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造型特徵
宣德瓷的造型敦厚凝重,無論大件小品,製作均甚精緻,即使器型很大亦不覺鈍重笨拙。其品類繁多,琳琅滿目,並創製了不少獨特之作。
常見器型:
梅瓶、小口梅瓶、玉壺春瓶、膽瓶、四方倭角瓶、扁腹綬帶葫蘆瓶、貫耳瓶、琮式瓶、小壁瓶、香薰、背壺、執壺、茶壺、僧帽壺、軍持壺、石榴樽、蓋罐、出戟蓋罐、瓜棱罐、奘罐、轉頭罐、鳥食罐、蟋蟀罐、八方燭台、獅鈕方章、盒、匜、燈、豆、盂、三足筒爐、筆管、奓斗、折沿盆、花盆、水仙盆、葵花式洗、缽、山石、磚、爵、骰盔子、合碗、碗、葵瓣口碗、菊瓣口碗、雞心碗、卧足碗、大墩碗、十棱碗、十棱高足碗、高足碗、高足杯、收口盤、撇口盤、葵花口盤、折沿盤、盞托、大罐、大梅瓶、天球瓶、撇口大瓶、扁壺、魚缸、大花盆、葵花口大盤、收口大盤等。
二、圖案紋飾特徵
宣德時期的青花紋飾,具有突出的時代特徵,不僅畫意豪放、生動,筆法酣暢流利,粗細皆有,而且內容題材廣泛。
過去認為明代繪翼龍和穿花龍紋器始於正德,現據實物證明,出現的時代可以上溯至洪武、永樂時期或者更早。另外,過去一般以為「宣青」中很少描繪人物,現在卻從所見到的器物和有關資料中,發現不少內容豐富的人物場景,結合後來青化瓷中大量出現的以人物為主題的紋飾,更加說明宣德時已經為生動多姿的青花瓷故事人物畫奠定了基礎。
此時常用的工藝裝飾有:印、刻、劃、雕、錐拱、繪畫等。
三、胎釉特徵
(一)胎體
宣德時期,瓷土淘煉更加精細,燒結後更為縝密堅硬。永樂胎體則細潤有餘而堅硬不足。所以,同樣大小的器型,宣德器胎體較永樂的為重。
同時,宣德器胎體也有厚薄之分。大器多厚胎,底為無釉的砂底,處理光滑自然,無旋痕,常有火石紅斑。後仿宣德器物,胎體處理生硬而顯矯揉造作,於砂底常可以看到清晰的旋痕。
琢器胎體一般為分段橫接,處理雖較好,但仍能看出。
漿胎的胎質疏鬆、色黃,胎體開白色片紋,使其斷面有燒結不透的現象,扣之發聲沙啞。
(二)釉面
釉質與永樂相比,仍屬細潤,但多桔皮紋。就青花器而論,釉面多泛青,稱作「亮青釉」。有的青花器釉面氣泡密集,大小不一,顯雲霧狀,稱為「朦釉」,俗稱「唾沫釉」。清代仿宣德器中,尤多這種雲霧現象。
宣德器的高溫色釉中,都具有釉面桔皮紋和氣泡密集現象,少有例外。琢器器里釉汁淌流不勻,可見垂流痕。除大器為無釉白砂底外,中小器物底足多施釉,但器身與器足釉面色澤往往不一。器足釉面有以下幾種情況:
1、白色潔潤者,有桔皮紋,呈乳汁狀。
2、施釉不勻者,色泛漿白;於白釉中隱隱顯出一片黃色,又似串煙色,涅而少亮,俗稱「魚肚白」或「黃溢子」。
3、青白色者,晶瑩光亮。此現象常見於器物底部,並較器身稍亮。
4、漿胎開片者,呈牙黃色。
此外,器身、器足的邊際、稜角等轉折處,常有呈翠青色或亮青色的積釉。
宣德早期釉面與永樂一樣,尚無桔皮紋,而後增多;晚期出現潔白釉,又少見桔皮紋。
清代雍正時仿宣德器最多,但釉色青中泛白,釉泡大小一致而無層次,桔皮紋過於規整,亦不自然。
四、鑒定要點
(一)造型
宣德造型的特點是凝重渾厚。同類器型與永樂相比有細微差別,如扁腹綬帶葫蘆瓶、花澆、高足碗等。同時也有許多含外來色彩的器型。此時器型、品種繁多,居明代之冠。
(二)胎體
宣德器胎質細膩,多細砂底,琢器接痕少見。同類器與永樂相比,胎體乃顯厚重、堅緻。
(三)釉面
宣德釉面的突出特點為桔皮紋。青花器釉面呈亮青色,前期與後期釉面稍白,中期為青白色,釉面均很細潤。
(四)紋飾
其紋飾一改永樂的纖細風格,顯得粗重豪放,筆法蒼勁。尤以龍紋雄健威武之狀,為明、清兩代之最。
(五)青花色調
宣德青花有三種色料:進口「蘇泥勃青」料、國產料、進口和國產混合料。其中「蘇泥勃青」料最為常用,所繪青花自然暈散,形成濃重的凝聚結晶斑,深入胎骨。
其後期青花色調,或濃褐,或灰暗,少暈散和斑點。
(六)款識
宣德瓷器署有官窯年款的較永樂時顯著增多,一般為六字楷書款,個別亦有四字楷書款或採用篆書的;署款位置不定,器物全身各部位均有書寫。
(七)器足
器足有以下數種形式:
1、琢器多細砂平底寬圈足,無釉,無旋痕,泛有火石紅斑。
2、瓶、罐類中有台階形底,連續上凸,為宣德時獨創(成化時也有此類)。底均施釉,多署款識。
3、斜坡式盤底,盤心微有下凹,淺圈足,外牆內斂,里牆作斜坡狀,足脊處見稜角;另有與之相反的外直牆內斜坡足。清代雍正時仿德斜坡式盤底,於足脊處滾圓,如「泥鰍背」狀。
4、齊平足。足脊如刀切一般,但較之永樂器略顯倭角。
5、高足碗、杯見有平底高足、平底淺圈足與竹節或中空柄足,前兩種高足皆為把柄中空封底式。一般高柄足底多施釉,唯平底高足為光滑細潤的平砂底。
6、卧足,底心拱起,無圈足。
7、外牆內斂圈足,其足壁,外牆內斂,內牆陡直,多為盤類。
8、直牆圈足。見於骰盔子與大型碗類,其圈足里外牆均為直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