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籃球迷的啟蒙經歷中,都有一個「野場子」大神,在城市鄉村的籃球場里,水泥場地、褪色籃筐,卻能投出一個個有靈魂的三分,對比賽結果有純粹的「執拗」,夕陽西下時帶着一身汗拍着球回家,有時候,他們似乎更接近體育本身能帶來的快樂。

不久前,貴州省「美麗鄉村」籃球聯賽黔東南賽區的一場比賽,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台江縣台盤村舉行,「人從眾𠈌」的火爆氣氛引發關注。
中國駐美大使秦剛、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海外社交媒體發文推薦、點贊。


不少人看到這陣勢驚呼:「不敢相信這只是鄉鎮比賽!」
也有人感到疑惑:這種比賽身處農村、場地簡陋、沒有明星,為何能受如此受關注?
「天亮文化」帶來「原生快樂」
肉眼可見的火爆
籃球,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是頗具都市氣質的運動。我國CBA職業聯賽各隊的主場,多設在一、二線城市。那裡有大型專業的籃球場館、加上球隊大牌職業球員、專業的裁判、拉拉隊、氛圍DJ,構成了職業籃球的經典畫面。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村BA」比賽,台江縣委工作人員告訴央視網記者,「籃球在黔東南有着悠久的傳統,台江縣生活着多個少數民族,籃球比賽是我縣苗族人民的最愛,籃球運動具有較好的群眾基礎,民間廣泛流傳,只要有民俗節慶就有籃球比賽。」

和大都市相比,那裡沒有高大上的籃球館,普遍是露天籃球場。即使排排坐、人擠人、站着看,也絲毫不影響當地百姓的看球熱情。
每逢比賽,十里八鄉的村民都會趕到賽場,為自己支持的球隊加油。
有人甚至驅車百餘公里,就為看一眼主隊的比賽;有的老年球迷提前四五個小時就到了球場,搬個馬扎在場邊佔座。

村寨球隊沒有大企業贊助,冠名贊助的,都是區域內的土特產企業,比如龍里刺梨、羅甸火龍果、長順高鈣蘋果。組織者還給現場觀眾準備了「接地氣」的獎品,西瓜、大米、豬腳……看個球,就能把人給看餓了。
中場休息時,球場秒變舞台。苗歌、侗舞、反排木鼓舞齊上陣,迅速颳起「最炫民族風」。

「有比賽的時候,梯子和椅子都買不到」
已故籃球巨星科比有句名言:「你見過凌晨四點的洛杉磯嗎?在黔東南地區,你也可以驕傲地說:「你見過凌晨四點的籃球賽嗎?」
因為那裡的比賽,一打就是一整天:早場從9點開始,末場晚上22點30開始,中途因為傷停順延的話,末場比賽會激戰到次日清晨。
台江縣一村民告訴央視網記者,「喜歡籃球是我們的傳統,我們喜歡自己打,也喜歡看別人打。有比賽的時候,梯子和椅子都買不到。比賽打到凌晨也沒人走。有一次晚上球場設備壞了,修了好久,燈一亮結果人都沒走。」
這種徹夜看球的事經常發生,在當地有個響亮名字——「天亮文化」。
通常情況下,參賽者被限定為「22歲至40歲的村民」。這把很多半專業球員排除在外,也保證了比賽的懸念性。
隊員技術雖不精細,但對抗激烈,「有一次一個人牙都撞掉了,可還在打。」
火爆的場面,吸引視頻平台進行了直播,據當地政府統計,累計在線觀看人數達到上億人次。

台盤鄉黨委政府表示,要將「村BA」野球聖地的品牌打出去。當地苗族音樂人,還製作了《村BA之歌》,希望和廣大球迷「一起點燃夏天的激情」。
品牌IP、會歌符號一落地,價值認同將更加牢固。
「村BA」重構了什麼?
「村BA」接地氣、「不講究」,讓大眾看到了體育最本真,最美好的樣子,同時也潛移默化地重構着鄉村的生活方式。
近年來當地不少民眾外出打工,生活和工作的半徑跨越了村、寨、鄉、鎮。原本在外工作的人不經常回村,可「體育魅力」深深牽動了「鄉土情懷」。
「有比賽了,在外面打工的人會請假回來。有人打比賽,有人搞後勤、維護秩序,用各種方式參與一下。籃球讓大家更齊心,大人小孩也可以認識認識」。
大都市裡「陌生人社會」的氛圍,在這裡,被一個籃球輕鬆化解。
「村BA」為展現拼搏力量,提供了時空和場域。
今年的區域冠軍黎平縣代表隊的獎品,是一頭1300斤的黃牛。
縣幹部說,「我們已經找了一個地方圈養起來,那是黎平體育運動精神的象徵。」
這就是體育的力量。台江縣一村民表示,「如果沒有籃球賽,人可能就去了牌桌、酒桌,有了比賽就都走向籃球場強身健體,籃球讓生活方式更健康。」

「村BA」還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推手。每逢比賽,當地幹部都會忙前忙後,協調各種事項,讓民眾看到了鄉村幹部的為民服務意識。
「幹部在看台上一起看比賽,關係很融洽。」
為了滿足群眾的體育需求,當地政府一直在做「托舉」動作。比如,截止2020年末,台江縣總投資上百萬元實現了「71個行政村村級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達到全覆蓋」。
從木質籃筐到看金屬籃筐,從泥土球場到標準球場,這是「村BA」火出圈背後真正的「底層密碼」。
「村BA」,狂歡之後的冷思考
在我國甘肅、廣西、福建、四川等地也都有類似的「村BA」比賽。其中一些省份,甚至都還沒有CBA的參賽隊,但這絲毫沒有影響「沒有資本介入的民間籃球」,帶給民眾的「原生快樂」。
足籃排三大球團隊項目,在體育領域有極重要的意義,我國高度重視三大球項目的發展,但男子三大球水平,與國人的期待存在差距。「村BA」火出圈,其模式可以為我國三大球項目發展提供新的發展思路。
三大球項目除了要在校園普及,也要紮根於社區、紮根於村寨。
北京體育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生導師夏天表示,「村BA」是「中國籃球的煙火氣」,就像有人吃慣了生猛海鮮,也要去路邊攤吃一點小吃是一樣的,「村BA」的比賽絕對是中國籃球甚至中國體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村BA」的模式應該繼續在全國進行推廣,現在已經有這種趨勢,在鄉村、在社區,讓籃球的種子、足球的種子、體育的種子,種在小朋友的心目當中,種在家庭當中,這樣才能為未來的我們的青訓、後備人才的培養,奠定最堅實的基礎。





目前「村BA」和職業賽事還沒有太多關聯,未來二者還有很多合作空間。或許未來某一天,從「村BA」中能走出新一代的「姚明」。
夏天老師表示,在外國,職業球隊、球員、教練都有社區服務時間,可以到社區籃球隊去指導,跟他們進行互動,出席一些村鎮籃球比賽的活動,展現職業俱樂部的社會責任感。社區籃球水平逐漸上升的話,也可參考中國的足協杯、英超社區盾杯的比賽,就是具備一定實力的社區的、村鎮的業餘球隊,有機會向職業球隊發起挑戰,這是巨大的一個吸引力。
比如類似我們家邊上的社區足球隊對抗了曼聯,這個對於平民,對於村鎮比賽、社區的體育發展是非常棒的影響。
「村BA」不應成為一個孤島,也不應讓它在狂歡之後歸於平淡。它帶來了什麼?維繫着什麼?未來它能串聯什麼?盤活什麼?這些都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來源:央視網
新聞線索爆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戶端,進入「晨意幫忙」專題;或撥打晨視頻新聞熱線0731-8557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