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今天,美國發生了轟動世界的「9·11」事件,隨即,美國開始了漫漫反恐路。
這20年,美國表現得怎麼樣呢?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多次發表聲明,對美在關塔那摩監獄濫施刑罰、阻礙敘利亞重建民用設施等多種侵犯人權行為表示關切。
本報特約通訊員撰稿,回顧美國反恐20年,到底是如何「越反越恐」的。

今天是9月11日,一個特別的日子。20年前的「9·11」事件拉開了美國所謂「全球反恐」的大幕。20年後,世貿雙塔遺址上,建立了國家紀念博物館,2983名遇難者的姓名被刻在76個銅盤,鑲嵌在紀念池牆上。
雖然「9·11」已經過去了20年,但對許多倖存者來說,痛苦和創傷仍然歷歷在目。勞倫·曼寧是傷勢最嚴重的倖存者之一,她全身80%以上被燒傷。當年她在醫院住了6個多月,這遠不是結束。她的康復之路走了10年。「對於我來說,謀殺,恐怖和死亡的概念從未遠離。」勞倫說。
當天,林恩本來要參加一場面試,但恐怖襲擊徹底改變了她的計劃。「(當時)我看到一對夫婦雙手合十在往下跳,讓人難以置信。」林恩說。後來,她成為了「9·11」紀念中心的主席,擔任該職務至2007年。
林恩在接受採訪時說:「現在,這些來自『9·11』事件的情緒,我總是隱藏心裏。」反恐一直成為美國這20年來的一個關鍵詞,他們在不同的國家殘害了一個個普通民眾的生命,造成了一個又一個被打擊國家的動蕩。
把阿富汗政權從「塔利班」換成「塔利班」
2001年10月7日,美、英發動反恐戰爭,指稱阿富汗包庇「基地組織」,當時執政的塔利班政權在兩個月後結束。
而2021年4月,拜登宣布撤軍後,塔利班再度發動攻勢,奪回政權。反恐一戰,美國把阿富汗政權從「塔利班」換成「塔利班」。
回看戰爭,可以發現,仗着擁有精良武器的美軍,如果戰略目標設定錯誤,註定挽回不了敗局。這才是看清美國、回顧戰爭的意義所在。
美國犯的第一個重大錯誤,或許是沒有在阿富汗內戰中,力挺與美國關係友好的塔吉克族領袖,外號「潘傑希爾雄獅」的馬蘇德。
當時美國想着,馬蘇德所代表的塔吉克族人口只佔阿富汗總人口的27%。如果美國政府能聽取眾議員查理·威爾森的建議,協助如馬蘇德這樣具有威望的領袖上台執政,大力投資阿富汗基礎建設,或許會有不同結果。
2001年9月9日,也就是「9·11」事件爆發前兩天,馬蘇德遇刺。「9·11」事件後,滿是復仇之心的美軍遠征塔利班,以B-52轟炸機協助北方聯盟炸出一條血路,成功推翻了塔利班政府。
但此時,馬蘇德已經遇刺,再也沒有任何人能將阿富汗境內不同族群團結起來,一同建設新的國家。美國基於普什圖人為阿富汗第一大民族的事實,選擇了反對塔利班又不反美的普什圖人卡爾扎伊為主要合作對象。
2003年伊拉克戰爭是「莫須有」的
成立了親美政權後,不少觀察家認為,美國政府的下一個戰略目標,應該是獵殺本·拉丹、參與阿富汗的國家建設,或者兩個目標一起執行。小布殊政府做出了一個決定,開啟了一個全新戰場——「伊拉克自由行動」。
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被不少觀察家認為是單邊主義的「扛鼎之作」,讓美國從面子到里子,輸了個底兒掉。未獲聯合國授權已是先天不足,對伊拉克領導人薩達姆「設計絞殺」,卻沒有找到任何研發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證據,美國在國際社會上的顏面,至今沒有找回來。
伊拉克的複雜程度,比阿富汗有過之而無不及。什葉派與遜尼派都出現了與美軍直接交火的激進武裝組織。「基地組織」也趁勢做大,成立了由扎卡維領導的基地伊拉克分支,跟美軍以暴對暴。這種打法令美軍疲於奔命,只能增兵。當美國大量集結的時候,必然忽視了穩定阿富汗的作戰需求。被打到山溝里的塔利班又捲土重來,對阿富汗親美政府形成了巨大挑戰。
被美國列為恐怖組織的數量增加
2011年是反恐戰爭的一個轉折年份。本·拉丹在巴基斯坦被殺,伊拉克局勢也逐漸穩定了下來。奧巴馬在當年從伊拉克撤軍後,結束了傷痕纍纍的「伊拉克自由行動」。本來,奧巴馬有機會集中資源,協助阿富汗政府瓦解塔利班,但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趁機將勢力發展到敘利亞境內,相當有戰鬥力。
到了2014年,這個分支在巴格達迪領導下崛起,成為領土範圍橫跨伊拉克與敘利亞邊境的「伊斯蘭國」組織。為了對付這個手法狠辣的武裝組織,美國發起「堅定決心行動」,為伊、敘境內的庫德族武裝提供空中支持,再一次把本來可以集中在阿富汗的資源轉移到了伊拉克。
更要命的是,一些人受到「伊斯蘭國」在中東崛起的影響,突變為所謂的「伊斯蘭國呼羅珊分支」,比塔利班更加激進。這個時候特朗普已上台,看到阿富汗境內如此混亂兇險,或許讓他產生了把爛攤子丟給其他國家去處理的想法,才出現了和塔利班談判、妥協的一幕。
按照理想化設計,是由阿富汗政府與塔利班經過協商後,成立一個世俗化的聯合政府,與國際社會共同對抗「伊斯蘭國」的威脅。但阿富汗國民軍,雖然有美國軍械,面對塔利班攻勢,依舊兵敗如山倒。
回顧「9·11」事件以來的反恐戰爭,美國出現過贏的機會。假如一開始就把重點放在獵殺本·拉丹和基地組織上,美軍在10年前就已經達標了。如果不是另開伊拉克戰場,美軍「凱旋」的日子都不需要等到2011年。
「9·11」事件至今,美國經歷了包括共和、民主兩黨在內的4任總統。號令發出,美國大兵在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的戰場上馳騁。美國把一場能贏的戰爭打輸了,把一場早早能結束的戰爭,生生延長了十多年。
從另一個角度看,美國出征,也不是沒有「成果」。「反恐越反越恐」的一個佐證是,相比「9·11」事發時,現在被美國國務院列為外國恐怖組織的數量已是當時的四倍。
文/通訊員嘯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