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雙十一預售開始了,你又開始買買買了嗎?
從2009年開始的雙十一購物狂歡節,到現在已經持續了14個年頭。雖然算定金、算尾款、算滿減,找優惠券的一系列操作讓人們頭暈目眩,但不少人買買買的熱情依然很高。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雙十一買買買,這背後有什麼心理學依據?怎樣才能不「剁手」?
當我們討論雙十一買買買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討論什麼?
雙十一前
雙十一中
雙十一後
相信不少人都經歷過上述這樣的心路歷程,拒絕不了低價的誘惑和別人的安利,買了很多自己並非真正需要的東西,最終陷入懊悔。
相關研究表明消費者對於衝動性消費商品的不滿比例高達62%。而這種遏制不住的衝動性消費經過周期性重複(比如各種購物節的低價優惠刺激),有可能發展成為強迫性消費。根據國際疾病分類(ICD-10),強迫性消費也是一種強迫症。
一個關於強迫性消費的實驗表明,那些強迫性消費者在觀看商品時,伏隔核(被認為是大腦快樂的中樞)被顯著激活,其購買慾望更加強烈。
按照這個標準來看,不少人在雙十一都是妥妥的強迫性消費者,周期為每年一次的購物狂歡,衝動地囤了很多東西,管不住自己的手,事後又悔不當初。
我們為什麼會在雙十一買買買?
雙十一買買買的背後,其實是有一些心理機制在起作用。
1、錨定效應
在心理學中,錨定效應指的是人們在做決定或下判斷前,容易受到之前的信息影響,該信息猶如一個沉重的錨,讓我們的思維以該信息為基準做判斷,但這樣的判斷往往會造成偏差。
雙十一活動中,一些商家利用錨定效應讓人們感覺東西很便宜,但實則「先漲價後降價」,以一個高價格為參考價,再通過優惠策略,使價格看起來很划算。
2、損失厭惡
損失厭惡指的是人們失去一件東西時的痛苦程度,要比得到這件東西所感受到的高興程度更大。
一個很典型的拋硬幣遊戲可以揭示大部分人都存在損失厭噁心理:遊戲規則是硬幣朝上得到300元,硬幣朝下損失200元。大部分人都不願意玩這個遊戲,原因在於雖然贏得300元和損失200元的概率是相等的,但人們對損失的敏感度更強,不願意冒風險。
雙十一的買買買也是同樣的道理。現在有折扣不買,等之後按原價購買,就會有一種損失的感覺。
3、自我損耗
實驗研究發現,意志力會隨着使用不斷消耗,心理學家將其稱之為自我損耗。在這種狀態下,人們的意志力薄弱,做出的決定更加非理性,行為更容易失控。
雙十一之前,人們會克制自己的購買需求,把很多東西加購物車,等到雙十一降價時購買。這種對購物慾的剋制也會消耗意志力,等到了雙十一時,意志力衝破防線,購物慾很容易被主播的「買它!」點燃。
此外,雙十一複雜的優惠計算規則,也讓消費者化身為「數學家」,不斷消耗消費者的意志力,還沒等到算清優惠規則,大腦早已疲憊不堪,就更容易衝動消費。
怎麼才能管住我這雙手?
想要停止「剁手」,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法:
1、了解自己的消費動機,列一個購物清單
思考一下當下的購買是實際生活所需,還是出於無聊打發時間,或是出於商品的象徵意義來表達自我的身份、提升自己的自信,或是為了改善自己的情緒,緩解焦慮。思考之後,已經可以減少一部分「剁手」次數了。
然後可以把想買的東西寫在一張表裡,對照檢查是否有已有的物品能替代購買,不買清單之外的東西。
2、設置自己的消費金額
不要使用信用卡等進行超前、透支消費,盡量使用現金支付,更容易清楚自己的消費額度。
3、嘗試「零售療法」,適當「剁手」
如果看到這裡,你還是覺得道理我都懂,可還是忍不住,那也沒有關係。適當地買買買也是一種零售療法,具有正向的作用。零售療法指的是通過購物來自我調節、釋放壓力、緩解負面情緒等的一套自我調節方法。
適當地買買買可以幫助人們增強對生活的掌控感、使人放鬆、促進社交、提升生活幸福感。有調查顯示,在感到壓力的人群里,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曾通過購物來緩解自己的焦慮。
在具體的實施上,可以多進行線下消費,減少網購。研究表明去實體店購物的心理體驗優於網購。所以盡量走出家門進行消費,多消費能帶來體驗感的項目,比如健身、舞蹈課等。
整理:黨敏
資料來源:科普中國、中國科普博覽、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