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樂隊傳記片《波西米亞狂想曲》本周終於登陸國內影院,影片製作過程中所涉及到的爭議似乎對中國觀眾毫無影響。其爭議主要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影片內容受皇后樂隊成員嚴格把控,其二,也是最受爭議的一點,影片由好萊塢棄卒布萊恩·辛格執導。
儘管獲得了金球獎最佳影片獎,但國外媒體對這部電影的評論褒貶不一。一方面,《波西米亞狂想曲》確實是對於皇后樂隊尤其是主唱弗雷迪·默丘里的一次輕鬆愉悅且淺顯易懂的致敬重現,但另一方面,這又是一部出人意料地空泛的電影,完全沒有深入挖掘弗雷迪·默丘里或其他樂隊成員。
雖然《波西米亞狂想曲》成為今年奧斯卡最大贏家之一頗令人欣慰,但似乎很多觀眾,不管是不是皇后樂隊的鐵杆粉絲,都不無遺憾,因為這雖然不是一部糟糕的電影,但作為音樂傳記片來說還遠不夠大膽前衛……
5. 這是一部經過安全過濾的傳記片
從一開始,大家對於這部電影最大的擔憂就是恐怕它會成為一部缺乏特色、簡單老套的音樂傳記片,遺憾的是結果就是這樣。
感覺這部電影完全就是以皇后樂隊的維基百科條目為劇本,拍成了這樣一部讓人意想不到的無害電影,其目的當然是為了吸引儘可能廣泛的觀眾群體。
從樂隊組建,到成名,再到遭遇個人問題,乃至最後以「拯救生命」演唱會上的史詩表演結尾,整部電影的敘事節奏和發展走向完全在意料之中。
並不是說《波西米亞狂想曲》一定要令人大吃一驚,只是考慮到這支樂隊尤其是主唱的張揚個性,這樣一部流水線電影實在讓人感覺失望。
4. 布萊恩·辛格的拙劣執導
當然,這部電影的製作過程本就頗多波折,在主要拍攝接近尾聲時,布萊恩·辛格由於未能出現在片場而被開除。
德克斯特·弗萊徹接管了電影后期的拍攝和剪輯,雖然很難說清楚到底誰拍攝了什麼,但最終成片感覺從頭到尾都一樣的笨拙。
在這方面布萊恩·辛格應該承擔大部分的責任,因為其中有太多完全粗枝大葉、令人介懷的創意選擇。
從通過一場災難的新聞發佈會簡單粗暴地探究弗雷迪·默丘里的性取向,到這位歌手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時,令人不快地使用「Under Pressure」配樂,布萊恩·辛格似乎給這一切增添了某種意義上的深度,但也只不過是純粹套用傳記片公式罷了。
並非說這部電影枯燥或膚淺,但是大量利用光鮮奪目的CGI場景過渡和滿屏幕飛的特效字幕,如果說這些不是赤裸裸的偷懶,那麼這部電影墨守成規的程度也太令人堪憂了。
3.自我過濾了弗雷迪·默丘里的性生活和死亡
早在上映之前,這部電影就已因為淡化弗雷迪·默丘里的同性戀身份和最終死於艾滋病的事實引起了大量爭議,當然影片並沒有忽視弗雷迪·默丘里這些方面的事迹,但是讓人感覺完全敷衍帶過了。
主要問題在於影片對弗雷迪·默丘里的同性戀愛和死亡基本上都輕描淡寫,點到而止,大概是為了避免「冒犯」相對保守的觀眾,進而保證他們貢獻票房。
這部電影並沒有改寫弗雷迪·默丘里的生活方式或他的死亡,而且肯定很少有人會希望這部電影只着重聚焦於這位歌手生命的最後幾天,但即便如此,影片對於這些關鍵時刻的呈現也太過倉促了。
2. 製作層面的瑕疵太多
顯而易見,《波西米亞狂想曲》並不是那種因為預算緊張而勉強拼湊的低成本電影,所以當你發現各種製作瑕疵時,不免就會有點失望了。
關鍵問題顯然是視覺效果:許多CGI過渡場景看起來呆板又彆扭,在高潮的「拯救生命」演唱會中,很明顯大部分觀眾都是數字特效。
一些穿過人群的升降機鏡頭尤其礙眼,一目了然那些人就是被複制粘貼到鏡頭裡的。
大部分角色的嘴唇同步都沒問題,但是到了拉米·馬雷克那裡總出狀況,儘管他的表演確實很出色。
在整部影片中,很多時候,他都在模仿模仿弗雷迪·默丘里的歌曲——當然,後者的聲音沒人能模仿,如果剪輯能夠更有技巧一些,或許可以更好地掩蓋這一點。
1. 凌亂的節奏和剪輯
這部電影的節奏很不協調。例如,開場序幕從皇后樂隊原主唱退出到弗雷迪·默丘里的快速加入,一擁而上,編劇和剪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敘事效率,以至於顯得非常矯揉造作。
老實說,第一幕的大部分內容感覺特別倉促,而其他的場景——比如「波西米亞狂想曲」的創作——則明顯徘徊不前,導致整體節奏很不均勻,只能寄希望於較強的剪輯加以補救。
影片時長130多分鐘,當然不是一部短片,本應該採用一種更簡潔更統一的方式來講述這個故事。但實際上卻時而匆忙時而遲緩,張弛無度,全盤失衡。
儘管如此,這也不是一部爛片,只不過是部平庸之作…
你覺得《波西米亞狂想曲》怎麼樣?請在評論里說出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