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A計劃》里有一個經典片段:成龍從15米高的鐘樓跳下,穿過幾層雨篷,砸在地面上,被人攙扶起來時他說了一句:「我終於證明了一件事,這個世界上真有地心引力啊。」
人人都說香港動作片經典,而這些作品,是幾代龍虎武師以命搏來的奇蹟。用導演徐克的話說:「他們以前做的事情,可能往後也不會有人能做得到。」
用命搏出的「東方好萊塢」
所謂龍虎武師,是香港動作片的特殊工種,他們常常站在巨星的背面,做替身、做特技、提前試試動作的危險,做的全是最刺激驚險的工作。
當年,南下的戲劇班子在香港創辦戲劇學校,京劇大師于占元培養出元龍(洪金寶)、元樓(成龍)、元彪、元奎、元華、元武、元泰為代表的「七小福」,粉菊花收下林正英、董瑋等徒弟,東方戲劇學校則走出徐忠信、程小東、火星……
少年學成之後,開始擔任電影替身、龍套等角色。當李小龍時代到來,香港動作電影風格為之一變,從「虛招」轉向「實戰」,一批龍虎武師就此集結。
李小龍去世後,動作片一度陷入低潮期,但幾年後,劉家班、洪家班、成家班和袁家班四大動作班底崛起,一個最輝煌的時代到來。
人們常常會懷念香港動作片那種拳拳到肉、酣暢淋漓的刺激感,事實上,龍虎武師是真摔、真打、真跳、真受傷。
《A計劃》里成龍從鐘樓一躍而下,但拍之前是體重相當的火星先做了「實驗」,「你做了還沒死,大哥(成龍)就來了。」
《省港旗兵》里,洪家班的「敢死隊成員」元武從高樓墜落,不是蹦下來,而是背朝下摔到硬邦邦的溜冰場,當場摔昏過去。
《龍的心》里,8名武師同時從7樓跳下,周圍還伴有真實的爆炸,連爆破師都嚇到不敢按按鈕。一場戲拍完,導演喊的不是「收工」而是「救人」。
當時國外的人來探班,跟武行們說:「這樣你們也敢做嗎?這個動作誰做誰死啊!」
可能高科技特效無法比肩好萊塢,但龍虎武師足夠拚命,為了讓呈現在大銀幕的動作足夠精彩,他們不惜用血肉之軀挑戰極限,打造出一部部令人驚嘆的香港動作片。
導演徐克說,「因為他們證明了一件事,我們能做到的事情,是別的國家、別的文化做不到的,就算是好萊塢也要向我們致敬!」
特技人從不說不
也許有人問,為什麼他們要這麼拼?除了電影拍攝時的種種困難,還有來自同行和觀眾的壓力。
港片最輝煌時,午夜場是判斷一個作品火爆的指標,觀眾的反應也相當直接,好的就瘋狂鼓掌,差的就破口大罵,絲毫不顧忌在場導演的面子。
看完午夜場,劇組的人就回來開會,研究怎麼能想個更難的動作壓對方一頭,你跳7層樓,我就跳8層樓,你跳海,我就跳火海……
《黃飛鴻》里有段經典的倉庫竹梯大戰,但因為李連杰受傷,那場戲的動作大多由熊欣欣、谷軒昭等幾位武師來完成,每天16個小時,他們拍了整整31天。
「動作特技人從來不說『不行』!」武師們說,這是一種自虐式的虛榮感,「玩命到不講道理」、「我真的很驕傲地告訴別人,我以前是替身來的。」
龍虎武師中,很多人都是小小年紀就走上社會打拚,承擔起照顧全家的責任,經過練武的地方就偷偷學,希望長大後能保護家人。
他們的收入並不低,但拍戲時基本沒有保險,保險就是「大哥」,「大哥讓你做就做,受傷了大哥養你」。
遠去的武林
一群拼搏的人,一個拼搏的時代,造就了香港電影「盡皆過火,儘是癲狂」的傳奇。
1987年,邵氏停止電影製作,1998年,嘉禾競投失敗,2003年,清水灣影城廢棄,「東方好萊塢」漸成往事。
英雄遲暮,龍虎武師不再生龍活虎,有些人能轉型演員,但不是所有人都有好運氣。
雖然當年薪酬很高,但很多人並沒有理財觀念,「今朝有酒今朝醉」,一身傷病卻沒有積蓄,加上文化程度有限,他們的晚景並不十分如意。
拍紀錄片《龍虎武師》時,導演魏君子很想走進這些前輩武師們的生活,卻無一例外地遭到了拒絕,「因為他們信奉着一句話:不許英雄見白頭。」
當年的武師中,有人北上開枝散葉,帶武指、當導演;有人留下堅持,香港動作特技演員公會會長錢嘉樂還在繼續培養新人,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因為開工率不高,很難再出一個動作紅人。
今年夏天,《怒火·重案》讓人懷念香港動作片的激情,但「能打」的主演甄子丹已經 58 歲,謝霆鋒也已經 41 歲。
不過能看到的是,電影工業不斷更新迭代,龍虎武師的影響還在繼續。
很多知名電影的武術指導都說,自己師承龍虎武師,而多部好萊塢影片,也借鑒吸收了香港動作片的經驗。
在《龍虎武師》的片尾彩蛋,魏君子特意向林正英致敬,他是龍虎武師轉型演員的成功代表,「那時候他身價非常高,卻仍然可以去做替身,把自己摔成那樣,這是什麼精神?多麼敬業。」
一個時代遠去,但龍虎武師的精神,不該被忘記。
文/中新網記者 任思雨
編輯/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