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地震台網正式測定,9月16日4時33分,四川省瀘州市瀘縣發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於北緯29.20度,東經105.34度。四川再一次經受地震的洗禮,四川加油,瀘縣加油,重建後的瀘縣一定會更加美麗。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這座正在經受洗禮的古橋之城瀘縣,期待重建後,大家能去看一看。
瀘縣是四川省瀘州市下轄縣,位於四川盆地南部,介於東經105°10′50″~105°45′30″,北緯28°54′40″~29°20′00″之間。瀘縣東與重慶市永川區、瀘州市合江縣連界,南與瀘州市龍馬潭區和江陽區相鄰,西與自貢市富順縣接壤,北與重慶市榮昌區和內江市隆昌市相連。幅員面積1525平方公里。
瀘縣是全國文物大縣,擁有龍腦橋、瀘縣宋墓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6個53處,是國家級建築勞務基地縣,全國雙擁模範縣,國家級衛生城市,西部經濟百強縣。
瀘縣古稱江陽,從西漢武帝建元6年時(公元前135年)設縣治起,有2100多年歷史。瀘縣在清代時稱瀘州。
瀘縣境內地貌有低山深丘、中丘中窄谷、淺丘寬谷、河谷階地四種形態,分別占幅員面積的7%、27%、60.5%和5.5%。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最高點(萬壽山最高峰)海拔757.7米,最低點(新路)海拔218米,高低相差539.7米,全縣約有66%的土地分佈在海拔350米以下區域。
瀘縣轄區內土壤類型有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黃壤四個土壤類型。其中水稻土佔耕地面積的83%,土壤肥沃,適宜性強,是四川省農產品主產區。
瀘縣被命名為中國龍文化之鄉。瀘縣的龍文化內容豐富,主要包括龍舞、龍橋、龍雕。漢代的漢棺上就有龍雕,後來有以國寶龍腦橋、順對大橋等一批名橋為代表的140餘座龍橋群體,有各種青龍雕刻為特色的國寶宋代石刻,還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瀘州雨壇彩龍。雨壇彩龍,是地處龍洞山的雨壇人設壇耍龍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聖物,曾多次參加全國各種大型慶典活動,並被編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一書。表演時,要求舞龍者「動於中而形於外」,「心有性情,手顯神色」,人與龍的情感交融一體。
新中國建立後,雨壇彩龍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曾參加四川省民間舞蹈比賽獲得殊榮,並參加了在京舉行的全國專業團體音樂舞蹈匯演。2000年9月,「雨壇彩龍」參加「第三屆中國北京國際旅遊文化節盛裝」進行表演,受到文化部及三十四個國家,十二個省、市、區表演團體及世界各大城市首腦會議市長們的讚揚和專家的好評;2000年10月,「雨壇彩龍」參加文化部在重慶銅梁縣舉辦的「首屆中國,銅梁龍燈藝術節」龍舞比賽,榮獲最高獎「神龍騰飛獎」,受到舞蹈專家賈作光和梁立生的充分肯定;2001年元月,「雨壇彩龍」應邀參加文化部社圖司,北京市文化局主辦的「第十五屆北京2001年龍潭杯中華民間花會邀請賽」,獲「金獎」。
在2006年11月13日晚中國文聯第八次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七次代表大會聯歡晚會上,胡錦濤親自為瀘州雨壇彩龍點龍眼,這是雨壇彩龍表演的顛峰之作。
風景名勝
龍腦橋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瀘縣龍腦橋位於縣城福集鎮以北的大田鄉境,距瀘隆公路1.5公里,橫跨於蜿蜒曲折的九曲河上。該橋始建於明代洪武(1368—1398)年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中央電視台於1991年在《中國橋》專題欄目中向全國和世界推崇過龍腦橋,其雄姿已載入中國古橋畫冊,名傳中外。該橋是中國古橋中建造工程浩大,雕刻十分精美,造型生動別緻,工藝精湛,藝術品位高,至今保存完好的全國罕見的古橋。它早已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0月,被國務院定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龍腦橋是一座集建築造型和石雕藝術於一體的古石橋。橋為石墩石樑式平板石橋,全長55米,高約2米,寬1.9米,整橋共15跨(含橋頭堡各一跨在內),橋墩14座,橋墩由四層灰沙岩石條壘砌而成。每塊條石長3.10米,寬0.8米。其最大橋墩(即最大龍體)整石重約13.6噸,最上一塊墩石中部鑿成凹型,以便在上面安放石板作梁。橋墩朝上游一端鑿成分水架勢,以減少洪水衝擊力。橋樑石板共30塊,每塊長不少於3.6米,寬0.95米,厚0.6米。其中最長橋板(3.85米×0.95米×0.6米)單重為5.9噸。
宋墓
2002年全國重要考古發現,是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數量最多的一處宋墓群。
瀘縣石室宋墓多是同墳同穴異室的長方形單室墓葬,也有相通的雙室或多室墓葬。墓葬一般長5.5米左右,寬3米左右,高2.5米左右。墓葬分別由墓道、墓門、墓室組成。墓室由條石構築成仿木結構的形式,內有多種精美雕刻和仿木構件。墓頂有盝頂、藻井頂和穹隆頂三種。
瀘縣宋墓雕刻的內容主要為武士、四神、伎樂、侍僕、綜合等種類。武士身披甲胄,手執兵器或身着鎧甲,穿罩袍服,戴交角襆頭、手執骨朵。還有四件國內極為少見的女武士。
瀘縣宋墓與樂山大佛、榮縣大佛、安岳石刻、大足石刻等系列歷史文化瑰寶連綴成片,形成古代中國石刻之鄉。
屈氏莊園
瀘縣屈氏莊園,始建於清代嘉慶—道光年間(1809-1845)。民國1912年—1916年擴建碉樓、戲樓、佛堂,莊園基本完善。莊園佔地30畝,現存部分佔地12畝。整個建築氣勢雄偉,恢弘壯觀。屈氏莊園坐西南向東北,後靠五仙山,側依冱水河,整體布局似一艘大船,後花園花山如船尾,前花園為船頭,石牌坊如巨帆,寓意「一帆風順」。園內設有戲台、佛堂、金銀庫、鳳凰井、前花園、內花園、後花園、水池、涼亭、釣魚台、網球場、跑馬場、花山族墓等……。是我省現存較為典型的高牆碉樓民居,富有鮮活的民族文化生命力。因其繼大邑劉文彩「收租院」之後成為四川第二個階級教育展覽館而名揚巴蜀,被譽為「川南民間建築精粹」。
玉蟾山
位於瀘州市區以北33公里,瀘縣縣城旁。為國家AAA級旅遊區,省級風景名勝區。海拔505米-548米,森林覆蓋面積8000餘畝,山下有九曲河、賴溪河和馬溪河。一組以著名國畫大師蔣兆和翻天覆地的國畫《流民圖》創作大型浮雕落戶玉蟾山。
主要景區有龍腦橋、古玉蟾關、《流民圖》浮雕、彌陀寺、龍盤寺、白雲寺、金寶山古墓群等,規劃面積為52.8平方公里。 因山形、山石狀似蟾蜍而得名。玉蟾 山歷來以山幽、石奇、水秀、文物多而聞名川南,被張愛萍將軍譽為「川南明珠」。從唐代景福二年(893年)起,為川南名勝地。古玉蟾關為古川滇、川黔驛道的重要關隘之一。塔林由唐至清代的20餘座石塔(浮圖)組成。
玉蟾山在歷史上曾是川南佛教名山。據《瀘縣誌》記載,玉蟾山古建築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圓通寺初建於晚唐景福二年(公元893年)先後更名為圓通寺、玉蟾寺、天星閣。古建築中尤以木雕和石刻藝術著稱。
玉龍湖
國家AA級風景名勝區,玉龍湖風景區位於瀘縣東部立石鎮、毗盧鎮境內,原名三溪口水庫,佔地13平方公里,其中水面6平方公里,南北長25公里,蓄水2510立方米,灌田10萬畝,年起水成魚300多噸。
景區幅員27平方公里,東有古迹「二郎井」,現代建築艾大橋水庫;西有廟宇「普照寺」、「五明寺」;南有地下龍宮,暗河交錯、驚飛撩人;北有螺絲山自然景觀區。
海潮湖
川南海潮湖旅遊區,它離瀘州城約20公里,沿瀘州——自貢公路而行,是集發電生產、旅遊觀光為一體的大型水域風景區,總面積約18平方公里,有瀘州最大的水力發電站,百年桂元林,米溪溝支流風景區等。
高洞瀑布
位於距瀘州市區36公里的瀘縣百和鎮境內,有高洞瀑布,又有天潭、天雞冠石、金龍顯身、仙女露、斬龍劍、天河水吼、映月潭、淚飛洞、吼天獅子、九曲三灣一道橋、金龜曬水等多處景點。大鹿溪河橫穿其中。
特產
優質茶
瀘縣氣候溫暖濕潤,熱資源豐富,多丘陵山區,龍貫、玉蟾兩山脈綿延境內,土層深厚,茶葉生產歷史悠久,「古有黑盪名茶,今有玉蟾春綠」。
優質稻
從1998年起,瀘縣分別實施了省優質稻示範工程,省糧食自給優質稻工程,帶動全縣優質稻大發展,2001年全縣優質稻已發展達45萬畝。
太伏火腿
太伏火腿具有皮色黃亮,瘦肉鮮明似火,肥肉依稀透明,脂香醇美,鹹度適中,肉質細嫩,肥而不膩,色、香、味、形質優的「五絕」特點。
甜橙
瀘縣原有柑桔總面積8.5萬畝,但質量仍劣。二是引進優質果苗,僅2001年就推廣的華紅、北培447等加工與鮮食兼宜的優質甜橙新品種9個,發展9000餘畝。2005年在瀘隆高速及321國道兩旁建成了5萬畝甜橙水果帶。
瀘縣「舌尖上的記憶」的「九大碗」
1.頭碗(清蒸雜燴)
此菜是用多種原料蒸制而成,故名清蒸雜燴。湯味鮮美,形色大方,油而不膩,是「三蒸九扣」的頭菜。
2. 酥肉湯(抄蛋)
酥肉是四川民間喜愛的菜品,外酥內嫩,色澤鮮黃,吃法很多,熱食以湯食為主、冷食以椒鹽味為主。
3. 鮓肉(粉蒸肉)
「鮓肉」系粉蒸肉的俗稱。此菜的烹制方法,川南一帶作法是用農村自釀麥醬,加糖,調料,以米粉上衣製作而成。具有甜咸辣香兼備味道,質地粑軟、色澤紅黃髮亮特點。
4. 扣雞
此菜清淡鮮香,肉質細嫩,富有營養,形色美觀。
5. 扣鴨
此菜清淡鮮香,粑軟可口,形色美觀。
6. 扣肉(燒白)
此菜其味鮮香,肉質粑糯,色形美觀,是四川傳統菜品之一。
手機訪問
7. 魚類(糖醋瓦塊魚)
瓦塊魚是川菜的地方菜,同時也體現了九大碗宴席有魚才成席的風俗習慣。瓦塊魚家常味濃郁,可調節菜品中的口味,深受民間的喜愛。不分季節,取材方便。
8. 甜菜(糯米飯、夾沙肉)
糯米飯系「三蒸九扣」中的一個甜菜,在這個菜品上可以演變諸多菜品出來,如夾沙肉、龍眼燒白等。它不僅體現了「三蒸九扣」的質樸文雅的鄉村飲食文化特點,而且反應出了「三蒸九扣」就地取材的技藝風格。
9. 膀
此菜在川南農村十分流行,是九大碗中較為肥腴的傳統代表菜品,該菜品反應「三蒸九扣」肥而不膩、滋潤粑糯的特點。
除了這九道大菜之外,「九大碗」的標配通常還有四道涼菜:一是雞類,如椒麻雞、涼拌雞等;其次是拌、鹵、炸類,常見有鹵鵝、涼拌白肉、糖沾排骨等;三是蔬菜,拌黃瓜、拌三絲等;四是豆類,如油酥花生、漬胡豆等。最後則通常是一碟泡菜,泡菜上,意味着筵席上菜流程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