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海軍的遠洋作戰能力是世界上最強的。目前美國海軍有11艘航空母艦,包括10艘具備完全戰鬥力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以及一艘戰鬥部尚不完備的福特級核動力航母。按照近五十年來的經驗,美國對一個遙遠地區發動規模比較大的軍事打擊,是有跡可循的,那就是看美國集結了幾艘航母,航空母艦到了哪裡。
有人認為,美國擁有11艘航母,那麼在理論上就可以最多出動11個航母戰鬥群。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準確。美國海軍還擁有其他一些帶有直通飛行甲板的水面艦。改裝以後的兩棲攻擊艦可以搭載20架F-35B型戰鬥機和6架SH-60F反潛直升機,成為一艘「准航母」,而且戰鬥部並不次於中國海軍的航母遼寧艦和山東艦。
美軍的兩棲戒備大隊在加強了F-35B隱身戰鬥機以後,執行作戰任務的能力有了質的飛躍,能夠利用F-35的網絡作戰能力,將原來只能進行兩棲作戰的編隊轉換為可執行制海、防空、對陸打擊等多重任務的靈活作戰編組。可實現海域控制和穿透性火力打擊,兩棲戒備大隊其實就相當於一支中型航母戰鬥群,足以引起我們的警惕。美國海軍有9艘排水量4萬多噸的兩棲攻擊艦,與現有的11艘航母加起來,美軍完全在理論上可出動20個海上編隊進行作戰。
不過,上面的說法只是純粹的理論數據,屬於紙上談兵。實際上任何國家海軍都不能一次出動所有航空母艦。因為航母的在航率並不高,一年只能出海4~6個月,其餘時間需要在港口裡修整。總會有一些航母處於休整狀態,所以能夠處於戰鬥狀態的航母一般不超過總數是三分之二。因此,美國海軍的11艘10萬噸核航母看着很嚇人,但美國海軍也挺難的,在航母部署上捉襟見肘。
海灣戰爭是冷戰結束後美國海軍航母部隊最大規模的一次集體出動,前後部署了6艘航母。從「沙漠盾牌」行動開始,到海灣戰爭戰爭結束,美國一共有8艘航空母艦在中東地區周邊海域露面,但又有2艘航母調回其他地區。在「沙漠風暴」行動打響時,美軍一共有6艘航母參戰,分別是:中途島級的中途島號,薩拉托加級的薩拉托加號和突擊者號,小鷹級的美國號和肯尼迪號,尼米茲級的4號艦西奧多·羅斯福號。在一個航母編隊裏面有4艘不同類型的航母,在冷戰後的美國航母編隊中也是屬於比較罕見的。
這是1991年在波斯灣地區的美國海軍第154特混編隊「祖魯」航母戰鬥群,包括美國號、羅斯福號、中途島號和突擊者號四艘航母。
在2003年,美國海軍對外公布了一個「艦隊緊急反應計劃」,以提高部隊的快速反應、遠程機動和非對稱作戰能力。美軍計劃可在30天內向熱點地區派遣6個航母戰鬥群,同時保證另外2艘航母在3個月內增援或者替換,這個計劃被稱為」6+2方案「。美軍生產可確保至少有6艘航母能夠隨時在太平洋地區展開作戰。
這個計劃的起因是2003年伊拉克戰爭,在開戰初期,美國海軍部署了羅斯福號和杜魯門核航母在東地中海,林肯號、小鷹號和星座號航母在北阿拉伯海,而尼米茲在趕過來的路上,不過等到尼米茲號趕到的時候,戰爭已經結束了。因此,在伊拉克戰爭以後,美軍認為需要搞一個6航母戰鬥群的計劃,以便應對大國戰爭。
不過,18年過去了,現在回頭看,美軍明顯在吹牛,他們基本不太可能一次調集6艘航空母艦進入戰爭狀態。就是在一個戰略方向上能一次部署三艘航母打擊群,也不太容易。
美國航母打擊群的海外巡航,並非亂逛,都有明確作戰目的。航空母艦作為美國實現全球霸權的一個強有力的武器,在地球的大洋上四處遊盪。美國航母靠近中國周邊島鏈的任務巡航,主要是檢測中國海空軍的反應能力。在過去,一艘美國航母的靠近就能調動大半個中國的海空軍手忙腳亂,這就是航空母艦的巨大威懾力,也是中國堅持搞航母路線不動搖的主要動力。
以前,每當海外出現危機,美國總統就會問:「我們最近的航空母艦在哪裡?「
美國總統手下的戈什哈趕緊逐個彙報美軍的11艘航母都在那裡,巴拉巴拉的,於是就會派出某個或某幾個航母打擊大隊到熱點地區的周邊海域,耀武揚威一番,實施戰略威懾。
這句話凸顯了航母的重要性。航空母艦是當前世界上最龐大、最複雜、威力最強的武器之一。例如美國最新的福特級航母,每晝夜機動600海里。高強度作戰,艦載機聯隊可一周內每天出動220架次,三天打擊2000個目標;中等強度作戰,可一個月內每天出動180架次,毀傷1500個目標。沿海國家如果僅用岸基航空兵對抗,需要使用比美國航母多得多的空中力量。所以航母其實是費效比很高的武器。
航母具有巨大的打擊威力,在打擊僅有岸基航空兵的瀕海國家時,例如遼寧艦服役以前的中國,為了對抗美國航母編隊的大範圍機動和高強度出擊頻率,需要調動中國沿海的大部分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來對抗。所以,航母是美國實施國家強制力的最重要工具。
這種經典的劇情,到2015年的時候得到了反轉,那一年中國完善了以中遠程反艦彈道導導彈武器為核心的反航母體系,並且在閱兵式上公開展出了兩種全世界最先進的反航母導彈。
於是,當危機發生時,早前的」航母在哪裡「這句話,變成了由中國領導人來發問:」最近的美國航母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