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號木杆 : 它是最貴的杆子卻製造最多的OB。
2.三號木杆:貪生怕死的用於開球,自認高手的用於進攻果嶺,主要使用在五桿洞的第二桿,但..很少有人一生中連續成功兩次以上。
3.五號木杆:使用在球道上,它存在的意義只是為了留住一些快被高爾夫淘汰的球員。
4.二號鐵杆:使用在狹窄的球道或是在風中開球,難度甚高,大多為職業選手使用。
在白梯開球的業餘球員原本不需要配置,他們會購買此桿的原因是用於展示自己的球技等級,如使用於梯台上時則千篇一律會打出抗風地滾球,這種球路抗風的程度優於伍茲使用二號鐵杆打出的針刺飛彈。
5.三號鐵杆:使用在球道上,或者是長三桿洞。
它讓我們了解高爾夫的難以訓服,教導我們尊敬高爾夫,但很多人不己為難,他們乾脆將它抽離桿袋。
6.四號鐵杆:作用與三號鐵杆相同,在偶而忘記帶推桿時兼代推桿使用。
很多人聲稱這是他最善長的桿,如同八十歲的老翁聲稱他是一夜七次郎一樣,只是聲稱而已,誰不會!
7.五號鐵杆:用於三桿洞以及狹窄的球道上。大部份的時候是在幫球員擦屁股, 在球員連開了N個OB, 同伴們快笑死在梯台上的時候使用。
8.六號鐵杆:就像人的無名指一樣沒有人確定它的用途。它存在球包的理由只是為了補齊號碼,讓球杆在球包里排列整齊。
9.七號鐵杆:這根桿隱藏着一個天大的秘密,它是所有高爾夫教練們唯一會打的鐵杆,這解釋了他們為何總是拿七號鐵杆教學生。
10.八號鐵杆:使用在球道上將球送上果領,但球一定會進入沙坑。越是瞄果領~進沙坑,果領~進沙坑,生生不息。如果違反以上的定律,這支鐵杆應該是壞了,請送修
11.九號鐵杆:大家公認此桿是最容,最容易失誤的桿。因為它看起來很容易讓人失去戒心,反而惹出大貨。就像是煙酒上面有害健康的警語一樣,目前正在研究以後生產的九號鐵的頸部上加註警語:此桿失誤率高請小心使用。
12.P桿:使用於處理不佳且難堪的情況,是鐵杆中最忙碌的,少有機會在球包里休息。整場球里它幾乎都只在球頭和球員的手中傳來傳去。
13.A桿:這支杆是婚外情的私生子,它的身份極為尷尬,因為正規的鐵杆里沒有它,大都另外需要選配。它擁有很多化名,普遍的叫A桿,有的稱呼它F桿或U桿,有的就乾脆稱它11號。
14.P/S桿:最有創意也是最沒創意的名字叫P/S,意思是說這跟桿的使用範圍就在P與S之間,而它的擊球距離就是P桿與S桿的距離相加再除以二,很簡單也很複雜,不知你聽懂沒?
15.S桿:主要使用在將落於沙坑中的球打上果領,正確的方法是不必打球而直接打擊球下方的沙子,以沙子當媒介讓球上到果嶺,於是某些老實的球員就會在沙坑中不斷的打沙子,再打沙子, 一直打沙子...
16.推桿:不論是什麼牌子,我敢保證!!不管推幾次,一定推得進~~~
PRGR iD系列球杆,從高爾夫球選手的「感性」和「數據資料」中誕生的iD品牌。
i = INSPIRATION
球杆設計注重高爾夫球手的感性
D = Data
致力於收集和解析基礎數據
i = INSPIRATION靈感
體力和球杆的差距
△不會因年紀而下降肌力?長桿身、輕量化的球杆合適嗎?揮杆姿勢會不穩定嗎?
△使用45英寸和46英寸的比較(針對100名40歲-70歲業餘高爾夫球手的測試),45英寸完全釋放揮杆能量,45英寸擁有精準度能擊中甜蜜點
結果:平均起飛初速效率提高,平均擊球速度不會下降。
D=DATA數據(桿頭)
重心配置設計,初速提高+擊准率提高
- iD所有桿頭都將桿面中心推向最高初速點,把最大的能量傳給球
- 鵝頸重心設計更易擊球,方正擊球能提開0.5m/s 的球初速
- 桿面中心最高初速點設計,球初速可提升約0.7m/s
三點平衡設計,高初速區域的最大化
- 高效能桿面使用約91,000種不同厚度組成
- 混合壁厚實的面部設計
D=DATA數據(桿身)
碳素桿身,超高精度的桿身設計
- 成型時用玻璃膜塗在最外層上,此設計通過拋光保證碳纖維的穩定性
- 因研磨量少,品質、性能上能下降桿身的不穩定性
SPEC STEEL III,實現長桿易打性及可控制的短桿
在保持鋼質重量感的同時
- 長桿是保持絕佳的彈性 容易起球的高彈道
- 短桿保持穩定性 穩定的飛行距離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