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屹;圖片來自網絡
俄羅斯如今正在敘利亞備戰,不僅要給恐怖分子最後一擊,還要提防美軍攪局,普京可謂有點焦頭爛額,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普京又遇到一樁鬧心事——有一個北歐小國竟向軍事大國俄羅斯發起挑釁,用大舉增兵俄羅斯外延軍事重地方式加入美國軍事圍堵俄羅斯的隊伍,這使得本就不平靜的波羅的海又平添幾分緊張。
2018年9月10日據參考消息網報道,近段時間,瑞典突然向重鎮哥得蘭島增加兵力以加強對波羅的海的控制。具體措施包括修建一座可容納超過1000名士兵及20里昂坦克的永久性大型海軍基地與當地所有19-20歲的年輕人必須服5-12個月的義務兵役,服役地點就近選擇。由於瑞典動作非常突然,外界普遍猜測這和俄瑞關係長期緊張有很大關係。瑞典試圖通過此舉向俄方示威,這將給歐洲當前安全局勢帶來很大影響。
相關報道指出,哥得蘭島是歐洲重鎮,扼守波羅的海進出通道。斯堪的納維亞國家軍事上都會有一個潛在共識,即誰控制哥得蘭島誰就能控制波羅的海。瑞典自二戰結束後一直沒有向這裡派出過常駐部隊,最後一批臨時部隊已經於2005年撤走。可現在,瑞典不僅在島上大力興建永久性軍事基地,還恢復起已經廢除多年的義務兵役制並不斷提升軍費,俄瑞之間的緊張關係已經使瑞典感受到強烈威脅。
瑞典在這個敏感時刻突然向波羅的海咽喉地區派出重兵,「落井下石」味道非常明顯,而此舉也將本就複雜的歐洲局勢推向更加不可知境地。因為歐美雖在東歐地區部署大批軍隊和俄羅斯對峙,可基本上參與國家都是北約國家。換句話說,當前歐洲的軍事緊張行為暫時只發生於北約和俄羅斯之間,整體規模尚處於可控階段。而瑞典並非北約國家又長期保持政治中立,此番突然做出這種激進的軍事挑釁行為顯然會令現有均衡局勢出現崩塌可能。
此外,瑞典增兵地點也令局勢變得更加敏感。波羅的海是主要大國角逐場所之一,歷史上歐洲主要大國經常圍繞波羅的海控制權大打出手,其中沙俄為獲得波羅的海出海口更是與當時歐洲首屈一指的強國瑞典進行過長達20多年的北方戰爭,波羅的海地位之重要可見一斑。然而,波羅的海地理環境特殊,四面幾乎全為大陸包圍,只有西面有一條出海通道與北海相鄰。在美俄關係緊張大背景下,一旦波羅的海被封閉,俄軍波羅的海艦隊將成為一支「內湖艦隊」,若再加上北冰洋封凍,那麼歐洲方向的俄羅斯海軍將會集體「趴窩」。
除針對俄羅斯的軍事目的外,瑞典此舉也有着其他考慮。雖然有過輝煌的過去,但瑞典當前的軍事力量在世界上基本可以被忽視。可隨着東歐局勢日益緊張,瑞典必須依託有利地理環境做出一些「未雨綢繆舉措」來保障本國基本軍事安全。駐軍哥得蘭島意味着瑞典有意在「特殊時間」封閉波羅的海出海通道,但各方都可以按照有利於自身的方式去理解,因為畢竟瑞典並未明確表示此舉的針對對象。
此外,雖然歷史上瑞典與沙俄、蘇聯及俄羅斯一直齟齬不斷,可這個國家向來很擅長在不同軍事集團間保持平衡。二戰中,德國一度佔領挪威,瑞典岌岌可危。但最終的過沒有入侵瑞典,很大程度上就在於瑞典巧妙在軸心國與同盟國兩大軍事集團間保持平衡。如今美俄在東歐僵持,瑞典選擇這個特殊時刻加強哥得蘭島軍事防禦顯示出一種「拉平衡」心態。因為遙遠的敘利亞戰場,美國支持下反對派武裝正節節敗退,而美軍在戰與和問題上又表現出明顯猶豫,那麼瑞典這番有着明顯偏向的動作客觀上使整體傾向俄羅斯的戰略形勢重新趨向平衡。
無論怎樣解釋,瑞典此舉明顯偏向歐美的事實不容否認。作為一個北歐小國,充分利用大國間地緣紛爭來遏制長期對自身有威脅的地緣軍事大國從而為本國改善安全環境創造條件本無可厚非。然而,換一種角度看,這也是一種「玩火」。城門失火尚可殃及池魚,更何況美俄都是世界頂尖軍事大國。憑藉瑞典軍事力量想在這兩大國間「遊刃有餘」還是有很大困難,稍有不慎就會「引火燒身」。改善國家安全環境最好辦法是積極化解地區糾紛,依靠投機縱然可能獲得短期利益,但終可能為長遠危機埋下伏筆。
原創文章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稿酬優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