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鐵建設的大潮中,許多功能豐富的現代化火車站在高鐵沿線拔地而起;而那些綠皮火車經過的五等小站,隨着歲月流逝,已逐漸消失在旅客的記憶中。《外灘畫報》在中國鐵路的版圖上,找到這八座最美火車站,帶你看看站台上那些逶迤的風景,回味慢時光的遺存。
1. 台灣新竹火車站:古典西方建築的典範
完工於1913年,地處台灣新竹市區中心的新竹火車站,不僅是許多新竹人心中的情感依戀,更是台灣現有的車站建築中,藝術價值最高、歷史最悠久者,現已列為國定一級古迹。
新竹火車站,是晚年定居台灣的日本建築師松崎萬長(松ケ崎萬長)的作品。松崎設計的新竹車站採用巴洛克建築風格,同時運用了哥特建築的造型元素紅磚與石材相間的造型,在襯托高貴的同時也不會太顯華麗,加上石造的結實感,更有莊重的意味在內。設計者運用種種因素,將火車站打造得絕代風華,使得火車站在建成以後,很快成為新竹都市的新地標。
公元1893年,基隆至新竹鐵路完工。當時新竹車站設在枕頭山腳下,稱為「新竹火車票房」;明治初期,日鐵道隊有鑒於清朝期間所建造的鐵路蜿蜒蛇行,開始修改舊有的路線,新竹車站於此時稱為新竹停車場,以簡易的木材打造;1908年鐵路通車之後,「新竹驛」(即新竹火車站)開始修建,並於1913年正式完工。
舊照片中的新竹驛 (1923年《行啟紀念寫真帖》)
仍在運營的新竹火車站,目前接受台灣鐵路管理局的管轄,經過縱貫線、內灣線,途徑台北、太中、高雄、台東、花蓮這五座城市。2007年2月,台灣高速鐵路正式通車,民眾除了可以搭乘火車至新竹外,還可以乘坐新竹高鐵新竹站前往鄰近市區,參加元宵花燈節、城隍繞境活動等等民俗節慶,體驗新竹風城的人文風情。
途經車次:詳見台灣鐵路管理局官網 http://www.railway.gov.tw/hsinchu/
2.吉林西站:端莊典雅的哥特外景地
位於中國東北的吉林西站,是一座大型的哥特式尖頂屋建築。它的規模不大,佔地面積僅897平方米;然而,作為我國近代建築史上中西合璧的成功傑作之一,它不僅成為了吉林人心中的驕傲,更是影視作品所青睞的「完美場地」:從上個世紀80年代至今,內地及港台多部民國、抗戰時期的影視劇都曾以此站舍作為拍攝景地,先後有劉松仁、劉德華、吳倩蓮、劉曉慶、方舒、潘長江等著名影星及導演專程來吉林拍攝。
車站的主體建築呈方石結構,屋頂為折型木結構,外掛琉璃瓦,室內有壁畫裝飾。鐘塔尖離地面高度為29米,塔內有螺旋形木製階梯,登上塔頂可俯視四方。站舍呈卧坐雄獅狀,寓意國人雄獅初醒。獅尾被巧妙地設計成鐘塔。整座建築造型奇特,同時又透着端莊典雅的氣質。該站站房一般被認為是由林徽因設計,梁思成審定,近些年亦有觀點稱主要設計者為W. X. Chai。該站站房保存基本完好,建築風格與津浦鐵路濟南車站極為相似,兩者之間是否有其他聯繫,這個問題也尚待考證。
1912年,日本對中國東北鐵路虎視眈眈,他們為了搶奪修築吉會鐵路的權利,搶先借款建成了機場鐵路。1922年,張作霖當上了東北保安司令,即刻宣布東北自治,並決定自築吉海鐵路 (如今的吉林西站),以擺脫日本人其軍事運輸的妨礙和干涉。時任吉林督軍兼省長的張作相當即執行了這一計劃:由本省自籌資金、自行設計、自行組織施工。1929年6月,吉海鐵路全線建成通車。
如今的吉林西站仍在運營,該站為瀋陽鐵路局管轄的貨運二等站,往返于吉林和敦化之間,沈吉鐵路也會在此經過。同時,吉林西站還是瀋陽局集裝箱物流基地,主要為吉林石化、晨鳴紙業、吉林碳素、吉林化纖等企業提供快捷的貨物運輸服務,成為吉林市唯一的內陸港集裝箱專辦站,每年可發送10萬標準箱。
途經車次:2223、2224、4237、4239、4361、4362、4389、4390、K215、K216、K7369、K7370、K7373、K7374、K7375、K7376、K7388、K7390、K76、T271、T272、T5315、K75
3. 內蒙古阿爾山火車站:棲居森林與湖泊沿線
譽有「中國最小最美」的阿爾山火車站,駐紮在內蒙古阿爾山南部的興林路附近。在陽光的照耀下,可以看到站台上籠罩着一層璀璨的金光。明麗暖人的色彩,乾淨簡潔的站台,令人不禁懷疑是否來到了瑞士的鄉村小鎮。這幢東洋風格的低檐尖頂二層日式建築,歷經戰火和歷史變遷,依然風雨不改地迎來送往,張開懷抱擁抱每一個旅者。它的美凝聚了時間的香醇,小而精緻,令人心醉。
關於內蒙古的阿爾山火車站,有着太多的傳奇故事。和中國不少異域風格的鐵道相類似,車站建築的始作俑者,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攻佔內蒙古,並在這裡犯下滔天罪行的侵華日軍。在車站的一側,還存留着半圓形尖頂的碉堡,遠遠望去,儼然就像是農村裡的「糧屯」。阿爾山站所處的鐵路白阿線,原先是為侵華日軍擄掠當地礦產資源所修建。當年的阿爾山三站台,無疑是那個戰爭年代最好的見證者。隨着時間的流逝,昔日動亂的場景已經湮沒於歷史,如今,作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景觀鐵路」,阿爾山火車站恢復了安寧和靜默。
大多數時候,阿爾山站是鮮有遊客拜訪的,甚至連她不遠之處的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也只有在夏秋之際,才被慕名前來的遊人擠滿。對於虔誠的鐵道迷而言,阿爾山火車站,無疑就是「中國最美的火車站」。或許他們的判斷是對的,乘着復古的綠皮火車走一遭阿爾山,欣賞着迷人的沿途風景:藍天碧水、青山綿延,你會發現阿爾山站的光芒,足以點亮這片森林和湖泊密集的靈境之地。
如今,整個火車站保存完好並仍在使用,是內蒙古重點文物。這裡也是白阿線的終點站。火車始發於阿爾山,終點線為烏蘭浩特,途徑白城和瀋陽。
途徑車次:6342
4. 遼寧旅順火車站:國內保存最完整的歐式站台
建於1898年,有着百年滄桑的旅順火車站,至今仍然詩情畫意地立在大連市旅順白玉山景區西部、龍河入海口的匯合處。這座造型別緻的木製建築物,擁有着國內保存最完整的歐式站台。放眼望去,草帽形橢圓尖頂掛滿羽毛狀小瓦,精巧的細部雕飾飽含異國風韻,俄羅斯風格的白牆、綠窗相依而立。
歷史與建築密不可分。夕陽下的旅順站,作為歷史的知情者,像一本繪滿故事的畫冊,穿過漫長的歲月長河,將一頁頁的老舊故事翻給世人看。1898年,沙俄強佔旅順,並着手擴建軍港,鋪設鐵路。在勘察火車站的地點時,原擬在太陽溝,後來為了軍事運輸的需要,便選定在現址,作為南滿鐵路支線的終點站。1903年7月14日,旅順站投入運營。日俄戰爭爆發後,鐵路由日軍接手,鐵軌由窄軌改為標準軌。日本投降後,蘇軍再次接管了車站,實行中蘇聯營,直到1952年12月,中國政府才正式接管了該車站。
由於旅順火車站在建築史研究上有極大參考價值,1985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作為東北鐵路沿線保存得最完整的歐式火車站,曾長期運有兩班到大連的火車:6331和6332。可惜的是,由於種種原因,從2014年4月20日起,這兩列車不再運營,客流量的銳減、多種交通方式的市場分割,是這對百年列車退出歷史舞台的最主要原因。從此,坐着慢悠悠的歐式老火車去旅順,將成為永遠的回憶。
途經車次:無(已廢棄)
5. 南京浦口火車站:民國記憶的見證
還記得《情深深雨蒙蒙》里那個離別的車站嗎?它真實的存在於長江北岸的南京,朱自清《背影》里父親艱難翻過站台的情節也在這裡發生。南京浦口火車站,情牽於濃濃的民國情愫。因為是全國唯一較完整地保存了民國特色的火車站,這裡成為以民國為背景的影視拍攝基地,並於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浦口火車站是由南京的民族資本家王佐卿先生1908年---1914年間所承建的。現在雖已歷經百年,表面也變得斑駁陸離,但仍然可以看出當年的風采,有着濃濃的英格蘭風情:尖尖的屋脊,窗高而窄,鐵皮鑄造的紅屋頂。車站的主體大樓只有三層,着實算不上高大。但黃色的樓體配上紅色的屋頂,卻有種恢宏氣勢渾然天成的感覺。主體大樓坐北朝南,窗戶高而窄,屋頂有脊,全部用瓦楞鐵覆蓋;大樓內部採用木質結構,底層西首外接拱型長廊,直達浦口輪渡碼頭。
浦口火車站位於南京長江北岸,建成於1914年,是民國時期進京的唯一鐵道入口,津浦鐵路的南端終點站,更是南北交通要衝和兵家必爭之地。發生在這裡的名人軼事數不勝數:1918年,朱自清去北京上學,在浦口火車站與父親話別,並寫下了散文名篇《背影》;1927年,郭沫若在浦口火車站中轉渡江,前往南昌尋找革命同志;1929年月,孫中山的靈柩由北京運抵浦口火車站;1949年,鄧小平和陳毅由合肥到達浦口火車站,當夜過江,驅車進駐總統府,南京從此解放......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浦口火車站更是吸引了大批影視劇組來拍攝外景,並多次出現在《孫中山》《情深深雨蒙蒙》《金粉世家》等眾多民國背景的影視劇中。
作為民國記憶的見證者,這裡上演了無數精彩的故事。如今戲已落幕了,空留寂靜無聲的鐵軌在風中嗚咽。
途經車次:無(已廢棄)
6. 黑龍江橫道河子火車站:西洋畫中的俄羅斯城堡
地處黑龍江省海林市的橫道河子,是一座百年古鎮。一世紀前,這裡被俄國佔領,蘇聯人在這裡留下太多印記,包括中東鐵路——如今的橫道河子火車站。1900年,中東鐵路橫道河段工程竣工之後,被取名為「橫道河子站」,1903年,站內的大型機車庫正式建成。這裡一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都是作為機車庫使用,並且是中東鐵路的樞紐所在地。直到最後一輛蒸汽機車停運,機車庫才開始變得空曠。
火車站就建在機車庫的另一面,呈現着典型的俄羅斯建築藝術風格。哥特式的屋頂刷以磚紅色的漆,乍看之下宛如童話中的橙報。鑲有白邊的鵝黃色磚房上,豎著整整齊齊排列着的煙囪。車庫周邊,兩座磚紅色塔樓立在兩旁,目之所及,獨樹一幟,奪人眼球。在遠方群山的掩映之下,給人以莫名的欣喜。在藍天,白雲和青山的映襯下,火車站宛如油畫一般,在這安逸寧靜的小鎮上扮演着頗為文藝角色。
坐落於站內的約克斯克教堂,是繼哈爾濱的聖尼古拉教堂之後,唯一殘存的木製教堂。黃綠色的教堂靠山而立,兩個典型的俄羅斯式洋蔥頂,一根根原木緊密地咬合著,顯得十分結實。大廳被重新布置過,牆上塗有白灰,掛上了照片和人像。門框和窗框均是天藍色。
作為濱綏鐵路的沿線車站,橫道河子站現隸屬哈爾濱鐵路局的牡丹江鐵路分局管轄,共有16趟旅客列車經過,途徑七台河、哈爾濱、牡丹江、北安、溫州、一面坡、綏芬河、大連等地。
途經車次:K7226、K7112、K7110、K7053、K554、K552、6218、6217、2728、2727、2051
7. 武漢大智門火車站:京漢鐵路最耀眼的亮點
譽為「武漢最美老車站」的大智門,位於漢口京漢大道車站路附近,是中國第一條長距離准軌鐵路——京漢鐵路最南端的大型車站。站房坐西朝東,建成時正對着漢口法租界的瑪領事街(車站路西段),形成強烈的對景效果。
火車站由法國工程師設計,車站基本設施借鑒了歐洲成熟車站的設施配置,在建築外觀造型上,體現了德國的中世紀風格。建築平面呈橫亞字形,中部突出。立面造型為中部和兩端突出,中部四角各修築有高20米的塔堡;堡頂為鐵鑄,呈流線方錐形。從左至右分五段對稱設置。牆面、窗、檐口等部位都以雕塑裝飾。
1902年,醉心於洋務運動的張之洞曾向朝廷呈遞了一份設立朝廷「鐵路總公司」的摺子,內容就包括在漢口大智門附近建一座火車站的方案。最終,經過幾年精心施工,漢口最早的火車站——大智門火車站就鶴立在武漢漢口。20世紀初,這個當時亞洲最雄偉、最現代化的火車站,被視為京漢鐵路全線最耀眼的亮點。
車站建成,火車開通,漢口的面貌也跟着改觀,《夏口縣誌》記載,「後湖築堤,蘆漢通軌,形勢一年一變,環鎮寸土寸金」。抗日戰爭時期,大智門火車站風雲際會:1937年9月17日下午,第9軍軍長郝夢齡正是從這裡北上抗日,血戰成仁,終得馬革裹屍還;1938年春,八路軍副總指揮、橫刀立馬的彭德懷在這裡蒞臨武漢;台兒庄戰役中,41軍122師師長王銘章以身殉國,靈柩經大智門車站運抵武漢,這一段段往事為老站書寫了一頁頁濃墨重彩的歷史篇章。
如今的大智門火車站已成為歷史的陳跡,百年老站房就像是深埋的女兒紅愈久愈沉香,在車流不息的京漢大道上,站成了老漢口的地標式建築,滿載着城市記憶與榮光。2001年6月25日,大智門火車站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途經車次:無(已廢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