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9日)是全國消防日。在各種災害中,火災是最經常、最普遍地威脅公眾安全的災害之一。
我國古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火災防範經驗。今天,河大衛和您分享古代的防火措施,感受古人一以貫之的防火智慧。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這是我們在電視劇裏面常見的打更人的經典台詞。打更人,顧名思義就是通過打更給別人報時。除了報時之外,打更人還有一個職責,那就是檢查城市消防安全,避免城市發生大規模的火災,堪稱是火災警報員。
關於打更人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據《周禮》一書記載,我國最早管理用火安全的官員是在周朝時期設立的,當時被稱之為「司烜」。司烜的日常職責就是在城裡街道上四處巡視,用木錘敲大鈴,提醒人們注意防火。前文提到夜間更夫一邊敲鑼一邊喊着:「天乾物燥,小心火燭」。其實就是從周代開始流傳下來的。
早在商周時期,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易》中就首次提出了防患於未然的論述,《周易·下經》記載:「象曰水在上,水大相濟。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
在甘肅秦安大地灣大型建築遺址中,考古人員發現了5000年前的火災現場遺址,那些未燒完的木柱上還保存着一層堅固的防火塗料,這證明我們祖先很早就在探索防火技術了。
清朝初年沈自南的著作《藝林匯考》裏面,記載了春秋時代,使用雄黃避火。《韓非子·喻老》中也記載說:「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故日丈人之慎火也塗其隙,是以丈人無火患。」意思說百尺高樓,可能因為煙囪的縫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而焚毀,所以老人謹防着火而把縫隙塗封起來,這樣就不容易發生火災了。
我們再看《墨子》,在《備城門》這篇里,它說:「救熏火,為煙矢射火城門上,鑿扇上為棧,塗之,持水麻斗、革盆救之。」意思是若敵人往城門上射火箭,想燒城門,我們要鑿門扇,安上木棧,塗上泥,拿盛水的麻斗、皮革做的盆來救火。以上這些記載,都說明先民們不斷地在探索用雄黃等等製作防火塗料,塗到建築物上來防火。
到了漢朝時期,除了打更人之外,又有了一個新的防火神器,那就是望火樓。我們都知道登高可以望遠,望火樓利用的就是這個原理。在漢朝望火樓有四層樓之高,這個高度在現在看來沒什麼大不了,但是在古代,房屋往往只有一兩層。四層樓高的望火樓,可以說是登高望遠。
而且望火樓不僅僅只有觀測的作用,還有通信、指揮的功能(在古代沒有即時通信系統,若發生火情,全靠口口相傳, 等救援人員趕到時,勢必會造成更大損失),望火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特意在樓上設有大鼓跟旗子等工具,可以通過鼓聲通知老百姓逃跑及救火,通過旗子可以更好地、有條不紊地指揮老百姓參與滅火工作。所以望火樓是古代較為有效的防火預警方式,算得上是古代的「消防警報」了。
到了唐朝時期,政府組織了專門消防滅火的消防組織,並稱之為「武候鋪」。當時的「武候鋪」主要在長安、洛陽等大城市才會有,他們通常分佈在各個集市和坊里。「武候鋪」除了人員配備之外,還開始使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消防工具。
自唐朝開始,滅火時都使用皮袋、濺筒滅火。所謂的皮袋就是用動物皮做成的裝水工具,濺筒就比較高級了。根據唐代《通典》一書的記載:「敵若縱火焚樓堞,以粗竹長一丈,鎪去節,以生薄皮合縫為袋,貯水三四石,將筒置於袋內,急縛如濺筒」。簡單來說就是在注水的皮帶中插一根竹筒,然後封口。滅火時使勁擠壓皮袋,水就會從竹筒里噴射出來。看起來是不是有點熟悉,沒錯它跟現代的高壓水槍有點相似。
隋唐時期,出於防火需要,磚瓦制陶等耐火材料在建築中得到廣泛應用。與此同時,開發利用石材,建造石塔,石窟,雕石像,對防禦火災、保存佛教建築和佛像起到了積極作用。公元784年,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通典》的作者杜佑,時任嶺南節度使,推出了很多防火方面的新舉措,為當地的消防安全做出了極大貢獻。
《新唐書·杜佑傳》所載:「佑為開大衢,疏析廛閈,以息火災。」 就是把道路拓寬,各種房屋建的要有規劃,屋子與屋子之間要留出足夠的空間,別太密,按現在的說法就是要有防火間距。「開大衢,疏析廛閈」,短短七個字,就揭示了我國古代最早的最典型的消防規劃。
宋朝時期,在唐朝的基礎上對消防滅火團隊有了更大的升級。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專業消防機構——「潛火隊」。宋朝的「潛火隊」配備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消防裝備,比如防虞器具、 桶索、旗號、斧鋸、燈籠、火背心等器具,都是由政府出資置辦的。除此之外,還配備了比較現代化的設備,如雲梯,可以用於高層建築的救火;唧筒,即為最早的消防泵;水囊,即滅火時,盛水的器物,擁有相當高的專業水準。
宋朝之後,由政府積極組建專業消防隊的公共消防制度差不多中斷了,但由基層官署和民間的滅火組織延續了下來。此外,人們的防火意識依然很強。元朝科學家王禎,先後編著了《農書》和《雜錄》,把消防技術專論《法長生屋》和《法制灰泥附》收入其中。
明朝時期,關於防火有了更為詳細的分工。皇宮的消防工作開始由禁衛軍兼管,地方基層政權設有總甲負責火盜(他們輪流值夜,擊柝振鈴,提醒人們注意火盜)。還有的地方設置了巡警鋪(更鋪),以供總甲、火夫們休息、躲避雨雪之用。
巡警鋪內備有刀、槍等兵器和火鉤、水桶等救火器具。有些城市還組建了專業的消防部隊——火兵。它主要是為了防禦敵軍火攻引起的火災和防範其他火患。火兵有的 50 人,有的 100 人,設在城中心或建築密集、人員聚居之處,配備水桶、藤斗、麻搭、竹梯、斧、鋸等救火器具,其中最早的消防器械是藤斗水槍。
明代,公元1503年,徽州知府何歆指出:「降災在天,防患在人。治牆,其上策也。」他組織百姓修建防火牆,有效保障了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何歆創建的「何公火牆」,由於能封閉火勢,阻止火災蔓延,故名「封火牆」,是徽派民居建築的主要特徵之一。
清朝時期,消防更具現代化,在清朝可以看到現代消防車的雛形。當時的消防隊伍發明了一種叫做「水龍車」的救火器具,它是由一個橢圓形大木桶、兩個紫銅活塞缸以及一根橫木杆組成,使用時啟動橫木帶動活塞,用壓力將水從輸水帶中噴出,這與現代的滅火器原理已十分接近。這種原始的消防車的射程可達到 20—30 米,是當時最先進的滅火神器。
紫禁城內鑾儀衛倉庫,主要用途是保存皇帝、皇后的鑾駕儀仗,防火設施尤為嚴密。每隔七間房屋就空出一間,用三合土填實,直至房頂,形成一堵5米厚的隔火牆;從外部看,是一間無門無窗的房屋;從內部看,卻是一堵5米厚的防火牆。這些防火牆所起的主要作用是當建築着火時,飛散的火星不會隨着氣流進入其他房間,引發更大的火災。
明朝時,在宮廷里鑄造金屬大水缸,每口水缸高1米,重1500多千克,缸內可存水1000多升。到了清朝,宮裡的大水缸增加到300多口,每天安排太監往缸里挑水,冬天為了防凍,還要給水缸帶上棉套,並用炭火給水缸加溫。
清朝末年,隨着西方文明的衝擊,在消防領域方面,清政府也開始籌備組建一支現代化的消防隊伍,1902年,清政府在天津成立南段巡警總局消防隊,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支現代意義上的消防隊。
回過頭看,我國古代的消防是理論和措施並舉,為現代的消防系統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冬天氣候乾燥,天氣寒冷,用火用電情況大量增加,歷來是火災多發季節。河大衛提醒您,取暖用電都要注意防患於未然。
來源:煮酒君、人民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