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走路是個很平常的事情,1歲的小娃娃就開始學習走路,但並不是人人走路的姿勢都正確。
曾經有人在東京街頭做了一個實驗,觀察1千個人的日常走路的姿態。結果發現,97%以上的人走路的姿態都錯了,身姿筆挺的人很少,體態僵硬、駝背現象占絕大多數。
這個人就是金哲彥,韓國人,從事近20年跑步教學工作,接受過很多雜誌和活動主辦方邀請,為普通跑步者提供指導。
為此他專門寫了一本教大家走路的書,叫作《簡單到不可能放棄的走路健身法》。這本書以那些走路鍛煉的人和以走路為愛好的人為對象,介紹一些高效的走路思路及運用身體的方法。
眾所周知,走路的好處多多。它是一項全身肌肉的有氧運動,能讓身體得到均衡的拉伸,塑造出優美的形體;增加肌肉量和基礎代謝,達到減肥的效果;還可以增加骨密度,預防骨質疏鬆;全面調動心臟、肺部和血管的機能,從而改進血液循環,激活大腦。
同時它也是對身體負擔較輕,實施起來較為方便,且容易養成習慣的有效運動健身方式。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的走路,才能達到健身效果呢?
一、什麼是軀幹走路法
金哲彥在書中提到,正確的方法會讓走路的效果翻倍。這個正確的方法就是軀幹走路法。
軀幹走路法就是用基本的「站立姿勢」持續地行走。
走路的姿勢很重要,軀幹走路法着重點就是教大家如何用正確的姿勢來走路。
軀幹是指身體的胴體部分,就是指軀體的主幹部分。把一個人比喻成一棵樹,軀幹相當於樹榦,手臂、腿、手指和腳趾就相當於從樹榦上延伸出來的樹枝。
在走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如何站。金哲彥在書中提到,只有正確的站立才能正確地走路。軀幹正確站立的三個要點:肩胛骨、骨盆和丹田。
之前朋友圈流行飯後貼牆站5分鐘的打卡行動。還別說,飯後貼牆站幾分鐘,整個人都會神清氣爽。
為什麼呢,因為使用了正確的站姿,就是頭、肩、臀部和腳後跟緊貼在牆壁上。這樣整個人都是筆挺的,肩膀也打開了,不會出現肩和脖子向前探出、腰部過度前挺、駝背等各種小問題。
有三個步驟來幫我們學會正確的站姿,學會了正確的站姿,也就是掌握了運用軀幹走路法的核心。
步驟1:夾緊肩胛骨,打開胸部
步驟2、使骨盆前傾
步驟3、重心置於丹田
如果站姿還是不正確,書中也提到了一個小方法,可以用雨傘來幫助矯正站姿。
準備一把長柄雨傘,讓雨傘從背後穿過左右腋下,同時用手臂將雨傘夾住。這樣一來,肩胛骨就會向中間夾緊,胸部會自然處於打開的狀態。
學會了軀幹走路法,它的效果不僅在走路的過程中,日常的站姿、坐姿都會得到改善,讓人變得優雅美麗。
二、軀幹走路法要點
做運動健身之前,都得熱身,走路也不例外。用3分鐘來放鬆僵化的身體,喚醒軀幹的肌肉,走路健身的效果會更好。
熱身之後,就可以用「站立的姿態」走起來了。走路的過程中,要注意三點。
1、肩胛骨充分運動
肩部和頸部處於放鬆狀態,通過擺臂的動作來使肩胛骨得到充分運動。擺動手臂,其實是拉動,向後牽引手臂。
想像着手臂就是肩胛骨上的一對翅膀,前後擺動,一次一次地向後拉動,身體會覺得輕鬆許多。
要注意,手臂左右擺動、在身體前方擺動、肩部向上聳起,這些都是錯誤的擺臂。
2、着地的瞬間骨盆向前
在着地的同時,與着地的腿同側骨盆活動,使身體快速移動。為了使擺臂開始的活動傳遞到下半身,骨盆的活動是不可或缺的。
通過擺臂拉動肘部,肩胛骨活動,聯動效應導致骨盆向前傾。這樣,腿跟着骨盆一起向前。
着地時,上半身筆直地落在腿的正上方,腳尖朝向正前方。腳尖向內、腳尖向外這些都是錯誤的動作。會給膝蓋和髖關節帶來負擔。天生內八字和外八字的人,可以適當鍛煉,糾正動作。
3、身體稍稍前傾
身體的軸心稍稍前傾。用軀幹充分承受着地時的衝擊,將身體向前搬運。只有這樣,着地時,上半身才能筆直地落在腿的正上方。
如果走路時運用了軀幹的話,只要着地時上半身位於腿部正上方,就能自然而然地將身體向前帶動。軀幹的重心移動方式讓走路變得平順流暢。
以上就是軀幹走路法的要點了,大家學會了嗎?
《簡單到不可能放棄的走路健身法》這本書很薄,全書3.3萬字。讀完也就兩個小時左右。
現在,很多APP上都有每日走路步數的統計,很多人覺得步數越多,鍛煉效果越好。其實不盡然,走路的質量比步數更重要。走路方式錯誤,得不到鍛煉的效果,反而會腰背酸痛,全身緊繃。
書中的軀幹走路健身法簡單易行,只要稍稍糾正日常的走路姿勢就可以提升走路的質量,達到鍛煉健身的效果。趕緊用起來吧,將日常的走路變成鍛煉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