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了解點拾投資的朋友們一定知道,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點拾投資的內容主要聚焦在主動權益的基金經理訪談上。我們長期堅信,主動權益基金在A股能創造比較好的超額收益,歷史上已經看到了,而未來比較長的時間也會如此。
回頭看,無論是和2015年5000點的高位相比,還是2007年6000點的高位相比,或者是2008年至今指數看似在3300點上下橫盤了十幾年,甚至每隔幾年就要出現「保衛3000點」的聲音。而在此期間,A股的主動權益基金絕大多數在不斷創出新高,相對指數的超額收益驚人。
就像基金經理在調研上市公司時,不斷強調管理層團隊的重要性。我們認為,在買基金產品的時候,這個基金經理對投資的理解、性格、價值觀,以及他身後的投研平台支持,都是極其重要的。買基金的一部分是買人,因為人是創造阿爾法的源泉。而且我們看到,如同中國的製造業和高科技行業一樣,資產管理公司有一批極其敬業、優秀、勤奮、專註的人,在為廣大持有人和社會的進步創造價值。
無論如何,點拾投資會依然專註在主動權益的大賽道中!
然而,近期我們也開始對指數基金的投資有了一些新想法,看到了一些新變化。
上證指數不漲的兩大原因
關於指數基金的故事,我們要先從「失真的上證指數」開始說起。。。
大家通常所說的,指數十年歸零、3000點保衛戰、股市沒有反映經濟的增長,背後都是指向了上證指數。關於上證指數的問題,我認為有三個問題:
首先,成分股的「魔咒」。許多公司一旦納入到成分股中,就開始走熊。最典型的例子是中石油。許多人不知道,中石油是全球第一個市值超過1萬億美元的公司,比蘋果早了10年時間。然而,這一天就是中石油2007年上市的當天,之後進入了慢慢熊途。從指數的設計看,上證指數總是缺乏一些「時代感」,而我們對標的美國標普500指數每隔10年就會大換血一次。

其次,中國資本市場的過度融資,也是指數表現不佳的原因。我們在幾年前看到一個數字,剔除金融後的A股所有上市公司累積的投資支出為25.5萬億,而他們實體企業的經營流入為22.3萬億現金。中間的差額達到了3.2萬億,意味着中國企業融資規模超過了回饋給股民的錢。
我們知道,股價長期表現和每股收益(EPS)有關。相比於其他國家,中國整體的盈利增長(E)還是很快的,但是由於股票數量(S)的增長也很快,把EPS最終攤薄了。我們幾年前看過橋水一批報告,統計了2011到2017年的數據。在這個階段,中國企業盈利的增速比其他國家都要快,整體盈利增長了116%,高於發達國家的32%盈利增長,也大幅高於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12%盈利增長。但是,在此期間A股的股票增發對每股收益拖累了89%。也就是如此強勁的盈利增長,最終只能轉換成26%的每股收益增長。也因為過度的股票增發,A股自從2011年以來估值是下滑12%。同期發達國家股市估值提升了27%,其他發展中國家股市估值提升了41%。

但是產品創新在優化結構
這幾年指數基金比較大的變化,就是來自不斷的產品創新。我們看到,基金公司編製了各種更加細分的指數,有些把寬基進行了優化(比如說MSCI中國指數),也有一些推出了各種細分行業和賽道的指數基金。
我們曾經在2018年對MSCI China指數做過一個研究,裏面包含了全球上市的中國優質企業。這個指數從2004年以來只有三年出現了下跌,而且截止2017年底已經創了歷史新高,超過了2007年的高點。我們曾經說過,A股其實很賺錢。2005到2017年,真正難以賺錢的熊市只有2008年,2011年和2015年下半年。巧合的是,這個指數維度的三年下跌,也分別是2008年(跌幅50%),2011年(跌幅18%)以及2015年(跌幅7%)。可以說MSCI China指數更加客觀反映了經濟基本面。其成分股中BAT的佔比超過了35%。

我們再從細分賽道和產品角度看。這幾年不少主動權益基金也變得越來越行業化、風格化,背後的核心原因是,基金經理開始更加專註在自己能力圈做投資。十幾年前,市場上基本上都是全天候的基金經理,而這些年來市場更多是專家型的基金經理。
在此前的一次訪談中,有一位在海外市場從業多年的多元資產配置基金經理跟我說,今天海外市場的全天候基金經理(Generalist)越來越少了,而專家型基金經理(Specialist)越來越多了。最終,可能全天候基金經理都不會有了,只剩下專家型的基金經理,這樣一個基金經理的超額收益Alpha,才能穩定維持。
從這個角度看,各類細分行業、賽道的指數基金,也是比較好的選擇。相比於主動權益基金,這些產品不會出現風格漂移的問題,所見就是所得。產品的信息有明確的投資範圍約束。比如說光伏ETF,是不會去買電動車的;電動車ETF,也不會去買光伏。
而且,產品的分類越來越廣,也越來越細。比如說消費品領域,已經有細分的白酒ETF;新能源領域的光伏和電動車,也有各自的ETF產品。幾乎大家能想到的細分賽道,都有了一些指數基金。
越來越多的產品創新,很大程度解決了寬基指數失真的問題。也讓指數基金產品,有了更多的受眾!
一部分基民的交易性需求
這幾年研究基金的過程中,也開始理解基民的多元化需求。從我自己的角度出發,認為投資就應該長期持有。我甚至在一些直播中說過,只要信任的基金經理不離職,我是永遠不會賣出持有的這隻基金。因為,我本身投資基金的也是閑錢,而且也理解投資只有拿得長,才有好的回報,更重要的是,我堅信中國的「國運」,相信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一定是不斷向上的。
但是,這些年我發現,自己的投資想法,並不能代表所有人。就如同羅聞全教授在《適應性市場》這本書中說過的,資本市場有由許多種「生物」組成的,而不是單一的生物。這就像我們生活的環境,正是因為多生物的狀態,才能實現更好的組織進化。
交易性需求,是確確實實不少人的需求。而指數基金對於市場的交易性需求,會提供更低的費率和更好的便捷性。比如說,今年4月27日低點反彈至今,表現最好的就是新能源汽車。那麼有些人,可以通過交易新能源汽車的指數基金,獲得比較好的收益。再早一些,當海外中概股暴跌的時候,我身邊也有許多朋友來問我,有沒有相關的指數基金能夠抄底。
對於有交易性需求的基民來說,他們通常對市場有一定判斷,比如說市場底部想抄底新能源車,港股暴跌適合想抄底互聯網基金。這些基民本質希望交易某種貝塔,那麼純貝塔的指數基金,就是最好的選擇。
美國過去10年是指數基金的盛宴
從美國的角度看,2009年開始的這一輪牛市,是指數基金的盛宴。資金不斷從絕對收益的對沖基金贖回,買入純貝塔的指數基金。我們也記得那個巴菲特著名的10年賭約,最後巴菲特看好的標普500指數,完勝FOHF。而從交易量、交易的活躍度來看,指數基金在美股佔比已經越來越高。甚至今天,美國管理規模最大的兩家資產管理公司BlackRock和Vanguard,都不是什麼百年老店,通過推廣指數基金,規模遠遠超過了一批存在幾十年的基金公司。
美國指數基金的大發展,離不開指數長期的走牛。我們看到1980年至今,標普500指數跌幅超過10%的年份只有2001、2002、2008三年(2022年目前是跌幅21%)。而標普500下跌的年份只有9次,其餘30多年都是上漲的。

於是我們看到,在一個足夠長的時間範圍內,投資優質的指數成為了美國過去20年最好的資產之一。以2002到2021年的數據看,標普500指數的年化收益率達到9.5%,超越了幾乎所有的資產,大幅跑贏普通投資者的3.6%年化收益率。而且相比收益率更高的REITs,新興市場股票,標普500指數基金投資更方便,更透明。

我們並不認為中國傳統的寬基指數會複製美國的標普500,但是在一個不斷創新的資本市場中,或許已經出現了一些比較好的底層寬基指數,能夠給中國的持有人帶來比較好的長期收益,也會推動指數基金的大發展。
於是我們選擇開一個新號。。。
在看到了指數基金的一系列產品創新、客觀存在的用戶需求、以及海外的指數基金大發展後,我們也決定開設一個新的公眾號:ETF研究室。
在這個公眾號中,我們會結束各種創新的指數基金產品,也會基於行情熱點對一些具備交易價值的指數基金產品做推薦。這個新的公眾號在內容上,會和我們先有的點拾投資有所區隔,並且由單獨的團隊負責。
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長期作為資產管理行業的「外部觀察者」,見證和陪伴這個最好的時代,為大家提供有價值的思考,幫助資產管理行業不斷前行!
- end -

上下滑動閱讀更多內容
安 昀 | 鮑無可 | 賁興振 | 薄官輝 | 畢天宇 | 曹 晉
曹 霞 | 曹文俊 | 常亞橋 | 常 蓁 | 常 遠 | 崔建波
陳璇淼 | 陳 平 | 陳 媛 | 陳立秋 | 陳 軍 | 陳覺平
陳文揚 | 陳 宇 | 陳金偉 | 陳國光 | 陳 瑋 | 陳樂天
陳軼平 | 陳良棟 | 程 彧 | 程 洲 | 程 琨 | 程 濤
崔 瑩 | 蔡嵩松 | 蔡 濱 | 蔡志鵬 | 代雲峰 | 鄧炯鵬
董偉煒 | 董 超 | 董 梁 | 杜曉海 | 杜 洋 | 馮明遠
傅奕翔 | 付 斌 | 付 娟 | 費 逸 | 范 潔 | 范庭芳
方鈺涵 | 方 緯 | 方 抗 | 高蘭君 | 剛登峰 | 葛 晨
顧耀強 | 谷琦彬 | 歸 凱 | 郭 銳 | 郭 堃 | 郭相博
鞏懷志 | 韓 冬 | 韓海平 | 韓 冰 | 郝旭東 | 郝 淼
何 帥 | 何曉春 | 何 琦 | 何以廣 | 賀 喆 | 侯振新
侯 梧 | 侯 傑 | 洪 流 | 胡昕煒 | 胡魯濱 | 胡宜斌
胡 濤 | 胡 偉 | 胡志利 | 胡 喆 | 黃 峰 | 黃 力
黃立華 | 黃 波 | 黃 晧 | 姜 誠 | 蔣 鑫 | 蔣 璆
江 勇 | 江 琦 | 紀文靜 | 焦 巍 | 賈 鵬 | 金晟哲
金笑非 | 金梓才 | 季新星 | 季 鵬 | 匡 偉 | 孔令超
勞傑男 | 雷 鳴 | 李德輝 | 李 琛 | 李曉西 | 李曉星
李元博 | 李耀柱 | 李玉剛 | 李健偉 | 李 建 | 李佳存
李 巍 | 李 競 | 李振興 | 李 欣 | 李少君 | 李 瑞
李文賓 | 李 彪 | 李宜璇 | 厲葉淼 | 黎海威 | 梁 浩
梁 輝 | 梁 力 | 梁永強 | 梁文濤 | 廖瀚博 | 林 慶
林劍平 | 劉 斌 | 劉 波 | 劉 輝 | 劉格菘 | 劉 江
劉曉龍 | 劉 蘇 | 劉 銳 | 劉 平 | 劉 瀟 | 劉 兵
劉 曉 | 劉開運 | 劉元海 | 劉心任 | 劉志輝 | 劉偉偉
柳世慶 | 柳萬軍 | 陸 彬 | 陸政哲 | 陸 欣 | 陸 航
陸 奔 | 羅春蕾 | 羅世鋒 | 羅佳明 | 駱 瑩 | 呂佳瑋
呂越超 | 樓慧源 | 馬 翔 | 馬 龍 | 毛從容 | 莫海波
苗 宇 | 牛 勇 | 倪權生 | 彭凌志 | 潘中寧 | 潘 明
蒲世林 | 齊 皓 | 祁 禾 | 邱璟旻 | 丘棟榮 | 邱 傑
錢偉華 | 秦 毅 | 秦緒文 | 曲 徑 | 饒 剛 | 任琳娜
宋海岸 | 石海慧 | 石 波 | 沈 楠 | 沈雪峰 | 史 偉
是星濤 | 蘇謀東 | 孫 芳 | 孫 偉民生加銀 | 孫 偉東方紅
孫軼佳 | 孫浩中 | 邵 卓 | 唐頤恆 | 唐 華 | 譚冬寒
譚鵬萬 | 譚 麗 | 田彧龍 | 田 瑀 | 屠環宇 | 陶 燦
萬建軍 | 王大鵬 | 王東傑 | 王 剛 | 王君正 | 王 涵
王 俊 | 王 培 | 王 鵬 | 王 栩 | 王延飛 | 王宗合
王克玉 | 王 景 | 王詩瑤 | 王曉明 | 王奇瑋 | 王筱苓
王園園 | 王 垠 | 王文祥 | 王 睿 | 王海濤 | 王登元
王 健 | 王德倫 | 王浩冰 | 魏曉雪 | 魏 東 | 翁啟森
吳 星 | 吳 達 | 吳豐樹 | 吳 印 | 吳 渭 | 吳 越
吳 弦 | 伍 旋 | 武 傑 | 肖瑞瑾 | 肖威兵 | 謝書英
謝振東 | 徐荔蓉 | 徐志敏 | 徐 成 | 徐 斌 | 徐 博
徐志華 | 徐習佳 | 許文星 | 許 炎 | 許望偉 | 薛冀穎
夏 雨 | 顏 媛 | 閆 旭 | 楊 棟 | 楊 浩 | 楊 瑨
楊銳文 | 楊 帆 | 楊岳斌 | 楊 明 | 楊曉斌 | 姚 躍
姚志鵬 | 葉 松 | 葉 展 | 易智泉 | 於 渤 | 於 洋
於善輝 | 於浩成 | 俞曉斌 | 袁 宜 | 袁 航 | 袁 曦
袁多武 | 余小波 | 余芽芳 | 余科苗 | 張丹華 | 張東一
張 凱 | 張 峰富國 | 張 峰農銀匯理 | 張 鋒 | 張漢毅
張 暉 | 張 慧 | 張金濤 | 張 駿 | 張 萍 | 張 帆
張延鵬 | 張迎軍 | 張益馳 | 張鴻羽 | 張 弘 | 張 寓
張宇帆 | 張 堃 | 張仲維 | 張 勛 | 張 靖 | 張 亮
章 恆 | 章 暉 | 章旭峰 | 章秀奇 | 章鴿武 | 詹 成
趙曉東 | 趙 強 | 趙 劍 | 曾 剛 | 鄭澄然 | 鄭慧蓮
鄭 科 | 鄭 磊 | 鄭巍山 | 鄭 偉 | 鄭澤鴻 | 鄭 日
周應波 | 周克平 | 周 良 | 周雪軍 | 周 雲 | 周 楊
周 崟 | 朱 平 | 朱 贇 | 朱曉亮 | 鍾 贇 | 朱 熠
左金保 | 趙 蓓 | 鄒立虎 | 鄒維娜 | 鄒 唯 | 鄒 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