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之前為了緩解口罩緊缺,利用3D打印技術製作口罩,雖然效率不高,可也再次讓人們對這項「神奇」的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把粉末狀的原材料放到打印機,然後就能獲得玩具、模型、汽車部件甚至是人體器官,這夢幻的場景怎能不讓人暢想?因此,3D打印技術也被稱為「將推動實現第四次工業革命」。而與人們印象中美國老是佔據主導地位不同,在這個領域,中國是世界第一: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掌握激光成型鈦合金大型主承力構件製造技術、並付諸實際應用的國家。
美軍利用3D打印技術製造口罩
憑藉著3D打印技術,中國在航空材料領域,第一次走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尖端戰機迎來「井噴」。殲15總師孫聰曾透露,殲15的製造已經應用了鈦合金與M100鋼的3D打印技術,比如前起落架等主承力部分;西北工業大學的黃衛東教授也曾率領團隊,利用3D打印技術製造了一根3米長的鈦合金構件,成為C919飛機的重要部件。
殲15
同時,黃衛東教授還透露,中國發展3D打印技術,已經有20年左右了,在這個領域有了相當大的成就,目前擁有使用激光成型超過12平方米的複雜鈦合金構件的技術和能力,這對我國尖端戰機的研發,有很大幫助。利用這種技術,沈飛集團曾在一年內,連續組裝出了殲15、殲16、殲31等,並進行了試飛。如果F22的鈦合金鍛件利用中國3D打印技術製造,在強度相當的情況下,重量將減少40%,這會極大提高推重比,進而提升戰機整體性能。而要是在殲20等五代機上利用3D技術,也將彌補國產發動機技術相對落後的不足,讓其不至於太「拖後腿」。這樣一來,等發動機技術也提起來了,殲20性能將獲得全面提升。
殲20性能將會極大提升
而說起飛機鈦合金大型複雜整體構件激光成形技術,就不得不提一個人,是他帶領團隊攻克了這一技術難關,而他也為此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利用這種技術製造飛機、航空發動機等高端設備中的關鍵結構件,可以避免傳統製造方法的缺陷,無需大型鍛造模具、工業裝備等,具備成本低、周期短、材料利用率高、質量可靠、性能優異等優點。這個人,就是王華明教授。
王華明教授
可有這樣的成果,是不容易的,王華明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整個團隊最緊張的時候分成兩班,晝夜不停的攻關,有的上夜班的同事,好幾個月見不到太陽。比如劉棟,才30來歲,頭髮就全白了;方艷麗在臨產的前兩天,還在崗位上……正是王華明教授和其他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研究人員,在一起奮鬥,拿出「螞蟻啃骨頭」的精神,我國才能最先研究出來這項先進技術,從而在戰機、航天等領域取得輝煌成果。(微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