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具風格化的編舞家古佳妮
攜十口無團歷時三年的赤誠之作
4位舞者,4個假人模特,40個箱子
從北京、上海、香港的傳統劇場,
再到Hermès 2021秋冬女裝秀發佈會
以物件構建世界縮影,
從斷裂的碎片觀察生命的流變與變遷
當代肢體劇場《遷徙》
現已開票
一次在失衡中尋找平衡的全新嘗試
一部身體極限的誠意之作
一場生命流動的遷徙之旅
01/
世界的「遷徙」——
萬物皆變,是世界存在的本體
如果把宏觀世界裏的流變、遷徙、循環、轉折與異化,統一抽象成一個有限空間內的遊戲,這就是景觀身體劇場《遷徙》的樣子。
生物的遷移、人類的移居、空間的變化......整個宇宙史、人類史都是由「遷徙」書寫的。萬物皆變,《遷徙》正正如此,靈感來源於古佳妮對於「流動」的思考:「世界上沒有真正停下來的東西。『流動』是這個世界存在的本體。」
照片攝影:胡一帆
在已搬遷的一家時裝店旁的垃圾桶旁,兩個被丟棄的假人模特展開了《遷徙》的創作過程,「我把兩具假人模特搬了回家,思考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誰賦予了誰價值?」
那兩具假人模特就成了最早的團員之一,和4名舞者在身份轉換中,讓肢體與物件放置或重組,舞者與舞者間,舞者與物件間,高速的滑動,來回的觸碰、推拉,一個動作誘發了下一個變化......像原子般無限運動推衍,構建出了一種矛盾且清晰的語言和關係,銳利深刻地揭示了古佳妮對於人、事、物緣何遷徙,又將遷往何處的思考,延伸出對自我與他者、限制等自由等問題的哲學思考。
照片攝影:胡一帆
媒體及業界評論
古佳妮的作品極具創意,絲毫不懼打破陳規,有大師風采。
——《美國赫芬頓郵報》
《遷徒》中,舞者與舞者間、舞者與物件間,高速的滑動,來回的觸碰、推拉,一個動作誘發了下一個變化……像原子般無限運動推衍。
——《香港文匯報》
人生這場旅途環環相扣,《遷徒》便將標誌着旅途、最貼近大家生活的物品,都加在編舞中,建構一個世界縮影。
——Vogue Hong Kong
維繫了前作冷峻的風格,爆破力與控制,對細節的苛刻追求,同時透過舞者的身體,舞者與箱子、繩索、模特人偶、切分的舞台地面、戲劇性的燈光與壓迫感強烈的聲音設計,創造出個體與環境變化萬千的關係。
——《廣東藝術雜誌》陳然
古佳妮以其一貫對生活的敏銳洞察力,以及特有的身體語言和舞台裝置,對人類的境況給予了毫不留情、犀利深刻的揭示。
——卿青(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
舞者們做了諸多更高難度的嘗試,試圖探索突破肢體的邊界,以期表達人類世界邊界的探索延展。
——微博戲劇博主@有染和他的好朋友們
02/
《遷徙》的「遷徙」——
從北京公園羽毛球場到愛馬仕秀場
一次身體力行的「遷徙實驗」
《遷徙》是古佳妮攜其團隊「十口無團」創作的第三個長作品,起始於2018年初,經歷了三年「馬拉松」式的反覆推敲。三年來作品內部人員的流動和作品的變遷過程更是在作品之外,與主題「遷徙」形成了一個巧妙的互文與註解。
照片攝影:華棟
從北京的東西南北,從閉關、開放、半開放又回到「閉關」,薈萃三年間的人事流變,沒有專屬排練廳的她和團隊,不論酷暑凜冬,在公園戶外羽毛球場等多個北京室內外空間不斷以身體進行實驗。最終作品《遷徙》攜其自身的「歷史」,在遷移演化和時間的厚度中呈現在觀眾面前!
2021年,《遷徙》在北京朗園Vintage和上海國際舞蹈中心首演後,大獲好評。同年受到香港的文化名片—西九文化區的邀請赴中國香港演出,這也是繼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後,香港西九文化區首次邀請非本土藝術創作團隊在港演出。《遷徙》以其獨具風格的肢體語言、空間視覺及沉浸式的聲音創作俘獲了香港的觀眾,被香港媒體譽為一部「極致的探索和真誠地呈現身體」的作品。
照片攝影:胡一帆
除了在傳統劇場的亮相,《遷徙》的創作觸角也延伸到Hermès 2021秋冬女裝秀發佈會。愛馬仕服裝設計師兼創意總監Nadège Vanhée-Cybulski在全球範圍內邀請了包括古佳妮在內的兩位編舞,共同打造了一場紐約、巴黎、上海三地聯動,特殊的線上合作與呈現。Nadège Vanhée-Cybulski盛讚古佳妮的作品:「無時不刻地嘗試着在冒險與平穩之間取得一種巧妙的平衡......舞蹈是身體的語言,也是思想與精神的演化。」
《遷徙》的重要物件—「盒子」在Hermès 2021
秋冬女裝秀發佈會亮相。(攝影:華棟)
今年10月,《遷徙》即將登陸郎園Station開啟一場全新的實驗。始建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郎園Station的前身是北京紡織倉庫,如今依鐵軌而建的30多個紡織倉庫被改造成一座新型文化消費地標。而這一次選擇在此處演出,也是古佳妮的匠心獨運,從紡織倉庫到文化地標的歷史變遷,再一次成為劇目主題的微觀縮影。
03/
古佳妮和十口無團的「遷徙」——
中國當代舞壇最大膽的藝術家之一
照片攝影:胡一帆
「長在舞者身上的頭,在《遷徙》中像一顆足球被踢來踢去……劇中有不少身體和行為「異化」的意象,像現代工業下的半人半獸、混種動物、無機物、代碼產品……噴發出強烈的、流動的、新鮮的、莫名的創造力(蔣志)」,這種接近驚悚駭人的場面、震撼的視覺衝擊力,不斷刺激着觀眾的神經。
《遷徙》還有一層更具詩意的願景,除了對物理和心理變化的現象觀測,它還有一種回歸的狀態,有對自然和原始的憧憬,飽含着對生命力量的敬佩。一切的發生無論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都在以弧線的軌跡永恆存在。
「精準」 「速度」 「高能」,當這些詞彙與十口無團長期打磨每一件作品的沉穩和堅韌放在一起,便形成了巨大的張力和引力。舞者從排練到創作從不吝於挑戰自身的生理和心理極限,這種拋到「危險邊緣」的行動力使這個團隊在國內外表演藝術領域成為極具辨識度的存在。
概念及編舞 古佳妮
獨立藝術家、「十口無團」工作組創建人
2008-2011古佳妮工作於北京現代舞團,2011年起參加過多位藝術家作品,並逐漸開始個人創作至今:對身體語言及視覺與聽覺的構建進行交叉探索,以建立具體與抽象的現場畫面構成語言來探討及關注社會環境及生命現象。其內容涉及物理與心理、行為及物件、圖像構建與能ᰁ的分配。創作的同時,她研究了多種遊戲式的運動方式,其核心技術以多年探索的「杠.推力雙人連接運動」為主要方向, 以此來提高人的內觀覺知,建立自身與它者的聯繫。2012年曾獲得過「國家大劇院芭蕾舞暨編舞比賽」最佳青年編舞獎與銅獎。2015年受邀參加墨爾本藝術中心舉辦的Specialcombination,並獲得2020年亞洲文化藝術基金(ACC)紐約獎學金。古佳妮的作品多次受到國內外觀眾及媒體的高度好評,奧斯陸國際舞蹈節藝術策展人Eckhard Thiemann 盛讚古佳妮是「中國最有前途的新秀之一」。
關於 十 口 無 團
姓氏拆分為「十口」並持以對「無」的見地,在提取、顛倒、互換的理念中,從而發現事物多面性的同時,又回歸事物本身,以遵循從無到有、尊重從有到無的態度,玩笑式的自稱無組織的「組織」。十口無團工作組於2013年由古佳妮與李楠共同建立的「Go & N SPACE 身體計劃」衍伸而來,與搭檔王宣淇在2016年共同搭建。
工作組的巡演足跡包括:上海國際舞蹈中心,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北京蘭境藝術空間,北京虞社演藝空間,北京中間劇場,香港藝術節,香港西九文化區FREESPACE,台灣兩廳院,挪威Coda奧斯陸國際舞蹈節,舊金山國際藝術節,墨爾本藝術節,西雅圖國際舞蹈藝術節,美國密西根州大學、紐約傑克劇場及美國西海岸多地……
代表長作品:
《遷徙》Transition 2018-2021 聯合委約: 中國舞蹈家協會培青計劃,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劇場,香港西九文化區
《插銷》Exit 2016 聯合委約: 上海國際藝術節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台灣兩廳院
《右一左一》Right & Left 2014
古佳妮X十口無團
當代肢體劇場《遷徙》
| 演出時間 |
2022/10/28-29 19:30
2022/10/30 16:30
|演出地點|
北京市朝陽區半截塔路53號郎園13號庫
首創·郎園Station - 準點劇場
|演出票價|
380/280/180
「遷徙」主創團隊
概念設計&編舞:古佳妮
舞者:
王宣淇 明 達 趙 凱 古佳妮
聲音設計:甘健
燈光設計&技術統籌:曾睿璇
舞台設計:古佳妮
服裝設計:張思思
燈光設計執行:劉恆志
聲音控制:班華
舞台設計執行:陳亮儒
舞台監督: 吳元虎
視頻記錄拍攝:華棟
視頻剪輯:古佳妮
平面設計:樊叢
文案編輯:王宣淇
舞台製作:王伯明
製作人:古佳妮
執行製作:明達
製作推廣:苑臨楠
演出出品&主辦:十 口 無 團
聯合主辦:郎園Station
聯合委約:
中國舞協「培青計劃」、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 、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劇場
戰略合作:怡成文創、蘭境文化、蘭境藝術中心
場地支持:中央車站
更多精彩視頻及文章請關注
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光束戲劇
文章及視頻轉載 請標註:光束戲劇及原創作者
如果你喜歡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