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這群「浪花白」,聆聽他們用青春守護戰艦的故事

2022年11月02日21:24:31 熱門 1490
走近這群「浪花白」,聆聽他們用青春守護戰艦的故事 - 天天要聞

迎接朝陽。

這是一群「浪花白」用青春守護戰艦的故事。

我們也許看過許多戰艦之上的堅守故事。但這群不隨戰艦出海的水兵,「托舉」戰艦踏浪遠航的青春故事,卻鮮為人知。

他們堅守在南海保障一線,看着戰艦從現代軍港啟航駛向深藍,駛向強國強軍萬里征程——這是他們的熱血戰位,也是他們的青春見證。

他們是通信兵、是技術監測員、是深山倉庫保管員……不能隨戰艦遠航,甚至「只能在夢裡見到大海的模樣」,但是他們心裏明白,自己傳遞的每一道口令,維護的每一個零件,都關乎遠航戰艦的安全,都連通着未來戰場。

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他們的青春「沒有迷茫,只有進取;沒有退縮,只有成長。」那是挑戰自我的勇氣,是逆流而上的勇敢,是樂守平凡的淡然。

他們故事的精彩之處還在於,他們面對困境、面對各種考驗時的選擇。人生的選擇有時不是去做什麼,而是不去做什麼。從這種意義上說,他們堅守的是戰位,也是他們的內心;是他們的戰艦,也是他們的夢想。

奔涌在青春賽道的浪花

■董 鑫 方 俠 傅一博

最美妙的不是站在頂點時的剎那,而是在此之前你所經歷的一切

「嘟——」隨着一聲哨響,泳池一側跳台上,參賽官兵各就各位。

一個身影輕盈地躍入水中,奮力向前潛游。隨着身體的律動,飛濺的水花中,只見她雙臂交替划水,迅速超越對手,在泳道中犁出一條白色的「航跡」。

這是一次「友誼賽」,男兵和女兵同場競技。比賽結果一再刷新着大家的眼球:一百米、兩百米、四百米、八百米……4個游泳比賽項目的冠軍,被一位女兵姑娘包攬。

「軍中霸王花!」這位被基地領導稱讚的女兵,名叫張雪堯,是通信營一名上等兵。

走近這群「浪花白」,聆聽他們用青春守護戰艦的故事 - 天天要聞

張雪堯說,她最喜歡南方的海。蔡 彬攝

被女兵打敗,男兵們多少有些不服氣。之後的訓練場上,與張雪堯較量過的男兵一個個鉚足了勁,雨水中苦練,烈日下淬火。另一片訓練場上,這位「泳池冠軍」也不甘示弱,向著新的訓練紀錄發起了衝鋒。

訓練場外,通信連連長郭城默默觀察着這個訓練不惜力的姑娘。他的眼中,這位第十三屆全國學生運動會50米自由泳冠軍,也是「訓練場上的好苗子」。

這一幕是如此熟悉,時針撥回到多年前。

泳池旁,張雪堯大學時的教練李建平,注視着這位正在挑戰新項目的19歲大學生,並不時低頭查看手中的秒錶。

「短時間訓練成績提升這麼快,她很有潛質。」李建平說,他不僅看好張雪堯的天資,更欣賞這個姑娘不服輸的拼勁。

就讀中山大學、19歲登上全國冠軍頒獎台……張雪堯的人生軌跡原本不會和綠色陣營有交集。

因為從小體質偏弱,父母將她送到游泳訓練班。夫妻倆沒想到,他們的女兒還「拼」出一個全國冠軍。他們更沒想到,無論泳池賽道、還是人生賽道,張雪堯都將「奪冠」這個目標追到了極致。

從中學到大學,張雪堯都是一個妥妥的「學霸」。大三時,她通過層層選拔,公派國外交流學習。

學成歸國,這個拿過獎學金、當過「實習記者」、還曾和奧運冠軍同台競技的姑娘不負眾望,順利取得保研資格。可她作出「出人意料」的選擇——放棄保研資格,參軍入伍。

「隨戰艦馳騁大洋,為祖國護航大洋,她真行!」2020年,張雪堯從電視上收看「最美退役軍人宋璽的故事,她開始在心中描繪一個屬於自己的藍色軍旅夢。

「聽說我放棄保研去當兵,爸媽還以為我開玩笑……」張雪堯抿着嘴,莞爾一笑。

當時,面對父母的反對,張雪堯真切而篤定地說:「我22歲,邊防軍人十八九歲已經守在了祖國的邊防線上,我不想錯過這樣一段閃光的青春。」

為了徹底打消父母的顧慮,張雪堯寫了一封信,講述自己的理想和執着。

「女兒長大了,她有自己的人生目標。」爭取到了父母的支持,張雪堯如願以償地穿上迷彩服、胸戴大紅花,踏上了開往春天的列車。

新訓結束,張雪堯成為一名話務女兵,三尺機房成了她的新戰位。沒能登上戰艦,她的內心多少有些失落。專業學習開始,她一度心不在焉:「不就是背記個號碼,有啥難的?」

第一次獨立值班,張雪堯「出師不利」。電話鈴響,接通電話,她的大腦突然「斷電」……

「再簡單的工作,也有複雜的一面。」在班長廖青的幫助下,每晚熄燈後,張雪堯都會拿着一張張「號碼卡片」在學習室背記。

半年時間,張雪堯將話務專業的「金牌技術」融會貫通,被選派參與某項保障任務。那段日子,她經常隨隊巡線檢查。山路陡峭、植被茂盛,走在路上一不小心就踩空滑倒。

最難的,莫過於接續線路操作。光纜極細,需要用手鉗把線剪開,將線頭剝離出來,再放進光纜接續盒裡熔纖。

站在一人高的草叢中接線,她索性摘掉手套。手上被割出血口子,她咬着牙堅持。

「就像在攀一座山峰,最美妙的不是站在頂點時的剎那,而是在此之前你所經歷的一切。」張雪堯格外喜歡這句話,特別是成為一名通信兵以後。

如今,張雪堯已是一名「金牌通信兵」。在她看來,付出辛勞汗水也是豐盈生命的過程,只有敢於吃苦才能稱量出青春的重量。

誰都會遇上能力困境,我們需要學會突圍

走近這群「浪花白」,聆聽他們用青春守護戰艦的故事 - 天天要聞

守山的老兵萬家和。蔡 彬攝

深山,一支車隊從洞庫駛出,沿着蜿蜒的山道行駛,消失在群山中。佇立營門口,目送車隊遠去——每次完成彈藥收發任務,三級軍士長萬家和都會在門口等上好一會兒。

一次任務就是一次考驗。每當看着自己檢測完好的裝備從洞庫發出,這位倉庫彈藥處理員的心頭都會湧上一陣成就感。任務中的緊張和疲憊,在這一刻都煙消雲散。

戰友眼中,萬家和是個成功實現轉型的「人生贏家」。入伍時是中專學歷,他憑藉努力拿到本科文憑,掌握了化學檢驗、高級電工、彈藥檢測等專業技能,成為部隊「挑大樑」的技術骨幹。

翻過一座座「山」,萬家和回顧攀登的過程,他覺得恰恰是人生中的「不理想」「不滿足」,讓自己有了奮鬥的動力,成就了一次次感知能力不足後的拼搏超越。

「知不足而後勇。」他時常對身邊的新兵說,誰都會遇上能力困境,我們需要學會突圍。

兵之初,萬家和的專業是倉庫化驗員。第一次進行「酸鹼滴定」化驗時,他學着班長的樣子,先後拿起幾個裝有不同樣品溶液的針筒,不假思索就往反應皿中注射。「控制不好注射速度,實驗數據怎麼可能準確?」班長的話,像針一樣一直扎到了他的心上。

「學歷高低和能力高低,沒有必然聯繫」「勤奮和刻苦,才是能力試金石」……第一次遇上困境,萬家和沒有退縮,而是選擇了知難而進、提升自我。

「他研究任何事都極其投入。」時任倉庫化驗室主任的嚴金城記得,有段日子,經常看到實驗室的燈徹夜亮着,「走近一看,原來是小萬在加班『蓄能充電』。」

白天抱着書請教問題,晚上實操鞏固,萬家和的技術能力提升很快。

隨着一個個專業難點接連被突圍,萬家和總結了一套「逆流而上」的成長理論:成長道路上,只有不停逼自己,才能在某個「點」產生較大的創新。這個理論也一次次讓他在新的領域實現更多轉型。

年度實操考核中,他操作嫻熟,得出的檢測數據翔實,在參賽人員中脫穎而出。現場評委一致給予「優+」的評價。「實現了彎道超車,還要實現能力『蛙跳』」「不能被勝利沖昏頭腦」……萬家和沒有止步,而是快步邁向下一程。

2007年,他順利進入士官學校學習。走進校園,接觸各式各樣的裝備,除了上課訓練外,愛鑽研、勤動手的萬家和,將業餘時間全部交給實驗室。

「『拆零件』就是驗證所學的最好方法!」在教員指導下,他反覆拆卸、安裝多台裝備。一次進行某型彈藥分解操作,他敏銳地注意到一條不穩定的數據曲線。

一起操作的師兄說:「可能是機器老化,不必過多計較。」

「偏差這麼大,絕不會是機器的問題。」反覆核准,萬家和皺起眉頭。

當晚,萬家和與師兄一起,向教員求助。師徒三人一連幾天在實驗室驗算,桌上擺滿了計算稿紙……他們發現,「樣品注入流速、樣品霧化時間」等因素都會造成數據不穩定。

2個月後,他們的研究成果論文,在軍內核心期刊上發表。「練就過硬技能,就要在心裏常常打問號。」一個黑皮本,記錄著萬家和解決各類裝備「疑難雜症」的小妙招。

去年,由於工作需要,萬家和再次轉崗,成為「彈藥處理員」,部隊駐地也從海邊調整到了深山中。「新崗位,新挑戰;小崗位,大責任。」深入洞庫作業,萬家和再一次從「零」起步。

再一次選擇將自己「歸零」。迎接他的將是又一次轉型,又一次突圍。

這裡有我真摯的戰友,有我人生的舞台。這裡,我能實現青春價值

走近這群「浪花白」,聆聽他們用青春守護戰艦的故事 - 天天要聞

邱瑞清晨在山中散步。蔡 彬攝

大山,繁星,清風——這些關鍵詞,曾經貫穿邱瑞的青春歲月。作為海軍,他甚至沒怎麼見過大海,16年守護着深山中的倉庫。

16年前倉庫剛開始建設,作為首批建設者,邱瑞被抽調到這裡。「落後」,是這裡給邱瑞的第一印象。

當時的駐地,經濟發展滯後,是個遠近聞名的貧困縣。倉庫選址在深山之中。放眼望去,到處是野蠻生長的荊棘、雜亂無章的老樹,方圓幾十里也不見住戶。

通向山頂,基本沒有路。一下雨,雨水裹挾着枯枝爛葉,匯成一條溪流衝下山去。邱瑞和戰友肩挑手抬,將一筐筐碎石子運上山,一鍬一鎬填平壓實,這才有了一條上山的路。

隨着時間推移,駐地脫貧「摘帽」,倉庫也發展建設為信息化倉庫。邱瑞參與了所有庫室的改造,可以說,他是這裡的守護者,也是發展的見證者。

就在邱瑞軍旅生涯的第16年,他面臨「向後轉身」。「沒有編製,想留也留不下。」那一刻,倉庫政治工作處主任王大魁眼中滿是惋惜。

夜深了,繁星無言,大山無聲。這個點還沒睡着的,除了天上的月亮、執勤的哨兵,還有失眠的邱瑞。

他睡不着,因為他心裏不舍、也放不下。

編製體制調整改革後,邱瑞所在單位使命任務進一步拓展,很多業務等待開展,需要他這樣的熟悉技術業務的人留下「攻堅克難」。

這裡一草一木於他而言,都是有感情的。他捨不得這一鍬一鎬建起來的家,更舍不下他的戰位和那身軍裝。

退伍前半年,即將出生的孩子成了他解開心鎖的鑰匙。「能和家人團聚了,也是一種圓滿吧……」邱瑞這樣安慰自己。

休護理假回到襄陽老家,邱瑞和妻子在一起團聚了63天——這是他們結婚5年來,待在一起最久的一次。他給兒子取名「邱南一」,寓意「守護南海一生一世」。

邱瑞在老家買好房,地方企業也向他拋出高年薪的橄欖枝,如果在當地安置,還能在縣政府得到一份事業編製工作。此時的他,也默默做好了離開部隊的準備。

接到那通「改變人生道路」的電話時,邱瑞正在哄南一睡覺。抽出被孩子小手攥住的手,他悄聲移步到了門外。

「現在有機會留下,你要不要考慮一下……」2019年,有關現役士兵轉改文職人員的規定出台,邱瑞又多了一種選擇。

選擇,談何容易。

「作為兒子、作為丈夫,我心裏愧疚。」家中母親剛做完手術,新房等着裝修,全家人期盼的團圓或許會成為泡影。

「倉庫正處於信息化轉型關鍵階段,正是技術骨幹緊缺的時候,也是我回報組織的時候。」悶頭想了大半天,他作出了選擇,簡單和家人商量過後,便連夜坐上了歸隊的火車。

「你在哪,家就在哪。」面對邱瑞的選擇,妻子沒有絲毫怨言。

2020年,邱瑞完成轉改。5月12日,湖北一解封,邱瑞就帶着一家老小,做完核酸檢測,踏上了離鄉的路。

背着重重的行囊,左手抱着不滿周歲的小南一,右手拖着行李。他轉頭望着一旁扶着母親一步一挪的妻子,心裏酸酸的。

那天,下着毛毛細雨。雨不大,卻淋濕了邱瑞的眼眶。

17年前,還是新兵、身着「浪花白」的邱瑞,第一次飽嘗思鄉之苦,還在期盼着下次回家的場景;17年後,轉改文職、已是「孔雀藍」的他,卻不知道何時還能回到這片生他養他的地方。

這次,他把家帶到了駐守了16年的地方。邱瑞說:「曾經的遠方,現在成為家。」

很多人無法理解,在海疆幹了16年,為什麼還要回去干一輩子。邱瑞的一篇日記給出了答案:

「我愛倉庫的一草一木,這裡是我夢開始的地方;我愛倉庫管理這個崗位,這裡的一切都是我的夥計;我愛這身藍色軍裝,它已經遠遠重於我的生命。這裡有我真摯的戰友,有我人生的舞台。這裡,我能實現青春價值。」

或許,這便是保障兵的初心與熱愛吧。

來源: 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