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持續了7個多月,還沒能拿下烏克蘭的俄羅斯開始「變招」了。
據環球時報10月19日消息,從俄軍在10月17日起發起對烏克蘭的「能源決策中心」的空襲以及俄軍進入白俄羅斯境內組成區域聯合防禦部隊等情況來看,俄烏戰況出現了三個新動向。一是俄軍將重點打擊目標轉到了關乎烏軍作戰潛力的基礎設施上;二是滯空彈藥對決成為新作戰樣式;三是俄軍進入白俄羅斯組成區域聯合防禦部隊。
俄烏戰況發生如此變化,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當中。俄烏衝突爆發後,俄軍在烏境內的「特別軍事行動」重在打擊軍事目標、消滅有生抵抗力量以及攻城略地,雖然偶爾有對烏克蘭境內重要基礎設施進行打擊,但這並非俄軍的進攻重點。
畢竟,將烏克蘭「去軍事化」「去納粹化」後,俄羅斯還要重建烏克蘭,這些重要基礎設施就是日後重建的關鍵。但讓俄羅斯沒想到的是,看似孱弱的烏克蘭在美西方國家的支持下,不僅頂住了俄軍的進攻,給俄軍造成了巨大傷亡,甚至還有反擊之力,不僅奪回了幾千平方公里的失地,連普京最看重的克里米亞大橋都遭到了攻擊。
烏克蘭之所以能夠抵抗這麼久,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背後有美西方國家的鼎力支援,讓烏軍獲得了源源不斷的武器裝備,甚至在情報支持上還要超過俄軍;二是俄羅斯受多年來的經濟發展困局的影響,導致軍備上的投入嚴重不足,使得俄軍只是看起來很強大,戰爭一打起來,結果就露餡了;三是俄羅斯投入的兵力和軍備嚴重不足,以至於在廣袤的烏克蘭境內用兵捉襟見肘,也無法摧毀烏克蘭的抵抗意志。
隨着克里米亞大橋的被攻擊,俄羅斯不僅感到顏面盡失,還意識到俄羅斯已經進入到了非常危險的境地。如果不儘快拿下烏克蘭,那麼到時就不僅僅是克里米亞大橋被攻擊,戰火甚至會蔓延到俄羅斯本土。戰火限制在烏克蘭境內時,俄羅斯人還感覺不到有多痛,一旦戰火在俄羅斯本土點燃,那麼沸騰的民意將成為俄羅斯政府不能承受之重。在這種情況下,俄烏戰況才有了上述三個新動向。這三個新動向,最起碼說明了兩件事:
一是俄羅斯已經徹底被烏克蘭給激怒了。俄烏衝突的前7個月,俄軍在戰場上一直非常克制,奈何俄軍實力不允許,不僅沒有成為「王霸之師」,反而戰損連連,傷亡巨大。俄軍將打擊重點放在了關乎烏軍作戰潛力的基礎設施上,直接影響到烏克蘭民眾的生活,必然會引起更加激烈的國際輿論攻擊,可相對於國家安全,也就無視這些謾罵了。冬天即將來臨,烏克蘭「能源決策中心」以及電力設施被毀,烏克蘭將很難再抵抗下去。當俄軍開始放開手腳,也就意味着烏克蘭的噩夢將到來。
二是俄羅斯已經承認自己的不足。俄烏衝突爆發後,俄軍一直是以一己之力對抗背後有美西方國家支援的烏克蘭,而俄羅斯將自己強勢的一面對外展示得淋漓盡致,恍惚間俄羅斯還是那個曾經強大無比的蘇聯。可事實上,俄羅斯並沒有如預期那樣拿下烏克蘭,反而在戰場上頻頻失利。俄軍承認自己在戰術戰法上的不足,這也帶來了俄軍打法上的轉變。俄軍的轉變,事實上的確也起到了意想之外的戰果,烏克蘭沒有足夠的防空力量反制俄羅斯的滯空彈藥。
在這樣的情況下,俄烏戰況就會有兩個可能的走勢:一個是烏克蘭無法有效抵抗俄軍的轉變,俄軍很快取得勝利;另外一個則是西方國家增加賭本,加大對烏克蘭的支持力度,讓這場戰爭向更大的深度和廣度上延燒。
戰場態勢瞬息萬變,在俄烏衝突中誰能笑到最後,尤為未知。但有一件事非常明確,無論戰況如何,歐洲都是最大的傷害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