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收藏爆款「塔西寶石」,原來是個「複製品」

2022年11月02日12:53:32 熱門 1649


在今天的博物館和收藏圈裡,複製品往往不受重視,甚至是「敷衍」「造假」「偽劣」的代名詞。不過在一兩百年前,「複製」並非普通人能夠輕易涉足的領域,而「複製品」也可以是藝術。


這個故事就是有關於一類複製品和它們背後的藝術家。讓我們從西方近代的「微雕寶石熱潮」和風靡當時的時尚爆款「塔西寶石」說起……


當年的收藏爆款「塔西寶石」,原來是個「複製品」 - 天天要聞

兩河流域瑪瑙滾印,中亞述時期(公元前1300年),動物搏鬥場景,大英博物館收藏




01




「奇珍室」和微雕寶石熱潮



雖然對大部分傳統的西方收藏家來說,「微雕寶石」主要指的是希臘羅馬的陰刻或浮雕寶石戒面,以及聖甲蟲或似聖甲蟲(Scaraboid)等,但現今的學者也習慣於將西亞那些最古老的滾印(史前一種圓柱形的印章)歸入其列。由此將「微雕寶石」製作和使用的年代上溯至五千多年前。而在歐洲,地中海米諾文明、邁錫尼文明使用的石質小印章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多年。這種細小的珍寶薈萃了人類對自然造物之美和巧匠技法之精的至高追求,在昔日曾承載各種重要的社會功用,今日又成為了收藏家追逐的目標。


瑪瑙滾印,米諾文明晚期(公元前1600年—前1400年),騎馬的人,發現於克里特島,大英博物館收藏


當年的收藏爆款「塔西寶石」,原來是個「複製品」 - 天天要聞

藍色玉髓似聖甲蟲(Scaraboid),希臘古典時期(公元前4世紀),勝利女神和記功柱,大英博物館收藏


考古發現已經證明,歐亞大陸歷史上不少帝王和貴族都曾有目的地收藏過微雕寶石。不過,要說真正有規模和廣泛的收藏風潮,文藝復興時期是一個開端,當時的歐洲貴族學者和藝術家中流行的「奇珍室(cabinet of curiosity)」是一種「現象級」的裝備。這種專門開闢的房間往往陳列着各色奇異的物件,包括藝術品、古物、生物和礦石標本乃至各種難以名狀之物。微雕寶石是「奇珍室」中最常見的收藏品之一,因其體量較小又極具觀賞性,往往會大量收藏。


直到日後「奇珍室」縮減為「奇珍櫃」(名字沒有變,就是縮到了一些小柜子里),微雕寶石仍是主打藏品之一。筆者曾在法蘭克福博物館中見過本地富豪舊藏的展示,「奇珍櫃」的一層抽屜就可以放幾十至上百枚微雕寶石或錢幣。15世紀中期,據說德國已經至少有175個以微雕寶石為主的「奇珍室」,意大利至少有380個,法國至少有200個。


當年的收藏爆款「塔西寶石」,原來是個「複製品」 - 天天要聞

18世紀德國法蘭克福收藏家的「奇珍櫃」,用於存放手稿和錢幣、「微雕寶石」等小物,展出於法蘭克福城市博物館


18世紀德國法蘭克福收藏家的「奇珍櫃」,其中一個裝「微雕寶石」的抽屜。


當年的收藏爆款「塔西寶石」,原來是個「複製品」 - 天天要聞

18世紀德國法蘭克福收藏家的「奇珍櫃」,其中一個裝古代錢幣的抽屜。


微雕寶石的風潮也在18世紀到來。博物館理念和印刷技術的成熟對這一時期的收藏風潮貢獻良多,尤其是一些大型微雕寶石收藏圖錄的出版刺激了年輕富有的「新貴」們,其中不少是實業家、金融大鱷或時尚引領者。他們擯棄了舊日貴族和教會收藏的封閉性和單純炫耀的目的,而是將其作為自我教育和實現自我價值的方式,由此帶來的,是微雕寶石價格的飆升和有價無市的尷尬。

供求關係的不平衡往往意味着潛在的新市場。「微雕寶石熱潮」不僅捧紅了一眾大師名匠,更激發了一群有想法的匠人們的創造力,他們盯上的是一種結合了技藝和商業的新「趕潮」模式:複製


這為後來市場出現的「塔西寶石」埋下伏筆。


當年的收藏爆款「塔西寶石」,原來是個「複製品」 - 天天要聞

縞瑪瑙浮雕,16世紀晚期米蘭匠人Girolamo Miseroni雕刻,黑人少女胸像,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收藏


當年的收藏爆款「塔西寶石」,原來是個「複製品」 - 天天要聞

金質哈布斯堡家族譜系樹,樹上所掛玉髓質的陰刻哈布斯堡家族成員肖像由紐倫堡匠人Christoph Dorsch 雕刻於1725—1730年間,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收藏


當年的收藏爆款「塔西寶石」,原來是個「複製品」 - 天天要聞

縞瑪瑙凸雕,18世紀晚期由羅馬匠人Gasparo della Guardia Capparoni雕刻,青春女神赫柏飼餵宙斯的鷹,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收藏




02




「複製品」商機誘發新材料研發



藝術品的「複製品」,今天流行叫「文創」,不過當時的歐洲還沒有這個概念,現在的國外古董商則喜歡稱當時的那些複製品叫「大旅行(Grand Tour)」藝術品。這個詞來源於當時歐洲(尤其是英國)「新貴」中流行的一種旅行懷古風尚,也是精英圈子的一種自我「提升」方式。


其實早在中世紀晚期,藝術傑作的複製已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行當,「複製者」的聲名往往不落那些「原創」大師,甚至能成為重要的藝術學院和機構的座上賓。比如一些著名畫家會固定和「複製者」即版畫家合作,利用可大量印製的版畫為自己的新作打廣告;博物館和美術學院會聘用雕塑複製工匠(其中一些本就是雕塑大師)來製作研究和臨摹拷貝。


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藝術博物館的「翻模庭」(Cast Courts)一景,這裡展出了維多利亞女王收集的諸多世界著名雕塑的複製品。


當年的收藏爆款「塔西寶石」,原來是個「複製品」 - 天天要聞

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藝術博物館的「翻模庭」一景


18世紀,一些有遠見的匠人看到了微雕寶石複製的商機:雖然微雕寶石原作的收藏是「小圈子」里的事,但如果複製品的成本足夠低,又堪實用的話,那就能接上更大市場的「地氣」。


歷史也證明,「量產」耐用的微雕寶石複製品確實創造了一批成功的發明家及實業家。比如風靡了兩百多年的英國國寶陶瓷品牌維基伍德骨瓷(jasperware),便是將微雕寶石的複製技術引入了陶瓷生產流水線中。


和這些成功者相比,複製新材料「塔西寶石」的研發者之一——詹姆斯·塔西(James Tassie)頗有些大器晚成而「特立獨行」,他的成功也是那個時代的饋贈,是後世難以複製的。


當年的收藏爆款「塔西寶石」,原來是個「複製品」 - 天天要聞

裝置在「假書」中的微雕寶石石膏翻模,19世紀,大英博物館收藏


當年的收藏爆款「塔西寶石」,原來是個「複製品」 - 天天要聞

維基伍德骨瓷裝飾盤,18世紀,丘比特的婚禮,大英博物館收藏


當年的收藏爆款「塔西寶石」,原來是個「複製品」 - 天天要聞

維基伍德骨瓷掛件,18世紀,赫拉克勒斯扛着克里特公牛,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藝術博物館收藏



03




時尚爆款 :「塔西寶石」



1735年,詹姆斯·塔西出生於蘇格蘭格拉斯哥南郊的波洛克紹(Pollokshaws)。塔西家族的祖先自意大利避難來到蘇格蘭,世代以皮革製造業為生,詹姆斯的爺爺就是一位皮匠。不過,年輕的詹姆斯並未承繼家族產業,而是成為了一位石匠,日常工作就是雕刻墓碑。不過詹姆斯·塔西顯然不滿足於小鎮的平凡手藝人生活。這一時期他接觸了著名的印刷商福利斯兄弟(Robert Foulis & Andrew Foulis),他們傾盡所有在格拉斯哥開辦藝術學院,而詹姆斯·塔西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學員,主修雕塑。


當年的收藏爆款「塔西寶石」,原來是個「複製品」 - 天天要聞

詹姆斯·塔西肖像油畫,由他的同窗大衛·阿蘭繪製於1781年,蘇格蘭國家美術館收藏


1763年,28歲的詹姆斯從格拉斯哥學院畢業。和他同期的畢業生中有大衛·阿蘭(David Allan)和威廉·考克蘭(William Cochrane)這些日後名震蘇格蘭乃至歐洲畫壇的人物。同年,詹姆斯前往都柏林就業,在那裡他結識了都柏林醫學院王家醫學教授亨利·奎因(Henry Quin)博士。奎因博士當時正沉迷於做微雕寶石複製品打發時間,並且在技術上已經做了不少改進。他被詹姆斯的耐心和踏實打動,於是招他做了助手。他們共同研究出了一種白色近不透明具有玉質感的玻璃材料,或者叫「白琺琅」(white enamel composition)。這種玻璃後來成了「塔西寶石」招牌的人物肖像用料。


當年的收藏爆款「塔西寶石」,原來是個「複製品」 - 天天要聞

大衛·阿蘭繪製的版畫,展示了英國著名古物學者查爾斯·唐雷收藏的微雕寶石,後者也是塔西的主顧之一


當年的收藏爆款「塔西寶石」,原來是個「複製品」 - 天天要聞

「白琺琅」質浮雕,塔西家族翻制,羅馬貴族小安東尼·德魯蘇斯胸像,大英博物館收藏


當年的收藏爆款「塔西寶石」,原來是個「複製品」 - 天天要聞

「白琺琅」質浮雕,塔西家族翻制,羅馬皇帝韋斯巴薌胸像,私人收藏


複製匠人不僅要熟練掌握配方和操作工藝,還要根據原件挑選正確的玻璃料,以達到接近原件寶石外觀的效果,乃至可以亂真(早期歐洲的一些博物館確實曾將「塔西寶石」當作古代希臘羅馬的遺物收藏)。一些不太完美的原件做出的模具還需要經過後期精修。這些工作都要求複製匠人有極高的藝術修養和細緻耐心,而這正是詹姆斯·塔西的長項。這裡不得不提到他的一個神奇之處:和許多「大旅行」愛好者不同,在開展「塔西寶石」的業務後,他沒有離開過倫敦。「塔西寶石」的模具範本幾乎來自整個歐洲,並且多數是由那些「奇珍室」主人先僱人製作了硫磺翻模並寄給他,然後由他進行二次翻模。有時硫磺翻模的質量非常粗糙,而最終的「塔西寶石」成品卻仍足以和原件媲美


詹姆斯的另一項「業務」更考驗他的藝術天賦,那就是蠟肖像的複製。蠟像的加工遠比寶石和半寶石省時靈活,甚至可以和畫肖像畫一樣在主顧家中迅速完成。寶石雕刻匠人當然也會雕刻肖像,但多數情況下只能對着肖像畫或者蠟像在自己的作坊里埋頭琢磨。詹姆斯的流程則更加「討巧」,他先在主顧家中完成蠟像創作,爾後回家再用蠟像翻模。成品的玻璃微雕肖像完美地規避了蠟像過於脆弱的問題:它們再也不用被小心地裝在鏡框里,而是可以鑲嵌到傢具或首飾上。


當年的收藏爆款「塔西寶石」,原來是個「複製品」 - 天天要聞

使用「血石」襯底的「白琺琅」浮雕,詹姆斯·塔西製作,英王喬治三世胸像,白金漢宮收藏


當年的收藏爆款「塔西寶石」,原來是個「複製品」 - 天天要聞

「白琺琅」浮雕,詹姆斯·塔西製作,英國艦隊司令約翰·林德賽胸像,私人收藏


當年的收藏爆款「塔西寶石」,原來是個「複製品」 - 天天要聞

「白琺琅」浮雕,詹姆斯·塔西製作,英國地理學家詹姆斯·霍頓胸像,蘇格蘭國家美術館收藏


當年的收藏爆款「塔西寶石」,原來是個「複製品」 - 天天要聞

「白琺琅」浮雕,詹姆斯·塔西製作,保羅·彼德羅維奇(後來的沙皇保羅一世)胸像,白金漢宮收藏


這項「業務」為詹姆斯積累了名望和粉絲,他的藝術天賦被充分發揮,如今存世的一些作品在同期的肖像徽章藝術中仍可謂翹楚,其中包括不少當時的藝術家和名人肖像,如他的同學畫家大衛·阿蘭、《吹牛伯爵歷險記》的作者魯道夫·埃里希·拉斯佩(此君也是詹姆斯的鐵粉)、法官曼斯菲爾德伯爵、羅金漢侯爵等。塔西特有的藍底「白琺琅」面的配色也逐漸深入人心。


這樣一位集藝術天賦和敏銳洞察力於一身的人,註定無法成為單純的「匠人」。以他的家族命名的微雕寶石複製品——「塔西寶石」,在那個飛速變化的時代既不是古董收藏,也不是某種文化遺產,而是妥妥的時尚爆款。「塔西寶石」優秀的品質和充足的供應量,以及詹姆斯本人在藝術界日益上升的地位,吸引了傳統微雕寶石收藏家們的大胃口。這些超級大主顧的出現也是對詹姆斯·塔西的高度肯定。


女沙皇的訂單


葉卡捷琳娜大帝(沙皇凱瑟琳二世)就是這樣的超級主顧之一。當時葉卡捷琳娜大帝正在大肆為俄羅斯王室收購古代和當代的微雕寶石傑作。按她自己的說法,她患上了某種「微雕寶石暴食症」。而這位女沙皇也對複製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詹姆斯·塔西就上了她的採購清單。這份訂單很誇張:要將女沙皇收藏的上萬件微雕寶石全部複製兩份,一份使用寶石原色的玻璃,一份使用「白琺琅」。為了完成這筆超級訂單,詹姆斯·塔西從1781年一直忙到1787年,期間向聖彼得堡郵寄了15000枚複製品。這些「塔西寶石」當然不是散寄的,而是裝在一系列昂貴的「奇珍櫃」里——這些柜子全部由沙皇御用建築師詹姆斯·懷特(James Wyatt)設計並由倫敦名匠羅歇(J. Roach)打造。


當年的收藏爆款「塔西寶石」,原來是個「複製品」 - 天天要聞

「白琺琅」浮雕,詹姆斯·塔西製作,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胸像,白金漢宮收藏


當年的收藏爆款「塔西寶石」,原來是個「複製品」 - 天天要聞

葉卡捷琳娜二世訂購的存放「塔西寶石」的柜子,埃爾米塔什博物館收藏


另外一個事實也證明了「塔西寶石」的成功。在篳路藍縷之時,詹姆斯可以接觸的微雕寶石原件多來自他身邊的一些關係或者一些公開的模具。這一點上,同時期做玻璃複製品的工作室差不了太多。但是在1775年詹姆斯的圖錄出版後,他就開始「掃蕩」歐洲幾乎所有的微雕寶石「奇珍室」,複製品樣本的數量迅速超過12000枚(當時其他的玻璃複製品工作室的樣本基本不超過3000枚),而1791年的圖錄則記錄了整整15800種複製品。


當年的收藏爆款「塔西寶石」,原來是個「複製品」 - 天天要聞

存放「塔西寶石」的小柜子,定製於1786年,門上鑲嵌有白色玻璃「塔西寶石」,現存哥廷根的喬治·奧古斯特大學考古部


當年的收藏爆款「塔西寶石」,原來是個「複製品」 - 天天要聞

上圖柜子中存放的硫磺翻模,使用的也是「塔西寶石」的模具。


當年的收藏爆款「塔西寶石」,原來是個「複製品」 - 天天要聞

上圖柜子中存放彩色玻璃「塔西寶石」


「塔西」的遺產


後來,隨着攝影技術的發展,「微雕寶石」的複製作為一門大眾生意也不可避免地走向沒落。不過「塔西寶石」在詹姆斯去世後(1799年)還是維持了兩代人。他的侄子威廉·塔西(William Tassie)甚至獲得了不輸於他的聲望。他為英國首相小威廉·皮特(1759—1806)做的玻璃肖像浮雕成為皮特俱樂部的會員徽章,曾一度極為暢銷。


「塔西寶石」第三代傳承人其中有威廉的合作夥伴約翰·威爾遜(John Wilson),他曾為英王威廉四世和維多利亞女王製作徽章;另一位繼承者是威廉的侄子沃農(Rev. William Hardy Vernon),得到了他絕大部分的模具和複製品收藏,但他的後人將其先後變賣;還有一位是詹姆斯·塔西的一位僱員的兒子愛丁堡亨利·萊英格(Henry Laing),他在威廉的手下幹了幾年,爾後將「塔西」家的技術帶到了愛丁堡並自立門戶。除此以外,還有許多匠人都曾受到詹姆斯·塔西的啟發,他們的產品包括蠟肖像及其翻模的陶質複製品、金屬複製品等,很多甚至在風格上也仍然是詹姆斯的模仿者。


當年的收藏爆款「塔西寶石」,原來是個「複製品」 - 天天要聞

威廉·塔西肖像浮雕,銅版畫


「塔西」產業衰落後的一百多年中,許多微雕寶石傑作毀於戰火或遭到偷盜,就算西方的研究傳統為它們保留了一些文字資料,直觀圖像的殘缺無疑是一種遺憾。比如大英博物館就收藏有一枚「塔西寶石」,其原件為18世紀名家瑪強特的作品,不幸在轟炸中斷裂,但複製品至今保存完好(且可能不止一件)。「塔西」的圖錄以及分佈在各地的那些「塔西寶石」補足了時光和世事變遷帶來的那些遺憾,比如了解微雕寶石藝術的權威參考《A Descriptive Catalog》,收錄了大部分「塔西寶石」的模具樣本,讓我們有機會再次領略失落的美。


當年的收藏爆款「塔西寶石」,原來是個「複製品」 - 天天要聞

玫紅色玻璃「塔西寶石」,阿喀琉斯哀悼其好友之死,原作為納森內爾·瑪強特(Nathaniel Marchant,1739—1816)雕刻(已破損),大英博物館收藏


「白琺琅」浮雕名人肖像,詹姆斯·塔西製作,2022年7月倫敦羅斯瑪麗拍賣,1000英鎊成交(共兩件)


當年的收藏爆款「塔西寶石」,原來是個「複製品」 - 天天要聞


當年的收藏爆款「塔西寶石」,原來是個「複製品」 - 天天要聞

《A Descriptive Catalogue》中的圖版,采自牛津大學比茲利寶石數據庫中的塔西作品目錄


今日的「塔西寶石」(尤其是肖像)在國際拍賣上仍然有着不俗的表現。遺憾的是詹姆斯和他的合伙人、繼承者都對配方守口如瓶,他侄子威廉去世後,這類「白琺琅」的配方竟自失傳。學術界雖對「塔西寶石」做過科學分析,但也無法完全還原其製作配方。





編輯|餘一

校對 | 嘉琪

圖片|作者提供

【版權聲明】本微信登載的聲明原創內容均為《收藏·拍賣》獨家原創,未經授權不得擅自轉載和使用。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