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丹尼爾.克雷格官宣從007系列電影「退休」,外媒關於候選人的推薦與投票就沒停止過。
除了「抖森」、湯姆.哈迪、亨利.卡維爾等知名度較高的演員,還有不少名不見經傳的輕熟齡男星。
不過由於人數太多,相關報道隨意包含「邦德」字眼,總感覺有蹭熱度的嫌疑。
本月有新片上映的36歲演員詹姆斯·諾頓(James Norton),原本「查無此人」,因為標題007字眼,讓吃瓜群眾對他多了一絲興趣。但是外媒的措辭很有趣,說得像是詹姆斯不想演邦德。
這年頭還有這麼佛系的演員嗎?邦德大餅都不想吃?人家詹姆斯的意思是,留在舒適區,繼續拍自己的電視劇挺好。
試問,多少北美高中生沒做過超級英雄的夢,多少英倫紳士不想感受一下007的神氣?
可能真有!
看了詹姆斯為威尼斯電影節參展影片《默默無聞》所作的角色準備,他的性格可能真的不適合商業片。
《默默無聞》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了一個患有絕症的窗戶清潔工,在生命結束之前幫兒子找寄養家庭的故事。
該片拍攝完成已經兩年,沒想到詹姆斯還與戲中兒子的扮演者丹尼爾保持聯繫。而且為了演好爸爸,建立彼此的信任與情感,詹姆斯還親自上門拜訪。
兩人第一次見面是在丹尼爾家附近的遊樂場,詹姆斯隨後與丹尼爾一家四口共進晚餐。丹尼爾的媽媽做了家鄉美食,第二次見面的時候叫了中餐外賣。
沒有太多客套,也沒有所謂款待,就像家人一樣溫馨。丹尼爾的媽媽表示,詹姆斯完全沒有明星架子。
為了讓丹尼爾放鬆,詹姆斯經常做鬼臉逗他。為了保持身材,詹姆斯在片場堅持吃健康餐,但他偶爾會偷吃丹尼爾的薯條,那互動就像真的父子。
即便拍完戲,詹姆斯依舊經常拍視頻,與丹尼爾互動。這已經不是簡單的準備角色了,這是建立了情感羈絆,可見詹姆斯為人感性又善良。
說實話,即便被選中了,他未必適合塑造007。
首先,性格使然,能否承受IP帶來的壓力。
即便只是民選提名,各位候選人已經被縱向和橫向比較,如果出演,期待、批評必然接踵而來。還有從好萊塢小透明到大明星的轉變,並非一般心理素質能夠承受。
歐美明星患上或者得過躁鬱症的不在少數,感性且抗壓能力差,很容易中招。從詹姆斯的「低產」不難發現他喜歡的工作節奏與類型,包括新片《默默無聞》,感覺他是摳演技衝著拿獎去的。
另外,詹姆斯帶着丹尼爾參加電影節的時候,他坦言很興奮也很緊張。感謝丹尼爾的陪伴,讓他放鬆了很多。
一個成年人被一個6歲孩子安慰是什麼感覺?如果出演「邦德」,紅毯場面肯定少不了,詹姆斯應付得來嗎?
其次,電視劇和電影之間反覆橫跳,對職場規劃不利。
即便在好萊塢,電影明星和美劇明星也有很明顯的「壁」。就算妮可.基德曼等一線明星開始拍電視劇,但不能把女明星年齡尷尬期的轉型作為業界常態。
詹姆斯的職業顯然沒有清晰規劃,電影和電視劇穿插着演。
從早期的《成長教育》到新版《小婦人》,期間出演過電視劇《黑鏡》、《牧師神探》、《戈德曼家族》等。雖說沒出演過熱門長壽劇,但是美劇角色容易定型,也容易消耗演員的神秘感。
就連外媒都稱呼他為「soap star」,肥皂劇明星,顯然已經給他的咖位定了性。可能正是這種「無人在意」的狀態,讓詹姆斯感到更舒服,所以安於現狀。
在公開採訪中,詹姆斯對於出演007一角顯得十分謙卑,還直言希望丹尼爾再多演兩部。他的確不怎麼積極主動,也不營銷。
其實,以詹姆斯36歲的年紀,185厘米的身高,接近丹尼爾的冷峻氣質,外形比較適合出演007。外加沒什麼名氣,是邦德劇組喜歡的類型。就連方下巴,都是歐美觀眾的「菜」。
趁遲暮之前,別浪費了這顏值和氣質。
我認為外媒的報道可以有另一種解讀,不是八字沒一撇地拒絕口嗨,而是對自我領域的尊重與感恩。在重要工作來臨之前,先做好自己,這樣吃相才不難看。而且從詹姆斯的工作選擇來看,的確對商業片沒什麼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