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陳緒厚
鑽研焊接20多年,陳慶城成為一名「國寶級」電焊工。他說,通過電焊技能改變命運。
作為廣船國際總裝部撘載課高效焊接工段工長,陳慶城帶領50多位技能突出的電焊工,負責船舶合攏時的焊接工作。這項工作難度高,且不能有差錯,陳慶城的壓力不小,若工人碰到搞不定的焊接難題,他得親自出馬解決。
「最小的船有5萬噸,大的有30多萬噸。一艘船合攏時的焊接工作,要做2-3個月。」12月5日下午,陳慶城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他的團隊一年大概要為20多艘船的合攏做焊接。
在公司,不少人喊陳慶城為「陳大師」。如何煉成「電焊大師」的?陳慶城的回答很簡單: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通過解決問題提升技術。
澎湃新聞了解到,陳慶城把困擾船舶建造生產難題轉化為技術攻關的課題,其多項成果在國內《焊接技術》《電焊機》《廣東造船》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目前已有78項技改創新成果在生產實踐中得到推廣應用。
「焊接容易學,而且相關技能比賽很多,容易熬出頭。只要熟練掌握了技術,不愁工作。」陳慶城表示,焊接的未來應該走向機械化、自動化,他已在儘力推廣焊接的機械化,以此減輕電焊工的勞動強度。

陳慶城 澎湃新聞記者 陳緒厚 圖
曾參與眾多重大工程建設
今年44歲的陳慶城是廣東梅州人,出生於農村家庭,於1993年進入廣州造船廠技工學校學習船舶焊接。三年後,陳慶城進入中船集團旗下的廣船國際工作。
「在學校時,既學習理論知識,也有實操機會。」陳慶城表示,最初,他主要學習手工電弧焊,這種焊接手法最為常見、實用,看上去很簡單,很多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人也能做,但 「易學難精」,要真正達到行業標準,需要很多年的技術沉澱。
進入廣船國際後,因焊接功底較好,陳慶城進入壓力容器部,「加入該部門的都是技術能手」,他們所面臨的挑戰也是巨大的。壓力容器部關乎整個船舶的加壓系統,若焊接有問題,可能會發生爆炸等安全事故,因此對焊接的要求非常高,「每個焊縫都要做X光拍片,看焊縫裏面有無缺陷,要做到100%合格」。
「不能出一點問題。」陳慶城表示,每個人燒的焊縫,都會打上帶着自己編號的鋼印,要對這個焊縫永遠負責。在當時20多人的團隊里,陳慶城是年輕人,他跟着老師傅學技術,積累經驗,從比較簡單的B類焊接做起,約一年後開始做A類焊接。
在壓力容器部工作六七年後,陳慶城的焊接技術逐步成熟。他說,從一開始就接受這種高質量要求的鍛煉,對他的技術提升有非常大的幫助。
上世紀90年代末,陳慶城所在的壓力容器部開始業務轉型,承接外面的鋼結構焊接項目。陳慶城介紹說,他們曾參與虎門大橋、北京植物園溫室、香港迪士尼樂園等一些列項目的鋼結構焊接工作。
讓陳慶城印象最深的,是虎門大橋的焊接工作。虎門大橋是珠江口大跨徑懸索橋,線路全長15.76千米,主橋全長4.6千米,於1997年6月建成通車,是我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化懸索橋,曾獲詹天佑土木工程獎。陳慶城表示,對於電焊工來說,大橋合攏時焊接最難,「平時可以平焊為主,但合攏時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會有很多的仰焊」。
根據焊接位置不同,焊接可分為平焊、立焊、橫焊、仰焊等。一般而言,仰焊最難,電焊工的視角朝上,不利於操作,而且鐵水會往下墜,容易達不到標準。陳慶城記得,在虎門大橋合攏時,涉及到很多斜仰焊,需要搭架子,但架子很小,不但操作難度高,還不好避讓掉落的火花,常被燙傷。
「整個部門都出動了,僅大橋合攏時的焊接,就做了半年。」陳慶城告訴澎湃新聞,虎門大橋的橋面是箱體,裏面有很多結構,當時他多在狹窄的箱體內作業,且是夏天,裏面的溫度非常高,不一會就汗流浹背了。

陳慶城在船舶內從事焊接作業 受訪者供圖
一年要為20多艘船舶合攏焊接
2000年前後,由於部門合併、業務調整,陳慶城所在的部門不再做鋼結構的焊接,而是為造船服務,專門負責船體合攏時的焊接工作。這對焊接的要求也很高,焊縫需要用X光拍片和超聲波來檢測是否合格。
「船舶環境複雜,結構多,空間小。有些位置被阻擋,操作難。」陳慶城和團隊遇到的最大難題是,會有垂直地面15米長的縫需要焊接,若採用常規的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勞動強度大,效率低,焊接質量受操作技能影響大。
經過研究,並從國外造船業借鑒經驗,陳慶城和團隊引進了垂直氣墊焊,通過操作機器完成焊接,「一處15米長的焊縫,2-3個小時就可以完成,若還用原來的焊接方法,得花2-3天」。
解決了立焊難題後,又遇到橫焊對接縫質量不穩定的問題,「焊道比較多,主要依賴手工操作,不僅勞動強度大,也常常不符合質量標準」。陳慶城直言,這個問題多年來一直是瓶頸,沒有好的解決辦法。
2018年,陳慶城和團隊通過研究改進了設備,總結出埋弧橫焊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煙塵小了,沒有了弧光,質量也穩定,同行都想來學」。今年,陳慶城和團隊再次改進設備,把設備改得更為輕便,僅兩個人就能搬動。
近20年來,陳慶城和團隊一直負責為船舶合攏的焊接,他們所負責的船舶從數千噸也逐步升級到30多萬噸。「一艘船的合攏焊接要2-3個月。」陳慶城說,50多人的團隊一年要為20多艘船舶完成合攏焊接。

陳慶城的團隊有50多人,專門負責船舶合攏時的焊接任務。 受訪者供圖
解決造船焊接技術難題百餘項
在焊接領域紮根24年,陳慶城共解決造船焊接技術難題100餘項,技改創新成果78項,獲國家專利授權授理22項。他為能端穩焊槍練腫了胳膊,不懼電弧光灼傷眼睛和燙傷手臂,摸索、練就出船舶狹窄空間環境的「鏡子反射法焊接」和「聽聲辨成型法」的獨門絕技。
在國家品牌國家利器「和平方舟」號醫院船建造中,該船硬件設施相當於三級甲等醫院的水平,然而船體結構複雜狹小,技術要求極高,很多焊縫位置躺着焊接都無法看到。陳慶城迎難而上,研究出「聽、快、准、狠」操作特殊焊接絕技並推廣,其焊縫X光拍片探傷一次合格率達100%,由船代表不定點隨機抽查的25張X光片全部評定為I級片。
在媲美豪華郵輪「皇冠上的明珠」的Gotland豪華客滾船建造中,為克服重心控制薄板建造工藝這一業內公認的難題,陳慶城從薄板剛性、焊接應力、結構失穩找原因攻關,研究出薄板立對接單面焊雙面成形變速焊焊接技術、薄板FAB,為船舶薄板高效建造提供新的焊接技術,同時將薄板輕便型埋弧焊、全位置搖擺小車等高效焊接技術進行廣泛應用,打破豪華客滾船搭載薄板高效自動焊的盲點,解決了薄板變形「橘子皮」難題,節約了人工和材料成本100餘萬元。最終該船上建薄板焊接施工周期縮短了26天,創造經濟效益300餘萬元。
在世界首艘全電力靜音推進科學考察船「嘉庚」號建造過程中,針對該船多波束裝置的160個換能器和探頭焊接精度誤差控制在±1.5mm的高要求,同時要克服焊接空間狹窄和焊接量大等困難,陳慶城臨危受命,從改進工裝和焊接方法着手,經過無數次的嘗試發明了「加長和可變化式焊槍」,同時研究出一套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操作方法和不規則退焊分散法兩項新焊接工藝技術,最終按期完成了生產任務。
陳慶城表示,在實踐中,肯定會遇到很多問題,要去研究總結,去解決問題。他喜歡琢磨焊接,「從外觀上看,焊接成形要漂亮,其關係到設備、材料、參數、操作手法等因素,但內部更為重要,要重點琢磨,不斷優化操作方法,總結經驗」。
憑藉多年的技術積澱,陳慶城把困擾船舶建造生產難題轉化為技術攻關的課題,其多項成果在國內《焊接技術》《電焊機》《廣東造船》等著名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系統介紹了各種典型項目的技術規範和操作要領,且目前已有78項技改創新成果在生產實踐中得到推廣應用,平均每年為公司創造經濟效益超過1000萬元。
陳慶城還利用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平台,重新修訂了《焊接工藝與規範手冊》、彙編《薄板分段施工工藝手冊》、編寫《CO2氣體保護焊各種位置焊縫成形焊工操作規範手冊》、製作《船舶電焊工微課》,成為船舶電焊工學習及指導的重要資料;他主編出版了《船舶電焊工/焊工》(初中級工、高級、技師及高級技師)等各個級別一套船舶主體工種崗位培訓教材,填補了企業技能等級認定教程空白。
技能大賽是選撥人才的好途徑
隨着焊接技術越來越精湛,陳慶城獲得的榮譽也越來越多,他是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的獲得者,曾獲得中央企業「百名傑出工匠」等榮譽稱號,入選國防科工委「511人才工程」,是《技能中國》宣教片18位技能大師之一、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他被同事們稱為「陳大師」,被媒體形容為「國寶級」的電焊工。
年輕時,陳慶城的人生目標是在廣州安家,有一份穩定、體面的工作。如今,這些早已實現,他說是技能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作為團隊中的「老師傅」,陳慶城發現,如今很難招到電焊工,「年輕人不願意干」,其工作環境的「臟」「累」「苦」,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在陳慶城看來,焊接的未來肯定是走向機械化、自動化,主要由機器來作業,工人操作機器即可。因此,他也在有意識地推廣焊接的機械化,這可以提高生產效率,減輕電焊工的勞動強度,改善其工作環境。
「我有一個徒弟,才25歲,已經多次拿過省市技能大賽的第一名。」陳慶城重視電焊人才培養,先後為企業培養出了高級工127名、技師27名、高級技師4名、1名全國技術能手。他的多名徒弟也已經成為船舶焊接領域的技能大師,徒弟張八虎、黃溶在參加 44 屆世界技能大賽廣東選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和第三名,並獲「廣東省技術能手」,並帶培焊工馮文虎、雷振鋒參加粵港澳大灣區焊接技能大賽分別獲得金獎、銀獎。
陳慶城說,對於招來的年輕人,他們會在部門、公司內進行技能比拼,再去參加省市的技能大賽,「技能大賽是選撥人才的很好途徑」。他認為,「行行出狀元」,電焊從業者要發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斷鑽研創新,提升自己的技術。
責任編輯:湯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