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遠嫁日本的林志玲產後首次在台灣現身!
在新書發佈會現場,她身穿一襲長裙,披肩長發顯得十分溫柔。
說到自己的婚姻和與兒子的生活點滴,她幾度哽咽落淚。
此前,黑澤志平家暴、出軌的傳聞甚囂塵上,林志玲一直沒有出面回應。
這次,她突然高調宣布回國發展,理由是要照顧年邁的母親。
而黑澤志平也回應稱不會隨林志玲搬到台灣。
才結婚三年就兩地分居,讓網友們紛紛猜測,林志玲是不是離婚了。
但說回來,婚姻是他們自己的,旁人不好多猜測。
最讓我意外的是,不少網友說林志玲結婚後沒有少女感了,狀態遠不如從前。
他們得出了一個結論:林志玲被毀了!
無獨有偶,剛生完二胎不久的郭碧婷也被嘲臉上膠原蛋白嚴重流失。
兩個人一個曾經是亞洲第一女神,一個被稱為國民女神,如今卻被嘲顏值,我感到無限唏噓。
在網友看來,正是生孩子毀掉了她們的顏值。
戲謔的是,當男明星因為帶孩子狀態不佳時,網友卻紛紛表示鼓勵。
同樣身為父母,同樣身為明星,僅僅是因為性別不同,待遇就千差萬別。
而類似的事情,在互聯網不斷上演着。
最近,我看到了一個概念叫「妊娠伴隨綜合征」。
指的是丈夫在妻子出現妊娠反應時,也會出現隨之出現這樣的癥狀;當妻子的妊娠反應結束後,丈夫的癥狀也會隨之消失。
鄭鈞就曾在節目上透露在劉芸懷孕期間出現了這種癥狀。
值得討論的是,男人出現這種癥狀,就有人誇他是好男人,愛自己妻子才會這樣。
他們什麼都沒做,就已經獲得了鮮花和掌聲。
但事實上這種情況對男性來說很少,不及女性生育痛苦的千分之一。
類似的事情屢見不鮮,某視頻平台上的百萬網紅阿爆在家全職帶娃,被診斷出了中度焦慮和抑鬱。
他在這期間悲觀、易怒,憤怒的面目像一頭野獸,常常嚇哭孩子。
而抑鬱的根源在於為了孩子,他從原本光鮮亮麗的模特淪為了灰頭土臉的奶爸。
互聯網上對他一片讚揚,瞬間衝上了熱搜。
我也十分敬佩他為家庭的付出,但這不正是大多數寶媽的真實寫照嗎?
下面這個視頻看得我膽戰心驚,視頻中寶媽獨自帶娃,由於腱鞘炎和生理期,身體十分不舒適。
但孩子還一步一步緊跟着她,崩潰的她只能蹲在地上,對孩子怒吼。
不同的是,阿爆沒有經濟壓力,家中有保姆幫忙,還有妻子的理解和體恤。
僅僅是帶孩子,就讓他身心俱疲,走向抑鬱。
他們作為父親,僅僅承擔了一部分痛苦就被謳歌,而這卻是更多媽媽們稀鬆平常的生活。
可笑的是,有些男性並沒有因為這樣的寬容對妻子多一絲理解。
即使親眼見過妻子生育的樣子,還能把這樣的痛苦拿來當作談資。
某百萬博主的老公看到老婆生產的樣子後,居然這樣描述:
「讓老公陪產就相當於勸他離婚!」
「那麼大一灘的血,整個場面很血腥,我都要吐了。」
「還要剪臍帶,滋啦滋啦的聲音,聽得我雞皮疙瘩都掉一地。」
從他的眼中,絲毫看不到對妻子的心疼,有的只有對這段經歷的厭惡。
而女性面對的苦難遠不止生育,更難的是之後的哺乳、撫養。
但在崩潰的邊緣,她們面對的是事不關己,甚至嫌自己煩的老公。
明明只需要承擔一部分責任就能被叫做好爸爸,可大多數男性選擇了視而不見。
我有個朋友曾經坦言,帶孩子的時候想過從樓頂上跳下去。
自從生下孩子,她就辭職當起了全職媽媽。每天帶孩子、做家務。丈夫卻責罵她:
整天無所事事,連孩子都帶不好。
聽到這句話的她心裏好像撕開了一刀口子,深可見血。
如她所說,壓垮她的不是身體上的累,而是丈夫的不理解和冷眼旁觀。
但比起現實生活,互聯網上的現象卻十分荒謬。
網上的男性十分會利用大眾的寬容,開始偽裝全職奶爸來愚弄大眾、博取流量。
還記得貴州畢節那個哭訴自己帶孩子辛苦的上門女婿嗎?
在視頻中,他稱自己每天帶孩子,孩子還不跟自己姓,身上只有不到200塊錢。
而他之所以能火,正如他自己所說,是因為獵奇心理。
因為女性為孩子犧牲自我是生活中極為普遍的情況,而男性育兒則十分稀少,更有新聞價值。
正應了互聯網上那句流行的話:「性別互換,評論過萬。」
奇怪的是,輿論在追捧男性育兒的同時,試圖扼殺女性的生育之苦。
前段時間,一個孕媽記錄自己懷孕期間身體變化的視頻被下架了,原因是露出了妊娠紋,影響用戶感官體驗。最後,她的賬號甚至被封禁了。
說實在的,我承認那些紋路肉眼看上去並不算美好,但那是媽媽們身體上最真實的生育痕迹,為什麼要遮掩呢?
這件事和互聯網上對育兒男性鋪天蓋地的宣傳對比,我突然感受到了一股可悲:
男女角色互換居然有如此多的關注度,即使很多內容都是演的。
比如,這位曾先生親口承認自己的視頻有表演成分。
而這樣的事情早已不是孤例。
比如當初某短視頻平台上吸粉百萬的「奶爸小強」,就被扒出孩子、老婆都是假的,在家辛苦帶娃都是劇本。
c最近,遠嫁日本的林志玲產後首次在台灣現身!
在新書發佈會現場,她身穿一襲長裙,披肩長發顯得十分溫柔。
說到自己的婚姻和與兒子的生活點滴,她幾度哽咽落淚。
此前,黑澤志平家暴、出軌的傳聞甚囂塵上,林志玲一直沒有出面回應。
這次,她突然高調宣布回國發展,理由是要照顧年邁的母親。
而黑澤志平也回應稱不會隨林志玲搬到台灣。
才結婚三年就兩地分居,讓網友們紛紛猜測,林志玲是不是離婚了。
但說回來,婚姻是他們自己的,旁人不好多猜測。
最讓我意外的是,不少網友說林志玲結婚後沒有少女感了,狀態遠不如從前。
他們得出了一個結論:林志玲被毀了!
無獨有偶,剛生完二胎不久的郭碧婷也被嘲臉上膠原蛋白嚴重流失。
兩個人一個曾經是亞洲第一女神,一個被稱為國民女神,如今卻被嘲顏值,我感到無限唏噓。
在網友看來,正是生孩子毀掉了她們的顏值。
戲謔的是,當男明星因為帶孩子狀態不佳時,網友卻紛紛表示鼓勵。
同樣身為父母,同樣身為明星,僅僅是因為性別不同,待遇就千差萬別。
而類似的事情,在互聯網不斷上演着。
最近,我看到了一個概念叫「妊娠伴隨綜合征」。
指的是丈夫在妻子出現妊娠反應時,也會出現隨之出現這樣的癥狀;當妻子的妊娠反應結束後,丈夫的癥狀也會隨之消失。
鄭鈞就曾在節目上透露在劉芸懷孕期間出現了這種癥狀。
值得討論的是,男人出現這種癥狀,就有人誇他是好男人,愛自己妻子才會這樣。
他們什麼都沒做,就已經獲得了鮮花和掌聲。
但事實上這種情況對男性來說很少,不及女性生育痛苦的千分之一。
類似的事情屢見不鮮,某視頻平台上的百萬網紅阿爆在家全職帶娃,被診斷出了中度焦慮和抑鬱。
他在這期間悲觀、易怒,憤怒的面目像一頭野獸,常常嚇哭孩子。
而抑鬱的根源在於為了孩子,他從原本光鮮亮麗的模特淪為了灰頭土臉的奶爸。
互聯網上對他一片讚揚,瞬間衝上了熱搜。
我也十分敬佩他為家庭的付出,但這不正是大多數寶媽的真實寫照嗎?
下面這個視頻看得我膽戰心驚,視頻中寶媽獨自帶娃,由於腱鞘炎和生理期,身體十分不舒適。
但孩子還一步一步緊跟着她,崩潰的她只能蹲在地上,對孩子怒吼。
不同的是,阿爆沒有經濟壓力,家中有保姆幫忙,還有妻子的理解和體恤。
僅僅是帶孩子,就讓他身心俱疲,走向抑鬱。
他們作為父親,僅僅承擔了一部分痛苦就被謳歌,而這卻是更多媽媽們稀鬆平常的生活。
可笑的是,有些男性並沒有因為這樣的寬容對妻子多一絲理解。
即使親眼見過妻子生育的樣子,還能把這樣的痛苦拿來當作談資。
某百萬博主的老公看到老婆生產的樣子後,居然這樣描述:
「讓老公陪產就相當於勸他離婚!」
「那麼大一灘的血,整個場面很血腥,我都要吐了。」
「還要剪臍帶,滋啦滋啦的聲音,聽得我雞皮疙瘩都掉一地。」
從他的眼中,絲毫看不到對妻子的心疼,有的只有對這段經歷的厭惡。
而女性面對的苦難遠不止生育,更難的是之後的哺乳、撫養。
但在崩潰的邊緣,她們面對的是事不關己,甚至嫌自己煩的老公。
明明只需要承擔一部分責任就能被叫做好爸爸,可大多數男性選擇了視而不見。
我有個朋友曾經坦言,帶孩子的時候想過從樓頂上跳下去。
自從生下孩子,她就辭職當起了全職媽媽。每天帶孩子、做家務。丈夫卻責罵她:
整天無所事事,連孩子都帶不好。
聽到這句話的她心裏好像撕開了一刀口子,深可見血。
如她所說,壓垮她的不是身體上的累,而是丈夫的不理解和冷眼旁觀。
但比起現實生活,互聯網上的現象卻十分荒謬。
網上的男性十分會利用大眾的寬容,開始偽裝全職奶爸來愚弄大眾、博取流量。
還記得貴州畢節那個哭訴自己帶孩子辛苦的上門女婿嗎?
在視頻中,他稱自己每天帶孩子,孩子還不跟自己姓,身上只有不到200塊錢。
而他之所以能火,正如他自己所說,是因為獵奇心理。
因為女性為孩子犧牲自我是生活中極為普遍的情況,而男性育兒則十分稀少,更有新聞價值。
正應了互聯網上那句流行的話:「性別互換,評論過萬。」
奇怪的是,輿論在追捧男性育兒的同時,試圖扼殺女性的生育之苦。
前段時間,一個孕媽記錄自己懷孕期間身體變化的視頻被下架了,原因是露出了妊娠紋,影響用戶感官體驗。最後,她的賬號甚至被封禁了。
說實在的,我承認那些紋路肉眼看上去並不算美好,但那是媽媽們身體上最真實的生育痕迹,為什麼要遮掩呢?
這件事和互聯網上對育兒男性鋪天蓋地的宣傳對比,我突然感受到了一股可悲:
男女角色互換居然有如此多的關注度,即使很多內容都是演的。
比如,這位曾先生親口承認自己的視頻有表演成分。
而這樣的事情早已不是孤例。
比如當初某短視頻平台上吸粉百萬的「奶爸小強」,就被扒出孩子、老婆都是假的,在家辛苦帶娃都是劇本。
女性為生育的付出成了他們的流量密碼,分走了對寶媽們本就不多的關注。
我寫下這篇文章,並不是宣揚恐婚恐育,或是譴責男性,而是懇求大家對寶媽們多一些理解。
她們的困境是互通的,一旦有了孩子,就被捆綁住了一生。
生理上,要承受生育的一系列痛苦;心理上,得不到家人的理解。
沒有經歷過的人,都說帶孩子很輕鬆,就是在家享清福。
但真實的她們,應該比誰都想擺脫這種被禁錮的生活。
女性選擇做全職寶媽並不是為了偷懶,而是為了家庭和孩子選擇了犧牲自己。
誠然,為家庭犧牲自己的人都值得被讚揚。
但在可憐育兒男性們的同時,請分一些關注給寶媽們。
她們需要的是大家發自內心地「看見」,那樣才不是一個孤立無援的戰士!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