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居功至偉的趙高被任命為郎中令,宰執天下。苛法暴政更甚於昔,天下黔首三緘其口、道路以目。但趙高並未就此滿足,自從在「沙丘事變」中發現二世胡亥比自己想像的更容易控制,丞相李斯也出乎意料的貪戀權勢後,制霸天下的野心就像熊熊烈火日夜煎熬着趙高,敦促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大家都是嬴氏而趙姓,憑什麼我趙高就不能臨朝繼位,成為萬世一統的皇帝呢?
許是天意要滅亡嬴秦氏,正在趙高百般思量如何勸解二世剪除群臣貴戚的時候,二世胡亥竟主動送上門來:「以我年幼,初繼位,諸王大臣皆有所不服,況且官吏權重,輕剽強悍,各有歸屬,如此,諸公子必與我正衡,我當如何是好?」正中下懷的趙高不禁暗自得意,卻又故作沉重的說道:「皇帝所慮,正是我想說而不敢說的,首先,諸位大臣都是先帝時期的勛貴,大都桀驁自負,名重天下。如今我承蒙皇帝恩遇,寵命優渥,執政中樞,管理朝政,以致朝廷百官心懷怨望,貌似恭敬而其實不服。而微臣乃陛下所揀拔,藐視於我,即目中沒有陛下。形勢如此,一旦長久,勢必天下板蕩,皇帝亦不能安然享受了。」
聞言惶急的二世胡亥乃傾身往前,沉聲問「為今之計,又當如何?」眼見胡亥入彀,趙高更是得意,洒然說道:「此事不難,只需如此即可,其一:皇帝只需拷掠諸郡縣守尉,對他們施行嚴峻的法律和殘酷的刑罰,有罪者罰之,最大者族之。如此則足以威震天下,使諸臣黔首懷德畏威,對皇帝不敢有所輕忽。其二:皇帝所以尊天下者,以其能夠富貴人、貧賤人也,今皇帝以雷霆奮激之勢而行之,則何憂天下不安集而頌聖明耶?其三:諸公子皆以長於皇帝而不得立,心懷怨尤,有所非分,皇帝何不遷之、囚之、誅之。一旦兄弟孑然,則天下誰與皇帝爭?」聞言大喜的秦二世於是全部剷除先帝舊臣,兄弟姐妹二十餘人也被盡數分裂肢體而死。其他牽連受累,破家亡身者更是不計其數。一時間咸陽城內人心震恐,惶惶不可終日。
奸謀既已得逞的趙高又覺得丞相李斯頗為礙事,於是勸秦二世道「皇帝青春正盛,不能示短於群臣,不然將示天下以弱。不如身居宮禁,不見群臣,獨與臣高計較,縱有過誤,皆臣任之,天下但知皇帝英明也。」深感趙高耿耿忠心的二世胡亥不禁喜上眉梢,慨然應允,而後深潛後宮,日與女子宮嬪調笑遊戲,朝廷大政一委趙高取決。
爾後,趙高又輾轉來到丞相李斯府邸,以「皇帝年輕少艾,貪戀女色而不理朝政,當此天下板蕩,山東危急之際,萬分火急而無人取決。高一介閹宦之人微言輕,難以傾動九重,丞相身兼天下,不應坐視不理。」李斯聞言而心動,慨然許諾。於是,趙高每逢二世晏樂之時即通報李斯求見。以致玩興正嗨的二世十分惱怒,下召嚴厲申斥李斯,惶恐不安的李斯又拜表阿諛。戰戰兢兢的恐懼不已。
估摸着火候已然差不多的時候,趙高又神色凝重的拜見二世,以「丞相心懷怨恨,其子李由與天下叛賊表裡勾結,將對大秦社稷不利」相告。對趙高言聽計從的二世於是將李斯下獄,在趙高嚴刑拷掠之下,李斯被屈打成招,當年即被處死。念趙高的忠貞明察,二世皇帝擢其為丞相兼中書令。至此,大秦天下正式進入趙高時代。
秦二世三年,山東之亂遍天下,趙高恐懼而故意隱瞞實情,不使二世胡亥知道,同年,章邯戰敗巨鹿,於項羽相持不下。趙高托二世之命而嚴責章邯等戰鬥不利,將以秦法從事,章邯等恐懼殊甚,乃派長史司馬欣入朝奏事,希望能夠陳述事實而請寬赦。而已經打定主意要讓章邯等人背鍋的趙高刻意閉門謝客,拒不召見。司馬欣憂懼,連夜逃回軍營稟明章邯「趙高執政天下,用事其中,今日戰敗是死,戰勝而有功也是死,不如早做決斷,自謀出路」於是,章邯等向項羽請降。二十萬秦軍自此歸屬項羽,秦帝國最後的生力軍覆沒,天下浩蕩,空空如也,坐以待斃。
八月,已經假借叛軍之手,剪除章邯等軍事將領的趙高,在經過周密籌劃之後,終於等不及了。為保行事的萬無一失,他命人獻鹿於二世,卻詭辯稱獻馬。秦二世笑道:「丞相恐怕弄錯了吧,這明明是馬,怎麼回事鹿呢?」然後又詢問左右,左右親隨有的沉默不言,有的則阿諛趙高,稱其為馬,至於那些耿介狷直說是鹿的人,後來都被趙高暗中剷除,至此,朝廷百官對趙高恐懼殊甚。天下之大,趙高為尊。
同年,義軍沛公命人言於趙高,許以重利,趙高擔心二世發覺,於是和弟弟趙成、女婿閻樂私下陰謀,誅殺二世而更立子嬰。當時,秦二世正在望夷宮齋戒禱告,趙成、閻樂趁勢掩殺誅除二世。而後趙高彙集群臣,商議社稷歸屬,原想着取秦而代之趙高,一方面因為擔心群臣反對,另一方面諸侯盟軍大起,秦國難以持久,為了保身全族,所以甘心退讓,奉子嬰為嗣。
話說秦王子嬰素知趙高奸詐,唯恐被他所害,於是和兒子及諸親信謀劃,假稱德淺位卑,不足以踐臨王位,執政天下,於是杜門不出,待趙高來請而趁勢殺之。趙高不知是計,還道是子嬰恐懼自己,志得意滿之下便輕裝簡從去請子嬰。以「江山社稷,奈何輕棄」的大義相責。子嬰佯裝羞愧,趁勢摔杯為號擊殺趙高。隨之繼位秦王,盡誅夷趙高三族。天下百姓紛紛稱慶,洋洋喜氣,完全沒有兵臨城下的緊迫感。
至此,一代梟雄煙消雲散,觀其一生行事,或潛心砥礪,奮鬥不息;或陰險狡詐,戕害忠良;或大權獨掌,擅行威福。欺天騙地,賣弄權謀,肆行不軌,弒君謀位。歷代大奸大惡的閹人宦官,無有過趙高者。秦皇有知,不知將做何感想?
(趙高)曰:「宗廟重事,王奈何不行?」子嬰遂刺殺高於齋宮,三族高家以徇咸陽。子嬰為秦王四十六日,楚將沛公破秦軍入武關,遂至霸上,使人約降子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