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兩岸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在該框架下,島內多達500餘項產品能夠免稅銷往大陸,這也是大陸出於惠台善意所做出的讓利,一度被兩岸民眾戲謔為「不平等協議」。
自佩洛西竄訪以來,兩岸關係高度緊張,大陸針對島內「台獨」分子,實施了一系列反對措施。然而這也引來部分農漁民以及中小企業擔憂,大陸是否有取消ECFA的打算。
帶着這樣的疑問,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赴陸一行,國台辦副主任陳元豐明確告知,不希望看到兩岸關係惡化影響ECFA早收清單。由此判斷目前應該沒有類似問題,島內民眾大可放心。
島內經濟嚴重依賴大陸,是無可辯駁的事實,僅從今年1至8月的數據來看,台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已達1047.4億美元。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對大陸的出口增速卻明顯放緩,截至8月前,台灣對大陸的出口額為1610.7億美元,年增長率為2.2%,而2020年以及2021年,上述數據同期為16%以及24%,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另據台財務部門數據,8月台灣對大陸出口金額為151.17億美元,同比下降9.9%
正因台灣經濟對於大陸的高度依賴,一旦兩岸交惡,勢必會對島內經濟形勢造成衝擊。自解放軍環台軍演以來,島內便始終伴有類似的憂慮。有分析稱,倘若大陸有意打壓台灣,甚至不必動武,只用「圍島」、「窮台」兩步,就足以摧毀島內經濟。
舉個例子,在佩洛西竄訪期間,大陸便宣布暫停進口台灣的柑橘類水果、冰鮮白帶魚、凍竹莢魚、餅乾糖果等食品,並禁止百餘家台灣市場廠商的產品輸陸。
就上述農漁類產品而言,普遍具有貯藏期短、可替代性強的特點,大陸缺了它們,日子該怎麼過還是怎麼過,可一旦台灣生鮮無法輸陸,那麼短時間內根本無法找到可供替代的市場。島內農漁民為此蒙受了一定的損失,紛紛歸咎民進黨的不作為。
西方主流媒體巧妙地捕捉了島內的輿論,並將之渲染擴大,意在通過散播恐慌情緒,迫使島內以半導體為首的各類產業外遷至西方。這種伎倆對於島內企業影響幾何尚不得而知,不過這種恐慌的情緒卻切切實實地傳遞給外資。
據台灣金融機構所公布的數據可知,台灣地區8月外資凈匯出54.54億美元,而1至7月外資凈匯出合計為112.46億美元,前8月累計凈匯出167億美元,創史上同期最大凈匯出量,可見大陸的反制措施,在西方媒體的極力渲染下,對於外資所造成的恐慌。
不過島內不乏有強硬派,依舊對台灣的經濟形勢保持樂觀,台金融機構前負責人曾銘宗便是其中之一。他聲稱台灣的外資餘額仍高達2128.55億美元,撤離的外資不足十分之一,加之美國大幅加息,外資流向美國是十分正常的情況,不值得大驚小怪。
如果單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看,曾銘宗的話倒也有幾分道理。但他卻忽略了地緣政治危機對於經濟的影響,在中美對峙,兩岸交惡的形勢下,撇開政治,妄論經濟形勢,無疑是極其短視的表現。
就當前的形勢來說,大陸對於台灣的經濟反制,仍止步於「敲打」的階段,連警示都算不上,不僅保留了最大的善意,也留給台灣轉圜的餘地。台當局倘若重視民意的話,就應切實反省種種「謀獨」劣行,端正自身態度,謀求兩岸對話,以推動兩岸關係早日重回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