歲以上大師組、40歲以上大師組、50以上大師組、60以上大師組等等
光女子形體這一類就包含了十幾個級別涉及幾十張職業卡
分組多到我都有點算不清楚了,反正到最後細分了超過50個組別。
與其說這是面向觀眾的比賽不如說是一場面向選手的比賽。它用大量的職業卡來吸引大家參加,賺的就是選手的錢。
這場比賽的報名費一項是250刀,如果逾期,補報名費是500刀。整個大賽,先不算贊助商這邊的收入,光在運動員身上的門票收入就超過了約合100萬人民幣(觀眾,運動員家人,甚至教練和助理入後場還要額外算錢)。
海報的最高處的顯眼位置,「光明正大」地寫着比賽有130張職業卡
職業卡真的爛了怎麼辦?
大家有沒有想過,發卡也許一直都是這個樣子,是我們一廂情願地以為很稀少罷了,我們覺得高大上的職業卡,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精貴。
職業卡的數量過多而爛大街的風險,主辦方好像並不在意。
我自己查了很久,也拜託國外的朋友,暫時並沒有查到具體的職業卡在冊人數,我能找到的數字是目前IFBB的成員涉及全球199個國家和地區,每一年全球累計舉辦相關比賽6000場,這裏面能發多少卡,你們心裏也能預估出來。
我們從主辦方的角度來想,職業聯盟的成員多,豈不是說明協會夠強大,未來舉辦比賽的規模也更大?為什麼要拒絕給有一定水平的人發職業卡呢?
有時候一天都能舉辦幾場
以前職業聯盟幾乎不在中國市場宣傳和發展,一場比賽就給幾張卡,只能給最強的人,顯得拿卡就必須是最強的人。現在雖然有突然的增長,但是比起國內運動員的數量,想搶一張職業卡還是需要絕對實力的。
那麼我們能不能跑過去打這種低難度的比賽,搶他們的名額呢?
不好意思,這是他們關起門來玩的,報名須知上明確寫明了,必須提供公民證明。
IFBB從最初個人夢想變成了資本的生意。
健美圈鼎鼎大名的喬·韋德與兄弟本·韋德,兄弟兩個對於健美有着極度的熱愛,通過幾十年的努力,培養了施瓦辛格、羅尼庫爾曼等超級健美巨星,讓IFBB成為一代人的夢想。
健美的夢是永恆的,但是人生命的長度卻是有限的。
漸漸的,資本指揮下的職業經理人開始取代「這些夢的開創者」,替資本執行商業氣息濃郁的操作。
這幾年,美國八卦媒體巨頭AMI收購事件,IFBB的分家事件、奧林匹亞大賽被轉賣事件,各種管理層面的新聞,都已經充分反映了資本逐利的特徵,這已經不是50年前那個的IFBB了。
我更喜歡叫他「IFBB有限公司」。
目前來說,「IFBB有限公司」正在進行明顯的對外擴張策略,僅僅在中國,拿卡運動員的數量已經從幾年前的幾個,變成了現在的幾十個。
很多人看到這裡會很遺憾,覺得如此美好的一個比賽,幹嘛非搞得跟做生意一樣?
兄弟醒醒,難道不是,明明是個生意搞得跟比賽一樣?
其實一張卡值不值錢,跟運動員本身的實力根本沒有關係。很多運動員,拿不拿卡都是業內水平領先的實力,有些運動員,即使拿到了職業卡,實力不夠,也難服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