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人民日報健康號「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分享了一個病例,王先生自從10年前退休後,憑藉著對自己強健體魄的「自信」,對定期體檢不以為然。直到這次在子女的極力勸說下到體檢中心檢查,結果發現尿里有血,膀胱里還長了一個東西。
在醫生詳細解釋下,王先生進一步接受了泌尿系增強CT檢查,隨後進行了微創手術。在手術中,泌尿外科醫生髮現王先生膀胱左側壁及後壁交接處有一枚菜花狀腫物,多數情況下,這種描述意味着90%的可能性腫物為惡性,但也有「小惡」和「大惡」之分。
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圖
醫生隨後應用等離子電切鏡,幾分鐘便順利將其連根切除,將切下的腫物立即送往病理科進行病理學檢查。在經過焦急的數天等待後,病理學檢查報告出來了,是低級別非浸潤性尿路上皮細胞腫瘤,肌肉層和腫瘤基底部未見腫瘤細胞。
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吳建臣解釋,「簡單來說,如果把膀胱比作一個只有三層的洋蔥,腫瘤只存在於第一層洋蔥中,處於早期,並且已徹底切除。為防止腫瘤複發,術後還需要定期進行膀胱局部灌藥治療及定期複查,目前不需要切除膀胱和全身化療。所以說,這是不幸中的幸運。」
這些體檢中基本檢查能查出好多大病
五六十歲不少人已經退休,又是老年生活的開始,這個年齡的老人,各器官功能逐漸減退,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發病率上升,應該展開全面體檢。
1. 沒有病史,這麼查:
瀋陽市第四人民醫院體檢中心主任醫師洛偉光在2019年接受瀋陽晚報採訪時建議,如果既往沒有病史的老人,建議查一下:
血、尿、便常規,
肝功、腎功、
血脂、血糖、
腫瘤標記物(CEA,AFP)、
心電圖、
胸片及腹部超聲,
還有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的檢查。
2. 有病史,增加查 :
如果既往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老年人,除了上述那些檢查外,還需針對這些疾病及併發症進行檢查。
例如,有高血壓的建議做心臟超聲;糖尿病建議查糖化血紅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眼底照相、足部皮膚及神經的評估;高血脂的檢查做頸部血管超聲等;有三高病史的人容易發生心腦血管疾病,必要時查冠脈CT、頭CT等。
3. 考慮性別,推薦再查: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全科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單海燕在2019年接受瀋陽晚報採訪時表示,由於男女生理結構及特點不同,建議:
男性:60歲以上還要重點查一下前列腺彩超,再做個血的化驗PST,這個是早期前列腺癌的篩查。
女性:60歲以上除了檢查宮頸、子宮附件超聲、乳腺及骨密度的常規體檢外,還要重點篩查甲功和甲狀腺彩超。
「現在臨床發現,60歲以上女性患甲減的特別多,早期的甲狀腺結節和甲狀腺癌的發病率也較高,要引起重視。」
50歲後體檢別忘記增加這些項目
河北省人民醫院體檢中心聶倩博士2021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提醒,中老年人,特別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除了常規體檢,還要有針對性進行體檢加餐:
1. 心腦血管檢查
對於有心腦血管家族史的老年人來說,在體檢時最好也加一些心血管類的檢查項目。因為冠心病、早期心肌梗塞等早期心血管可能暫無癥狀,而常規心電圖難以發現。
曾有心律失常、胸悶氣短等癥狀的人,可加做24小時心電圖檢查。有頭暈、頭痛、眼花或自覺一側肢體無力的人,加做頸動脈超聲、腦部CT或核磁共振(MRI)檢查,幫助早期排查疾病。
2. 眼底檢查
通過眼底檢查,可以觀察視網膜動脈是否硬化,可知全身動脈硬化的程度。有糖尿病的人群,更要關注眼底檢查。
3. 骨密度檢查
骨內鈣質一般從30多歲就開始流失,骨質疏鬆在初期的癥狀並不明顯。絕經後的女性和60歲以上的男性,注意每年要進行骨密度檢查;40歲以後如果腰部、骨盆、背部、膝關節等部位有持續性疼痛,也要檢查骨密度,提早防治骨質疏鬆。
4. 胃腸鏡檢查
有慢性萎縮性胃炎、抽煙酗酒、有胃腸道腫瘤家族遺傳史的人群,要重視胃腸鏡檢查。內鏡檢查可發現一些癌前病變,如胃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大腸多發性息肉等。
在40歲以後,每3~5年做一次胃鏡和腸鏡。高危人群可以縮短檢查時間。
5. 餐後血糖檢查
空腹血糖正常,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沒和糖尿病扯上關係。如果餐後2小時血糖值高於正常值,即使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也屬於葡萄糖耐量減低,大血管病變此時警鐘已響起。
所以40歲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有高血壓的人,除了查空腹血糖外,還應做餐後血糖檢測。
6. 婦科檢查
宮頸刮片或TCT檢查,都能發現宮頸癌早期病變,但TCT比宮頸刮片更準確,異常細胞的檢出率更高。
婦科彩超檢查對子宮內膜疾病、宮頸疾病、子宮肌瘤、卵巢腫瘤也能檢出,對於中老年女性應當加做。
7. 乳腺檢查
乳腺癌的發病率持續增高。40歲以上的女性,每年應做乳腺彩超。每2年查1次乳腺鉬靶。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更建議應每年查1次乳腺磁共振。以便提早發現乳腺癌,提高生存質量。
最後,體檢完了一定要保留好體檢材料,可不要遺失。體檢後的體檢報告及影像資料(超聲、胸片、CT等)至少應該保留2-3年的資料。醫生在判斷某些疾病時,有時需要參考既往的檢查結果,進行對比,了解動態變化的過程,有利於疾病的診治。
為了身體健康,醫生通常建議人們每年做一次體檢,但並不是所有的檢查必須年年做,比如腸鏡做完一次正常,如無不適,可以5-10年後再做檢查。
本文綜合自:
① 2022-10-26 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覺得自己身體好,老人退休後十年沒有體檢,結果……》
② 2019-05-22 遼寧掌上健康-瀋陽晚報《瀋陽醫生給出的這份最全體檢攻略,快替父母收好!》
③ 2021-04-20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健康時報《50歲以上體檢加這些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