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十大美食小吃是成千上萬種台灣傳統小吃中最能體現台灣飲食特點的十種小吃。那麼都有哪些呢?你想不想自己動手試試看呢?
大腸包小腸
大腸包小腸是台灣相當普遍的小吃,炭火燒烤的大腸外皮微酥,肉餡米粒飽滿,夾上風味絕佳的香腸,鋪上酸菜、小黃瓜、薑片與菜脯蛋等小菜,一口咬下肉汁四溢,滿嘴的美味。而這麼有特色的傳統小吃,在東海夜市就能找到。位於東海大學西門町的官之霖大腸包小腸,是東海夜市裡頗具特色的小吃。
材料:
豬腸衣100公克、香腸1條、圓糯米300公克、圓糯米15公克、水煮花生75公克、紅蔥頭6粒、薑末15公克、香菜適量、沙拉油1/2杯。
調料:
A、雞粉1.5茶匙、百草粉少許、胡椒粉1小匙、醬油2大匙、麻油少許、鹽1茶匙、糖1茶匙、水360cc;
B、醬油膏適量。
製作方法
1、豬腸衣以鹽、白醋(份量外)搓揉沖洗乾淨再瀝干水份;圓糯米洗凈並泡
水2~4小時後,撈起瀝干水份;香腸煎熟;紅蔥頭切片,以沙拉油炸香後,撈起瀝干油脂;金鉤蝦洗凈切末;水煮花生稍氽燙後備用。
2、熱鍋,加入花生油將薑末、金鉤蝦炒香後起鍋,再於同一鍋內放入作法1的圓糯米、花生拌炒至約4~5分熟(即半生熟),再加入調味料A拌炒均勻後起鍋,即為大腸的內餡。
3、將豬腸衣一端打結,以漏斗灌入作法2的內餡,約6~7分滿,每15~20公分為一段,再用細麻繩綁緊,重覆此步驟直至大腸衣全部用畢。
4、蒸籠以大火煮水燒滾後,放入作法3的糯米腸後,以中火蒸40~50分鐘後取出,待稍涼時,由中間剖開夾入作法1的香腸,再淋上調味料B,撒上香菜即可。
鼎邊銼
許多人到基隆,都想一嘗鼎邊銼的口味。日本NHK獨家專訪,特地來基隆攝影專輯其製作過程。鼎邊銼是福州小吃,在福州人家裡這算是家常小吃。裏面有肉羹、蝦仁羹、金針、香菇、木耳、魷魚、小魚乾、竹筍、高麗菜,內容豐富,是標準的湯好料多。然而這只是配料,主菜是白白嫩嫩的一片稱之「鼎邊銼」。 「銼」是台語,為爬滾的意思。其製作是用米磨成米漿,沿着大鍋鼎邊滾下,米漿滑滾的動作叫銼,所成白白一片,就是鼎邊銼。鼎邊銼以邢家所做最為有名。傳說明末清初闖王李自成落難民間,向百姓乞討用以果腹的逃難點心,登基後因懷念這樣一道點心,不只為其命名還訂為御菜,流傳至今。
材料:
(1)在來米粉3杯、地瓜粉1杯、太白粉1杯、清水7杯
(2)金針1/2兩、香菇6朵、蚵3兩、水發魷魚1/2條、蝦仁羹2兩、韭菜花1/2兩
(1)其他料:高湯10杯、鹽1茶匙、胡椒粉少許、味精少許
做法:
①將材料(1)混合做成粉漿,待鍋燒熱後,由鍋邊四周淋一圈,使其附着於邊上。
②金針泡軟後,每條打結備用;香菇泡軟、去蒂、切絲;蚵洗凈,魷魚切絲,韭菜花切丁。
③待粉漿凝固時,在鍋中間加入高湯,並放人金針、香菇、魷魚、蚵,及蝦仁羹等配料。
④待湯汁煮滾時,刮下四周的粉漿皮,並切小塊與配料同煮,同時加入其他(1)料。
⑤熄火後再撒韭菜花粒,盛出即可。
重點提示:
①地瓜粉若顆粒太粗時,要先篩過再與其他粉料混合,或在調水後,浸泡片刻使顆粒完全溶解時再做。
⑦蝦仁羹是蝦仁裹魚漿類似魷魚羹、肉羹之類的材料,由於用量不多,可在菜場買成品,沒有蝦仁羹可加魷魚羹代替,不放也可以。
③金針泡水後打結,可防止煮的時候散開。
蚵仔煎
台灣小吃銷售排行榜第一名,因偶像劇《轉角遇到愛》被兩岸粉絲追捧。如今從台灣頭走到台灣尾,每到一地都可尋到蚵仔煎的芳影。一顆顆圓潤飽滿的蚵仔撒在鐵板上滋滋作響,澆上稀薄的太白粉漿後,再搭配幾片青菜和一個土雞蛋,最後畫龍點睛將酸酸甜甜的特製醬淋在剛離開爐火的蚵仔煎上,撲哧四溢的香氣 中,頓時迎來一陣噼噼啪啪的美美響聲。
蚵仔煎並非台灣特有小吃,在閩南語系地區(閩南、潮汕)自古有之,是一道常見的家常菜,蚵仔煎據傳是一種在貧窮社會之下所發明的一種創意料理,是先民困苦,在無法飽食下所發明的替代糧食,是一種貧苦生活的象徵。閩南,台灣,潮汕三地基本同根同源,在台灣它最早的名字叫「煎食追」,是台南安平地區一帶的老一輩的人都知道的傳統點心,是以加水後的番薯粉漿包裹蚵仔、雞蛋、蔥、香菜等食材所煎成的餅狀物。
關於它的起源,有一則有趣的故事。民間傳聞,西元1661年時,荷蘭軍隊佔領台南,泉州南安人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在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餘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台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想不到竟流傳後世,成了風靡全省的小吃。
另一種比較有根可循的說法是,台灣蚵仔煎是隨着鄭成功大軍和福建,潮汕移民的遷入,帶入了台灣本土。成為海峽兩岸人民共同喜愛的美味佳肴。如今台灣的蚵仔煎與閩南地區特別是泉州的蚵仔煎製作工藝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材料:
主料:新鮮海蠣200g、雞蛋4個
配料:香菜2棵、紅薯澱粉50g、木薯粉一把。胡蘿蔔1/2根、香蔥1根
調料:蚝油1大勺、蒜蓉辣醬1大勺、鹽1茶匙、糖30g
準備:
雞蛋打散,香蔥切碎,胡蘿蔔去皮、擦絲;
做法:
將新鮮海蠣洗凈,加入蚝油;
抓勻後腌制15分鐘;
將紅薯澱粉中加入適量水;
攪拌成均勻麵糊;
平底鍋中加入適量油,將腌制好的海蠣放入煎至七分熟;
倒入步驟4中的麵糊,攤成圓餅;
待麵糊開始凝固時放入胡蘿蔔絲;
待紅薯澱粉完全呈透明狀,順着邊緣倒入打好的蛋液;
待蛋液將要完全凝固時,撒入蔥花和香菜碎,煎至完全凝固;
將蒜蓉辣醬倒入碗中,撒上一些香菜,蘸食煎好的蚵仔煎即可。
阿宗麵線
「阿宗麵線」創立於1975年,算算也有三十多年的歷史,從創業時代的路旁攤,到現在擁有一家店面以及較多連鎖店,令同業刮目相看。
當初阿宗老伯推着小車,在台北大街小巷兜售自己製作的麵線。在完成了原始積累後,阿宗終於在台北西門町落了腳,有了一家小小的門面,打着自己的名頭,開了阿宗麵線以及連鎖店,生意越來越好,品種也越來越多。
阿宗麵線就是福建米面,上面淋着海鮮、豬肉、菇類……等澆頭。其特點是色黑條細,筋韌爽滑,挑起來不斷條,清香利口,讓人吃完之後還想再吃;其內容物包括手工製作的麵線、柴魚、筍絲以及豬大腸等材料。
以大腸為主要內容物的阿宗麵線,在大腸的處理與烹調上十分有特色,其大腸是以滷汁熬煮,所以每天開店前超過2個小時的處理過程是絕對不可少的。此外,由於阿宗麵線的煮法是將滷製好的大腸,放入以柴魚、麵線熬煮的湯頭,澆上香菜、蒜泥,香味四溢,再加上特別調製的勁爆辣醬,味道酸酸、甜甜十分爽口。阿宗麵線集中地體現了台菜豐盛的原料,精湛的技術和特殊的吃法,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麵線有人叫「麵線糊」,意謂麵線如漿糊般黏稠,而且配糶斗和麵線都和在同一鍋里。麵線里加了鮮蚵,叫「蚵仔麵線」;若以大腸為澆頭,則稱「大腸麵線」,如阿宗麵線。
阿宗麵線不提供座位,民眾只能站着吃或蹲着吃成為特色,也成為觀光景點。人手一碗麵線,即使都得站着吃,個個都是津津有味,這是西門町著名小吃阿宗麵線港澳觀光客也慕名而來,阿宗麵線成為台灣觀光景點。
店為前大排長龍的頭客,阿宗麵線發展出獨特、簡單卻有序管理的服務流程,從選擇大小碗開始、拿碗、舀麵線、給客人到收錢,一氣呵成,卻只不過花了短短不到15秒的時間,這在服務速度在速食主義盛行的今天,連麥當勞都比不上,相當具有競爭力。更聰明的是,阿宗麵線的店裡沒有設置座位,所以不論貴族還是平民,所有的客人一律都必須站着吃,這也增加了店裡的客流量。
甜不辣
有50多年歷史的賽門甜不辣一直安穩地坐在台灣本地小吃甜不辣的第一位的交椅上,不光是因為它的年頭長,更重要的是這種風味獨特的小吃充滿了變化與想像。賽門甜不辣的招牌來自70年代風靡台灣的國外電視劇《七海遊俠》,其中的男主角名叫賽門·鄧普拉,由於「鄧普拉」與「甜不辣」的發音接近,才有了這麼一個有趣的店號。賽門甜不辣的全手工製作工藝也是保證口感的重要因素,多少年來不曾改變,一碗甜辣醬混雜的美食就在這裡多年如一日地任憑風霜改變。
棺材板
棺材板是台南市有名的小吃之一。由名喚許六一的先生髮明的。有些店家為求吉利,將其改稱為官財板。棺材板的前身是用西式酥盒加上雞肝等中式配料做成的。一開始不稱棺材板,而為雞肝板。
據聞某日,台灣大學考古隊來到這家點心店品嘗雞肝板。在茶餘飯後,考古隊與許六一先生閑聊之際,一位教授忽然說:「這雞肝板外形很像我們正在挖掘的石板棺呢!」。而生性樂觀開朗的許六一先生聽完後,便爽朗地回答:「那從此我的雞肝板就命名為棺材板吧!」。因此,這個有點聳人聽聞的名號「棺材板」便取代了雞肝板的稱號。而由於形狀和偏甜的口味都很特殊,使得棺材板一炮而紅,遂成台南著名小吃之一,在沙卡里巴或赤崁樓附近皆有攤販。但事實上棺材板口味較油膩,銷售以觀光客為大宗,本地人不常食用。
做法
將麵包切成薄薄的麵包塊,下鍋油炸,炸到金黃色後撈起,掀起炸酥的一面,把中間挖空,再裝入由雞肝、雞腎、雞肉、豌豆、馬鈴薯、胡蘿蔔、地瓜粉、墨魚和蝦仁等精心調製的作料以高湯煮成再用些牛奶芶欠,再於麵包面上蘸上醬料,就成了大名鼎鼎的棺材板了。酥脆的外皮配上香滑可口的肉餡,香味濃郁,營養豐富。
彰化肉圓
彰化肉圓是台灣彰化縣的特產,據傳是由位於彰化市的一名肉圓攤業者吳許水桃所創。肉圓外皮多以甘薯粉製作,內餡視各家口味不同而有差異,但多數店家用豬後腿肉製成的絞肉,佐以香菇為主。 調理方法先將肉圓連同容器放入蒸籠蒸熟,固定外型,待食用時,再油炸而成。
彰化肉圓的主要材料是特選番薯粉(清明節後產制),上等豬肉、香菇、蛋黃、冬蝦、竹筍配蔥、玉桂香料。經過配製炊蒸,即是圓形表皮潤澤富彈性的半成品。放入不溫不燥的油鍋炸上數分鐘,撈起澆灑特製的佐料——糯米、花生、芝麻、糖攪拌而成的甜醬,加上上等壺底醬油。吃起來感覺皮脆餡香,味道可口。
材料:
米粉 100克,蕃薯粉 300克,水 550cc,餡料筍乾 200克,裡脊肉片 150克,香菇 30克,紅蔥酥 3大匙,醬油 1/3小匙,五香粉 1/3小匙,胡椒粉 1/3小匙,香菜 少許,蒜茸 少許,小碟子 數個,紅色食用色素 少許,醬油膏 5匙,海山醬 3大匙,味噌 2大匙,糖 3大匙,水 2/3杯,在來米粉 3大匙,水 4大匙
製作方法
1.將餡料中的筍乾洗凈,浸泡30分鐘,用熱水煮過,去除酸味,切成小丁狀備用。香菇泡軟去蒂後,切小丁,里肌肉片也切小塊備用。
2.餡料部份,燒熱鍋子,加入3大匙油,先將香菇丁、肉片炒香,再加入筍乾、紅蔥酥、醬油、五香粉及胡椒粉,拌炒均勻,等涼即可。
3.把粉漿材料拌勻,放在瓦斯爐上,用小火慢煮,煮的時候要用打蛋器不停的攪拌至濃稠狀,熄火後,等粉漿降至35℃時,即可製作肉圓。
4.將小碟子上抹上少許油,抹上粉漿,加入作法2完成的餡料,然後再鋪上一層粉漿,放入蒸籠中,一一做好,用中小火蒸熟,約需6~8分鐘。
5.紅色食用色素加入少許水拌勻,再用紙巾把水份吸干,即為印泥。
6.將蒸好的肉圓取出,等涼後脫模,在肉圓上蓋章,然後泡入溫油中,等到肉圓表皮變得Q軟即可撈出,瀝干油份。
7.放入碗中,用剪刀剪出十字備用。把醬料材料一起煮磙,把勾芡材料拌勻後,倒入醬料中拌勻即為淋醬。將淋醬淋在肉圓上,再放入少許蒜茸及香菜即完成彰化肉圓。
薑母鴨
薑母鴨這道美食起源於福建泉州,而後傳至中國其它地區乃至海外,是福建一道漢族傳統的名小吃。它既能氣血雙補,同時搭配的鴨肉有滋陰降火功效。美食中的葯膳滋而不膩,溫而不燥,適合於秋季和冬季食用。
在80年代後期在台灣流行起來的進補小食,將台灣特產的紅面番鴨煮熟,取鴨肉和老薑(也被稱做薑母),搭配上胡麻油、米酒、中藥的藥材包,混合放在客人面前熬煮,炭火更佳,好似鴨湯火鍋一般。
材料:母麻鴨、姜、芝麻油、江米酒、老抽、白糖、枸杞子、食鹽
做法:
1、將鴨肉洗凈後切塊,老薑切成片。
2、鍋中放入芝麻油,中火燒至6成熱時放入薑片,慢慢地煸香。
3、待薑片煸至微微發黃時將鴨肉倒入。
4、炒至鴨肉變色時倒入適量的老抽炒至上色,炒均勻後倒入米酒,繼續維持中火翻炒約15分鐘。
5、炒至鴨肉水分炒干,顏色變深的時候,加入糖,八角,桂皮,香葉,加適量的鹽調味。
6、加入沒過鴨肉的開水,開大火燒至沸騰,轉小火慢慢燉1.5個小時。
7、出鍋前10分鐘將洗凈的枸杞加入,開大火拌勻燒至湯汁濃香即可。
忠孝東路清真黃牛肉麵館
著名美食家、旅行家舒國治先生強烈推薦,號稱:「純粹鮮香上,此店全台北稱第一」。牛肉湯香醇、鮮腴、凈清,不帶一絲其他作料味(如豆瓣、花 椒、肉桂、沙茶、番茄、醬油)。有的行家在吃面時欲極盡酣暢淋漓,特囑牛肉另擱放一盤,只全心大口呼嚕吃面,肉僅偶夾一兩片,所剩肉片打包帶走回家。
生炒花枝
僅憑「生炒花枝」這個美名,就當先品為快。「花枝」是由主料魷魚,配以各類竹筍、胡蘿蔔熬制而成的。之所以叫「花枝」,是因為魷魚上部有十個肉腕,形如花枝,於是形象地取名。一口咬下去,會感覺到鮮美湯汁溢出,而滑韌的花枝口感更是一絕。
原料:
花枝600克,胡蘿蔔1/4條,濕木耳(或香菇)2朵,筍1/4根,小黃瓜1/2條,蔥2根(切段),沙茶醬2大匙,鹽2茶匙,糖1大匙,胡椒粉1/2茶匙,酒1/2茶匙,高湯頭400毫升,太白粉水1大匙,烏醋1茶匙,香麻油1茶匙。
製法:1、花枝洗;爭去膜後,切花條狀氽燙備用。菜料除蔥以外全切片後氽燙備用。
2、蔥段爆香後,放入切片菜料拌炒香,再加入調味料煮開。
3、加入花枝條,煮開後加入太白粉水勾薄芡。
4、起鍋前加些烏醋與香油拌勻,即可盛盤。
能看到這裡說明你是一個真正的吃貨,但如果你能把這十種菜全部做出來,那真是不得不佩服得五體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