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旅遊散記
2019年5月14日5:50,我們到達蘭桂坊。導遊說,這是香港最有西方情調的地方,老外都來這裡消閑,所以到了香港一定要來這兒走一下,體會一下,免得以後別人談起來,你都不知道。
蘭桂坊位於香港中環,是一條「L」形的小街,站在拐點向兩邊看,都只有幾十米,一邊還是大下坡,兩邊的店面也很一般,確切說,感覺有點兒不上檔次,實在看不出它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
來自網絡
那它是怎麼出了名的呢。據說是一個中文名字叫盛智文的老外最先在此處搞了西式餐飲,吸引了附近的老外,老外集中光顧,它是成了高大上,當地人也來消費,這又吸引了其他人到這兒開餐館淘金,最終就出了名。
據悉,盛智文於1950年出生於德國,後隨母親移居加拿大,19歲時因工作原因到香港。因為把默默無聞的蘭桂坊,打造成西式夜生活的熱點區域,他贏得了「蘭桂坊之父」的美譽。2004年他成為香港海洋公園主席。2008年他放棄加拿大國籍加入中國國籍。2011年他獲得香港政府頒授的大紫荊勳章。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時候,蘭桂坊還是花店、肉攤及小印刷商的天地。盛智文慧眼識珠,看中了這個距中環心臟地帶只有幾分鐘路程的街區,在這兒開設了他的第一家餐廳「加利福利亞」(California)。這個餐廳的成功後,他繼續在蘭桂坊街區發展,最終將蘭桂坊街區打造成了聞名香港的娛樂勝地。他還成立了蘭桂坊集團,並擔任了主席。
出名後的蘭桂坊的影響力有多大,可以用一個悲劇來說明。1992年年底,這兒搞新年慶祝活動,竟然擠進來2萬人,結果造成踐踏,踩死21人,還有63人受傷。
我們到的時候天還亮着,不到泡酒吧的時候,多數酒吧里還沒人。街上的行人看上去都像是我等一樣的遊客,顯得有些冷清。
只有「蘭桂坊」路牌邊上的一家「ciao chow」已經坐滿客人。據說,這店是家意大利酒吧,服務員全程英語交流,說中文會被他們看不起。他家店門口擺了5個大木製啤酒桶,大概是作為招幌來吸引客人的。當然,也可能是來店裡喝啤酒的人太多,不多做儲備會供不應求。
有兩位竟把木桶當吧台,站着在那兒喝,不知是故意要保持站着喝啤酒的傳統,還是因為沒有了座位。看上去他們喝得很高興。
酒吧里備的都是高腳圓凳或高腳靠背椅。據說,這與西方喝啤酒的傳統有關。西方當初喝啤酒時都站着喝,吧台就設計得比較高。後來有人想坐着喝,就配了高腳的坐具。還有人說,這樣可以保證客人不被服務生俯視。總之,這也是西方傳統在蘭桂坊的體現。
現在中國大陸也出現了不少「蘭桂坊」,據說只有成都的蘭桂坊由香港蘭桂坊集團經營。
蘭桂坊這個街名聽着一點兒也不洋氣,倒有幾分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據說它出自明末程登吉的《幼學瓊林·祖孫父子》:「子孫發達,謂之蘭桂騰芳。」
我們在蘭桂坊逗留了也就七八分鐘(不喝酒真沒什麼可看的),就去了相鄰的石板街。
如果說蘭桂坊體現着新潮,那石板街就承載着過去。
石板街也如蘭桂坊一樣處於一個大斜坡,只不過蘭桂坊那兒路面平整,而石板街的路面高低不平。這條街的路面是由長條石板橫向砌成的,砌得高低相間,據說是為了防滑。從這點說,它還真是獨具特色,因為這麼高低錯落的路實屬罕見。
香港以現代著稱,但這條街上還保留着一些老店,人們可以從這裡看到香港的過去。
另外路中部、路邊那些塗著黑漆的欄杆,也很有歷史感。據說路中部的欄杆主要供路人雨天把扶。
因為有特色,一些電影也在此取景,這又吸引了攝影發燒友。
據說常有攝影家來此拍照,不過我們去的那天沒有,都是我的團友們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