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頂光環,福建華通銀行來到風口浪尖!
從2014年試點始,民營銀行從1家到19家,隊伍逐漸壯大,來自福建的華通銀行便是其中之一。
隨着越來越嚴厲的監管,民營銀行資產規模和業績發展逐漸分層。
近日,中國銀行業協會發佈的「2022年中國銀行業100強榜單」顯示,福建華通銀行等個別銀行出現資產縮水的窘境。
第三梯隊成員利潤墊底
民營銀行業發展已呈分化趨勢。
從數據來看,2021年,19家民營銀行資產規模合計達到1.64萬億元,體量和一家頭部城商行相當。
截至去年末,有8家城商行的總資產超過了1萬億元。從體量來看,截至去年末,微眾銀行、網商銀行、蘇寧銀行是3家資產破千億的民營銀行,微眾銀行4387.48億元排第一。
成立於2017年1月的福建華通銀行,註冊資本24億元人民幣,目前處於民營銀行第三梯隊,核心業務框架為消費金融、普惠金融、供應鏈金融、網絡金融股、金融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華通銀行2021年出現了營收及凈利潤的同時下滑,實現營業收入3.13億元,同比下降36.34%,凈利潤下降約50%,且517萬元的凈利潤位列19家民營銀行之末,已連續3年虧損。
此外,華通銀行2021年末資產、負債規模雙雙「縮水」,總資產較上年末下降18.44%至184.34億元,總負債較上年末下降20.41%至162.41億元。
華通銀行年報顯示,從業務構成來看,存貸款利息凈收入是其收入和利潤的主要來源,利息凈收入較2020年下降約26%。同時,截至2021年末,該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依舊為負,且與2020年對比,負值進一步擴大。
2021年末,華通銀行吸收存款115.70億元,較上年末下降19.88%;發放貸款和墊款86.33億元,較上年末下降29.44%。
現金流量表顯示,福建華通銀行2021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由正轉負至-16.50億元,降幅達147.66%。
股東為8家閩籍企業
福建華通銀行自帶光環,是福建省第一家獲准開業的民營銀行。
華通銀行由8家閩籍民營企業共同發起設立,註冊地位於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平潭片區。
作為繼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浙江網商銀行之後,第三家完整採用分佈式互聯網技術的民營銀行,成立之初,華通銀行確定了「科技金融,助微惠民」的戰略定位,提出了「以金融為本,互聯網為用」的經營模式,打造「線上服務為主,線下體驗為輔」的新型互聯網銀行,通過移動互聯網媒介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
企查查顯示,其大股東大有來頭,第一、第二大股東竟然是永輝超市和陽光控股,兩家持股合計超過50%,它們同時也是華通銀行原發起股東。
據悉,華通銀行籌建期間就橫生波折,成立之前永榮控股與泰禾集團子公司福州中維突然撤資退出。好在其餘股東繼續堅守,包括福建興衡投資、省信通投資集團、三棵樹塗料、盼盼生物科技、三盛房地產、聖農食品等。
除業績承壓外,福建華通銀行還多次更換高管。
剛成立時,華通銀行高管團隊堪稱豪華,原興業銀行副行長陳德康擔任福建華通銀行董事長,原微眾銀行副行長、興業銀行同業業務部原總經理鄭新林擔任行長,原招商銀行副行長湯小青擔任監事長。
銀保監會網站顯示,2021年11月22日,福建銀保監局核准該行行長汪宇的任職資格,是該行開業以來的第三任行長,此前公開履歷主要在興業銀行。
2018年6月,華通銀行第二任行長李超被核准上任。而前述首任行長鄭新林於2020年初加入了民商基金。
一季度投訴量霸榜
對於福建華通銀行,也難怪業界怒其不爭。
華通銀行方面曾表示,將立足福建,依託平潭綜合試驗區、自由貿易試驗區及國際旅遊「雙區一島」疊加的優勢,深度結合股東單位經營特點及其在供應鏈、農業、物業、大數據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充分運用互聯網,並藉助大數據分析等科技手段,為小微企業、「三農」、社區居民和消費者提供服務。
根據銀監會規定,民營銀行必須實行「一行一店」模式,即在總行所在城市僅可設1家營業部,不得跨區域。
福建華通銀行這類民營銀行新開業沒幾年,沒網點覆蓋,產品開發能力不足,相比有騰訊、阿里強大的流量做支撐,取得優秀成績的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顯然不能夠簡單複製其模式。
加上在這個背景下,民營銀行的獲客壓力倍增,從而極易導致業務動作變形,甚至出現違規行為。
6月20日,中國銀保監會福建監管局通報關於2022年一季度銀行業消費投訴情況。
一季度,該局系統共轉送銀行業消費投訴605件,其中,福建華通銀行投訴量最多,高達66件,佔總投訴量的10.9%。
顯然,除了業績拉胯,福建華通銀行已然與當初服務小微企業、「三農」、社區居民和消費者的初心,越離越遠。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