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呂高見 張亞林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去年,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正式印發《鄭州都市圈交通一體化發展規劃(2020—2035年)》提出,統籌沿黃、跨黃通道建設與黃河生態保護、防洪安全保障,推動都市圈跨河融合發展。
鄭州都市圈內城市,如何在生活垃圾分類處置、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等方面,實現協同發展,共保共治,共塑綠水青山的生態環境?國內其他都市圈有何成功經驗,值得借鑒?
鳥兒多了,生態環境更好了

10月25日上午,58歲的宋克明陪同大河報·豫視頻記者再次來到位於長垣市境內的新鄉黃河濕地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記者到來的前一天夜裡,他剛剛帶領着志願者在保護區巡護了一夜。到黃河灘區護鳥對於宋克明來說,20多年來已經養下了習慣。
宋克明是黃河岸邊的一位農民,也是長垣市綠色未來環境保護協會的會長,從2002年開始,20多年的護鳥經歷也讓他見證了保護區內珍稀鳥類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轉變。「十幾年前剛發現『大鴇』的時候不到20隻,到去年已經到了450隻,灰鶴有上萬隻,大雁從幾乎絕跡到現在的近十萬隻,是目前已知的全國最大種群。」宋克明說起保護區內的鳥類如數家珍,他掩蓋不住臉上的喜悅,「鳥兒多了,證明生態環境好了,所以它們才願意留下來。」

行走在保護區內,藍天白雲,草木蔥蘢,不時有大雁飛過,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一陣微風吹過,空氣清新爽朗,沁人心脾,讓人格外舒服。保護區內十多年來珍稀鳥類的變遷,也是河南境內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一個縮影。
而在黃河灘區的另一側,45歲的王永昌又開始忙碌起來。他不時拿出望遠鏡,仔細觀察遠處。王永昌也是一名野生動物保護志願者,同時也是長垣野生動物保護志願者協會的會長。他說,和黃河灘區產生了深厚感情,每周都會到此巡邏。
鄭州都市圈5個城市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臨近中午,到了午飯時間,宋克明結束了當天上午的巡邏,收拾東西,開車返回10多公里外的村子。
宋克明告訴記者,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及社會的重視下,如今黃河灘區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不管是空氣質量,還是生態環境等方面都越來越好,儼然一個天然氧吧。尤其是河南省發展改革委印發的《鄭州都市圈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2020—2035年)》,更讓他引以為豪。

根據規劃內容,明確要加快構建與鄭州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生態環境支撐保障體系,為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範區提供基礎支撐。《規劃》以鄭州都市圈空間範圍為重點,統籌考慮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四市其他區域,形成以鄭州都市圈為主體的全域生態環保大格局。
到2025年,鄭州都市圈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基本建成,城鎮人居生態環境更加和諧,區域森林覆蓋率穩步提高,濕地保護率達到50%,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292天,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4%,都市圈五市全部創建成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到2035年,都市圈生態環境質量達到發達國家和地區水平,全面建成生態環境優美的和諧都市圈、經濟集約高效的綠色都市圈、社會健康文明的宜居都市圈,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標杆。

10月25日,鄭州大學教授、博士汪霞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規劃》為鄭州都市圈生態保護與建設明確了目標,畫出了時間表和路線圖。隨着鄭州市國土空間規劃的確立和都市圈的擴容,相應的策略和路徑將隨之調整,更需要各相關部門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地方各級政府職責,建立健全協同推進機制,強化政策統籌,確保實施方案提出的目標任務順利實現。
鄭州都市圈生態環境發展面臨哪些挑戰?
記者了解到,由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組編的《中國都市圈發展報告2021》顯示,在全國34個都市圈中,鄭州都市圈屬於發展型都市圈。

鄭州都市圈生態環境發展面臨的挑戰也不少。如森林面積總量仍然偏小,分佈不均。黃河沿線地區生態功能有待提升,天然生態環境資源匱乏、空氣環境治理壓力較大。地市生態建設仍處於各自為戰狀態,生態服務功能的疊加效應難以有效發揮。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發揮好龍頭帶動作用,引領鄭州都市圈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任重道遠。下一步,鄭州將加強與周邊城市聯動發展,打造國家高質量發展區域增長極,努力把鄭州都市圈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都市圈。
值得注意的是,省委十屆十二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我省建設為生態強省。其內涵既包括「生產空間安全高效、生活空間舒適宜居,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美好目標,也承擔著「率先實現黃河流域生態系統健康穩定」的時代重任。這一美好目標也為鄭州都市圈建設提供了新的重大發展機遇。
除了這些,生活垃圾分類也是環境治理的重要一部分。鄭州市要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4個省級試點覆蓋率達到55%以上,其他省轄市達到30%以上。其中,中原區積極實施垃圾分類收運體制改革,健全生活垃圾分類收運體制,建立廚餘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以及大件垃圾、廢舊織物統一收運。建立統籌管理、環保企業充分參與的可回收物管理體制,建立廢舊織物統一收運體制,廢舊織物由分揀中心收集轉運。建立廚餘垃圾統一收運體制,選用密閉、環保、高效、智能地專用車輛運輸等。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副教授陳熹表示,城市的運轉消耗大量資源和能源,每天產生大量生活垃圾和碳排放,對城市周邊的水環境帶來污染。要從整體上聯動實現治理,關鍵是智慧城市的建設。通過信息和數據處理來動態實現污染的監測以及排污的處理。陳熹告訴記者,依靠非數字轉型化和變革,政府可以整合污染治理與生態保護的力量,通過智慧城市建設實現污染治理,節能減排和生態保護的協同發展。
生態目標明確了,如何讓都市圈充分聯動?
記者梳理髮現,《規劃》提出,實施8大生態環境建設工程,率先開展區域生態環境協同保護與治理機制改革探索。
啟動鄭州至開封段百公里沿黃生態廊道和黃河新鄉段170餘公里生態廊道建設。在鄭州航空港區、開封尉氏縣、許昌鄢陵縣和建安區的部分區域內,通過系統配置森林、濕地等生態空間,打造生物多樣性保育示範區。

在鄭州中牟縣、航空港區和開封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尉氏縣的部分區域內,植入人文旅遊、國際交往等功能,打造都市圈綠核和地域特色城市會客廳。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新鄉鳳泉區和焦作市解放區、山陽區、馬村區、中站區內,共同營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打造都市圈北部生態安全屏障。
在鄭州鞏義市、登封市、滎陽市、新鄭市、新密市和許昌禹州市的部分區域內,大力營造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打造都市圈西部重要的生態源地。在鄭州、新鄉、焦作、許昌四市南水北調中線沿線兩岸沿線(縣、市、區),提升防護林帶功能和質量,打造生態保護帶。
對此,汪霞表示,鄭州都市圈內的8個城市山水相連、命運一體,要共塑綠水青山的生態環境,不僅要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的指導意見踐行,也要學習借鑒成都、上海、武漢、南京、杭州等其他城市都市圈環境治理方面的經驗,堅持把鄭州大都市區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結合自身的現狀條件和發展目標及要求,找到適合鄭州都市圈統籌優化區域生態環保和基礎設施布局的適宜策略,共同加強生態保護,協同推動環境治理,切實提升整體生態環境質量,構建互聯互通、安全高效的大都市區綠色網絡體系,共護一河活水、共享一片藍天、共守一方凈土。
從單打獨鬥到協同發展,九城如一城
跳出「城」的思維模式、樹立「圈」的發展理念,從單打獨鬥到協同發展,九城如一城。更讓宋克明自豪的是,鄭州都市圈的小夥伴兒都具備各自優勢:
已入深秋,三門峽蜿蜒240公里的沿黃生態廊道上,一邊層林盡染,一邊大河奔流。如今,三門峽市黃河濕地面積達到42.75萬畝,越冬白天鵝從十年前的2000餘只增加到1.6萬餘只,佔全國的三分之二以上。
開封提出,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開封搶抓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機遇,未來要打造黃河岸邊的世界歷史文化名都,建設鄭州都市圈的文化中心。
洛陽市孟津國家級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一眼望不到邊的金色蘆葦成為鳥類棲息的天堂,裏面不時傳出各種鳥鳴。「每年到這越冬的鳥類有250多種、10萬隻以上。」孟津濕地管理中心主任孟科峰介紹。
濟源成為鄭州都市圈「新成員」,讓城市發展定位更為清晰而精準:建設創新型高品質現代化示範區,成為「圈內」獨具特色的一部分。
許昌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高標準建設鄭許生態廊道、生態帶,紮實推進雙洎河國家濕地公園、鶴鳴湖國家濕地公園等建設,形成近百萬畝花木林海,越來越多的鄭州人選擇到許昌置產興業、休閑度假。
焦作統籌推進鄭焦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加快小浪底北岸、西霞院兩大灌區配套工程建設,創建45個沿黃幹流森林鄉村示範村、8個森林小鎮,築牢黃河北岸生態屏障。

業內專家表示,中原城市群沿黃融合發展已現雛形。近年來,鄭汴洛焦新濟等省轄市加快沿黃布局城市新區,黃河兩岸產業新城紛紛崛起,黃河已變成鄭州大都市區的內河,一體化融合發展趨勢已經形成。
河南省林業局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初,河南省已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11處,總面積371.3萬畝;建立濕地公園(試點)71處,總面積157萬畝。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如今在河南,正一步步實現林水相依、水清岸綠、湖光山色的宜居城市畫卷不斷繪就。
其他都市圈有何成功經驗,值得借鑒?
成都都市圈通過打造城市綠心和生態屏障、共建藍綠交織生態水網、共築城市生態綠環。2035年成都都市圈將構築出多層次、網絡化、功能複合的「一心一屏三網三環多片」生態空間格局,藉助生態共建環境共治的有效路徑,重塑天府之國茂林修竹、美田彌望的大美城市形態。
上海大都市圈擁有良好的生態本底條件,主動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推動區域綠色、低碳、安全、可持續發展。共同營造更高品質的區域環境,保護更潔凈的區域水環境、大氣環境和土壤環境。建立健全區域生態環境共保聯治體系,推動都市圈生態環境制度創新,夯實都市圈綠色發展基礎,共保和諧共生的生態綠洲。
2022年武漢城市圈9市生態環境部門將建立工作聯繫網絡與信息通報機制,每季度組織一次聯合巡河聯合執法,每半年開展一次聯合執法或交叉互檢,且每半年召開一次協商會議,匯總成果,以此推動跨界流域協同治理、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進一步深入。
陳熹認為,比如說大灣區城市發展中也曾經出現環境污染、高碳排放、生態失衡等問題。環境問題多頭出現,分屬不同部門管轄範圍,比如有的屬於城建局,有的屬於水務局,有的屬於環保局的業務範圍,多部門執法之間的行政壁壘導致很難實現對環境污染的全過程與動態監管。因此構建統一的從源頭治理的環境監管智慧平台非常重要。
對此,廣東省在環境保護中實施了環保雲平台升級擴建、環境大數據資源中心、環境大數據開放與共享平台、重點污染源全過程監控平台、協同環境監管平台、企業環境違法行為監控及預警平台、環保「群防雲」平台、環境大數據綜合應用示範等八大工程。通過實施環境信息機構規範化建設工程實現城市環境治理的協同與聯動。這些經驗都可借鑒。
來源:大河報·豫視頻 編輯:劉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