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2022年全球及中國被動元件行業發展現狀及競爭格局分析,大陸地區需求旺盛「圖」
一、被動元件行業概況
1、分類
根據材料分子組成與結構在元器件製造過程中是否改變,電子元器件可大體分為元件和器件。元件是加工中沒有改變分子成分和結構的產品,包括電阻、電容、電感、電位器、變壓器、連接器、印刷電路板等;器件則是加工中改變分子成分和結構的產品,主要為各類半導體產品,如二極管、三極管、場效應晶體管、光電器件、集成電路等。被動元件是不可缺少的基礎元件,是電子行業的基石。由於其體積小,常被稱為「電子之米」。被動元件中電容、電阻、電感是應用最廣泛的三大被動元件。
被動元件的類別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銷售模式
電子元器件的銷售方式主要由授權代理商、小貿易分銷商、獨立分銷、原廠直銷幾種銷售路徑來對產品進行銷售,授權代理商作為當今市場上的主流銷售模式,其目標客戶一般都是大、中型生產公司、獨立分銷商及貿易商,其在產品質量、技術支持、供貨和財務支持方面都有非常好的表現,也是其主要的優勢所在。同時,由於代理商受原廠的約束其在靈活性不如獨立分銷商和小貿易商靈活。
電子元器件銷售模式對比
資料來源:CNKI,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二、電子元件行業相關政策
我國國防政策由過去的「強軍目標穩步推進」向「備戰能力建設」轉變,國防建設將迎來新一輪加速發展。近年來,國家級戰略規劃重點強調核心器件及關鍵材料實現自主可控,提升高端新型技術與先進工藝的自主研發,擺脫關鍵電子元器件依賴進口的狀況,加速提升國產化水平。國務院在《中國製造2025》國家行動綱領中明確指出,到2025年,70%的電子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必須實現自主保障。關鍵電子元器件供應自主可控已然成為保障我國電子元器件產業鏈安全完整的必然選擇。僅2021年以來,國家及各部委便出台多條相關產業政策鼓勵支持核心電子元器件自主可控。
2021年以來電子元件相關政策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三、被動元件行業產業鏈
不同於追求工藝、迭代快速的主動元器件,被動元件生產工藝相對簡單,投入規模相對較小,被動元件公司採用自主生產的模式,類似於半導體芯片企業的IDM模式。電子元器件行業處於電子原材料和整機行業之間,原材料為磁芯、漆包線、骨架和一些輔助性材料,產品則應用於消費電子、汽車電子、工控、航天軍工等領域,元器件的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直接影響着整個電子行業的發展,因此具有至關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被動元件產業鏈示意圖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MLCC是用量最大、發展最快的片式電子元件品種之一,持續受益於下游需求高景氣、國產化潮。截至2020年末,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MLCC市場,需求佔比達到40%。我國MLCC市場規模從2016年的257.2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438.2億元,複合增長率達到19.4%,2021年中國MLCC市場規模約達483.5億元。
2016-2021年我國MLCC市場規模及增速
資料來源: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協會,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四、被動元件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1、市場規模
從全球主要被動元件市場規模來看,2021年全球被動元件市場規模為327.7億美元,預計到2027年將達到428.2億美元,2021-2027年複合年增長率為4.56%,其中電容銷售收入為161億美元,電感為69億美元,電阻為60億美元。
2019-2021年全球主要被動元件市場規模情況
資料來源:household application factory,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2、需求規模
與台灣地區類似,陸系廠商受益於新一輪的全球產能轉移與政府的大力支持,不同的是,大陸在消費電子、汽車電子、通信等領域擁有全球最大的市場,也因此成為備受矚目的新晉力量。據統計,2021年我國被動元件需求規模達到146億美元,同比增長8.96%。
2019-2021年全球主要地區被動元件需求規模
資料來源:household application factory,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3、被動元件交期數據及價格走勢
海外龍頭元器件廠商均具有非常龐大的產品線,從不專註於某一產品。這是因為不同元器件產品之間均具有相似性,所以當廠商在某種元器件領域積澱了較強的實力之後,就可以憑藉技術積累進行延伸,從而擴大自己的市場規模。據統計,2022Q1,海外龍頭公司交期基本持平,少部分產品交期上漲,價格趨勢基本穩定。
2022年Q1被動元件交期數據及價格趨勢
資料來源:head find electronics ltd,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五、被動元件行業競爭格局分析
1、全球格局
雖然日本的消費電子、家電等行業在上世紀90年代後受到美、韓、台的衝擊,但電子元器件行業卻能憑藉堅固的技術壁壘立於不敗之地,形成了京瓷(Kyocera)、村田(MuRata)、松下(Panasonic)、太陽誘電(Taiyo Yuden)、TDK、富士通(Fujitsu)、日立(HITACHI)、興亞(KOA)、羅姆(Rohm)等行業龍頭。究其原因,一方面,日本企業憑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不斷積累的生產工藝,向上游材料技術延伸,深挖護城河。另一方面,依靠高精尖的下游支撐,日企積極布局汽車電子、機械人、航空航天等高端領域,藉助旺盛的產業需求不斷將生產高端化、精細化。
全球被動元件競爭格局分析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國內被動元件公司營收增長迅速
從國內主要被動元件上市公司營收趨勢來看,2011~2021年,大陸主要被動元件廠商收入不斷攀升,除短期受外部不利因素影響外,整體呈加速增長的態勢。
2011-2021年我國主要被動元件公司營收不斷攀升
資料來源:各公司公告,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六、被動元件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1、5G手機功能多元化帶動被動元件向小型化和高容化發展
隨着消費電子日益輕薄化,要在體積日漸縮小的手機機身中植入更多電子元件,要求元件向小型化發展。據統計,近年0201英寸的元件佔比不斷上升並逐漸替代0402英寸成為主流,未來將向更小尺寸的01005和008004英寸發展。
為匹配終端不斷增加的功能,電池容量增長,充電功率提高,要求電容向著大容量和高耐壓性趨勢發展。預計高端智能手機靜電容量預計由2015年的2000μF增長到2023年的4000μF,CAGR達9.05%;中等智能手機靜電容量預計由2015年的1000μF增長到2023年的2000μF,CAGR達9.05%
2、新能源汽車驅動電容向小型化和高可靠性發展
現代汽車對功能與安全性的需求將帶動MLCC用量增加,驅動車載MLCC向大容量、小型化、低電感特性、高可靠性和高耐壓性發展。
「Connectivity」(聯網)趨勢下,汽車將藉助5G通信技術與其周圍的人、其他車輛、交通基礎設施等連接起來,需要高品質、高可靠性的MLCC來實現相應功能。
「Autonomous」(自動化)趨勢下,由於需要對配置在汽車各個部位的多種傳感器收集到的大量數據進行處理,汽車搭載的高性能CPU和FPGA將比以往使用的ECU消耗更多電力,因此需要MLCC向大容量化和使用數量增加的方向發展。
「Sharing and Service」(共享與服務)趨勢下,汽車每日工作時間將由4小時可能延長至最大24小時,這對MLCC提出了更高的可靠性要求。
「Electric」(電動化)趨勢下,對續航能力的需求促使汽車電池容量擴大,需要發展高壓化的充電技術以控制充電時間,目前部分高級車已經實際配置800V電池,要求電容的耐壓性與之適配
3、5G基站驅動MLCC向高品質和高可靠性發展
5G的高密集組網以及全頻譜接入將帶來基站數量的增加和基站複雜度的提升,未來5G基站對MLCC的需求將大幅提升。5G基站應用環境苛刻,要求MLCC向高品質和高可靠性發展。從單個宏基站MLCC需求看,5G基站對於MLCC需求主要來自基帶處理單元(BBU)和有源天線處理單元(AAU),其中BBU需要高容值電容,AAU有大量大功率高Q值電容的需求。此外,5G需要加載更多更高的頻段,基站內電路將變得更複雜,對MLCC可靠性的要求也會變得更高
原文標題:2022年全球及中國被動元件行業發展現狀及競爭格局分析,大陸地區需求旺盛「圖」
華經產業研究院對中國被動元件行業發展現狀、行業上下游產業鏈、競爭格局及重點企業等進行了深入剖析,最大限度地降低企業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並運用多種數據分析技術,對行業發展趨勢進行預測,以便企業能及時搶佔市場先機;更多詳細內容,請關注華經產業研究院出版的《2022-2027年中國被動元件行業市場全景評估及發展戰略規劃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