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則印度新聞說北阿坎德邦比托拉格爾縣一座橋樑被載運挖掘機的拖車壓垮,導致一條國防公路交通中斷,該路連接着20多個村莊和7000多人,這事確實說小不小,因為該新聞特別指出,該路從達帕(Dhapa)通向米拉姆(Milam)山谷,是駐守在那裡的印軍和印藏特種邊境警察部隊唯一的後勤路線。
這橋斷後,我國自媒體一片揶揄之聲,本羌笛當然也在其中,印度自己作死,這類事件必將層出不窮,往後熱鬧還多的是。不過接下來本羌笛好好思考了一番,卻又發現我國有些自媒體為了吸引流量,搞出了什麼「印度慌了」「印軍七千人面臨絕境」之類的標題,這就有些變味道了。我們分析這類事件,不應該把「我希望」作為事實,因為這肯定會給大家帶來誤判,比如橋塌了這個事,我也希望能困死這一帶的印軍,但是理智告訴我,這是不可能的,如果亂說話,只會不自覺地欺騙里朋友們,客觀上幫助了印度而已。
這個動圖最近很「熱」
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這座橋在哪裡,它斷了到底有何影響。
從新聞得知,這座橋位於印度北阿坎德邦比托拉格爾縣的Munsyari區,好,那我們就先找到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在印度一條戰略公路的樞紐處,屬於喜馬拉雅山南麓一個人口較為密集的地區,海拔約2100米,是一個地處山坡的小鎮。
Munsyari地形
從新聞中還得知,這個小鎮有一條公路向北經過一個叫做達帕(Dhapa)的地方通向米拉姆(Milam)山谷,那麼我們再找到這兩個地方。
橋在這條路上
達帕在Munsyari北方5公里處,海拔更低些,約1800米,從那裡再往北就是一條約60公里長的深山巨谷,一路沿着峽谷爬坡,兩邊都是巨大的山峰,河谷高差從一千餘米一直到3000米以上,直到抵達中印邊境(我札達縣、普蘭縣交界處)雪峰下河谷畔的米拉姆村,海拔升到約3500米,四周密布着印軍軍營,看來這裡就是印軍對我烏熱、香扎、拉不底地區蠶食的主基地了,所以這段路對印軍來說是相當重要的。
大體位置
烏熱、香扎、拉不底地區面積約855平方公里,印軍利用區位和人口優勢,在這裡暫時掌握了主動。該地區由於喜馬拉雅山主脈的隔絕,我方難以進入,一來雪峰環抱,唯一的入口在印度那面;二來我方在距離該地區100公里內基本上都是高海拔無人區,即使我軍現在奪回也不易維持,但是印度貪心之餘也不可能維持這一地區的持續存在,所以他們也只能是偶爾進入然後就得退出,這一地區雙方目前都不能長期存在。我國在過去30年來埋頭髮展,這些雙方都搶不走的地區只能維持現狀,而印軍卻把大量精力和資源投送在這些註定沒有回報的地帶,鼠目寸光,難怪加劇了被我國遠遠甩在後面的速度。
達帕北望(雪峰後面就是我國)
米拉姆地形
問題是這種情況不可能永遠下去,我方必然會在合適的時機真正解決這些問題,印度也明白這一點,於是就陷入了越恐懼越投資,越投資越不是味道,越跳得歡越窮得徹底的怪圈,他們在邊境的做法就是堆人,拚命把兵力都派出去搶佔各制高點,中印邊境全段,印軍的各種據點、前哨即使沒有一萬也有八千個,不但成了印度甩不掉的大包袱,還事實上成了我軍炮口下的人質。隨着我國我軍力量的脫胎換骨,我們應該對自己的國家有信心。
橋就在裏面(谷歌地圖沒更新,所以橋無法現身)
最後說回這座斷橋,該橋就在這座山谷中,印軍現在正在想方設法修復。這座橋我軍註定是利用不了的,因為這整條公路只能延伸到雪峰下,是個窮山惡水的死胡同,即使萬一有一天我軍不得不衝到喜馬拉雅山南麓,也不會從這裡走。另一條路更舒坦,從我普蘭縣稍加銜接即可,還可從尼泊爾一路衝出去,直取Munsyari,這樣,整座山谷里的印軍全成了瓮中之鱉,要麼死在雪山上要麼舉手接受優待,消耗我軍糧食,除此之外不可能有任何用處。
借用我國丙察察公路擴建前的照片模擬一下印度的山谷公路
丙察察(丙中洛-察瓦龍-察隅)公路擴建前的樣子基本上就是今天印度喜馬拉雅山脈公路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