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其實蠻隨心所欲的,
也往往能體現一個人的真性情。
有人這麼形容茶人林炳輝,
說他泡茶泡到沒有一個多餘的動作,
其實當中還是有些精準的要求。
他覺得泡茶不需要很多花招在裏面,
就是很樸素的端端正正地泡茶,
他希望把心情透過茶和茶席傳遞出去,
讓人能夠靜下心來喝茶,
他打造的食養山房也恰好體現這一點。
隱匿在陽明山中的食養山房如其主人一般,
用一個字來形容足矣:雅。
山房依溪而建,林壑間,水聲潺潺,
整個空間通透舒朗,
望窗而去儘是山水風光。
香爐裊裊升煙,
竹簾在微風下擺動,
一如古人隱世所居之處。
很多人說,
去台灣,一定要去食養山房。
山房的主人林炳輝身上總能透出一種修行人的氣質,
言行舉止都保持一種神秘感,
着麻衣,學禪,內心自在篤定。
內心安定的人必然有所經歷。
生於台灣宜蘭的林炳輝,
十幾歲的時候就在台北打拚,
後來做起了建築生意。
但是90年代台灣的房地產不景氣,
為此林炳輝也負了債。
他決定歸隱山林,
便租下了一處原來是土雞城的山,
用作存放貨品的倉庫。
原是建築繪圖師的他對美感有種執着,
於是他把這個倉庫改造起來,
用最簡單的方式讓它滋發出主人的味道。
慢慢的,來這裡喝茶的朋友越來越多,
他決定把這裡做成一個文化創意的人文餐廳。
在機緣巧合之下,
當地的熟人校長讓他做菜給教職員吃,
因此,食養山房的客人越來越多。
沒有鋪天蓋地的廣告,
卻讓許多人流連忘返。
生意好,對商人來說是一件好事。
可是就是因為生意太好,
2005年12月,山房搬遷至陽明山的松園。
然而換了地方,也還不能減少光顧的客人,
於是再次搬遷到了新北市的汐止。
如今食養山房所在的這片山林,
大約在清末年間就大規模種植包種茶,
林炳輝把這裡劃分為3個區,
分別是5號、6號、7號。
整個空間都跟周邊的環境和諧地融為一體,
像是原來就在這裡漫不經心生長出來的一樣。
食養山房的空間是將東方園林的意境注入,
與西方的現代媒材觀念做結合。
6號茶室主要以鐵鏽為元素,
最初林炳輝是想用黑鐵來打造六號茶室,
希望在這山林間有另一種氣質的建築出現。
可是在所有事情都準備好的時候,
偏偏就在員工休息的那天下了一場雨,
材料都沒有都沒有遮擋,
很快,黑鐵上長出了鐵鏽。
如果這個時候把材料都換掉,
顯然是很可惜。
但是如果繼續使用這批生鏽的鐵,
則整個建築的模樣又會變得不一樣,
後來在一個朋友的建議之下,
他採用特殊的方法來處理了這些鐵鏽,
在玻璃、鐵鏽、榻榻米這三個元素之間不斷調整,
最後在銹鐵的茶桌上,
把矽酸鈣板這一建築材料應用到茶席的製作上。
鐵鏽的桌子、牆壁的顏色和空間的留白,
透出很濃的禪意,
讓人產生不同的思考。
「其實建築就是一個磁場,
場所里有你的生活態度,
有你對文學、藝術的理解,
空間中就像有生命的靈動一樣,
沒有的話就只是一個建築而已。」
五號茶室與六號茶室相距5、6分鐘的車程,
是一個獨立的區域,
由四棟建築物組成,
其中一個是茶室,
另外三個為用餐空間。
5號茶室。當初林炳輝選址時一看就覺得適合做一個茶室
當時他覺得這裡條件太好了,便把茶人們留下的石頭房子充分利用起來,打造成5號茶室。
林炳輝說:「建築要跟過去的歲月,
之前使用人的思想結合,
才不會太銳利,
也更有意思。」
其實食養山房不是專業的餐廳,
卻隔出10個區間供人用餐。
竹簾與窗外的景色相互呼應着,
餐飲是跟隨空間與視覺來進行調整的,
而林炳輝本人也表示「不會做菜」,
連菜都是他自己編的,
他只是在用一種美學的思想去編菜。
比如說燙青菜,他會考慮到美術的顏色,
把蔬菜的色彩瀝到一種飽滿的程度就撈起來。
開始時他跑到歐洲、日本去考察,
用現代人環保、自然、生態、有機理念,
用味覺和視覺來做菜,
所以食養是一種全新的概念。
這裡沒有菜單、也沒有價格,
都是林炳輝根據四時節令來自由搭配,
食材都是來自附近的農戶,
沒有多餘的備份,
因此需要提前一個月預約。
林炳輝從來不會問客人菜好不好吃,
也不會主動去跟食客打招呼。
每道菜都很精美。
夏季時節,
湯里會有菱角、雞頭米;
冬季會有有芋艿、白薯;
春季會有早晨剛從竹林里採收回來的鮮筍。
一如主人的自然、簡單,
完全沒有多餘的姿態。
食養山房
地址:台灣新北市汐止區汐萬路三段350巷5號‧366巷6號
電話:+886-2-26462266
撰文 | 嘻嘻
圖片 | 來自網絡
投稿 | [email protected]